法治网首页>>
军事广角>>理论观点>>
保持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
发布时间:2021-08-13 10:46 星期五
来源:解放军报


■吴孟龙


在马拉松比赛中,至35公里附近为“极限关口”,足球比赛结束前15分钟更容易失球,与上山相比下山时更容易迷路或失足……这是生活中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现象。对于工作、事业乃至人生而言,往往也是如此。《史记》有云:“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意思是擅长做的未必能做好,开头好未必结局就好。人们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往往更容易失败,因此必须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越往后越要百倍努力把工作干好。

成功来之不易。很多同志对开好局、起好步都高度重视,但在接近目标时,往往容易滋生自满、懈怠情绪,加之积聚的众多矛盾和困难,往往善始而不能善终。《尚书》有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这告诉我们:践履笃行,贵在有恒。越是接近目标的时候,越应牢记“一篙松劲退千寻”的道理,越要保持信心不减、目标不变、方向不偏、劲头不松,直至打通“最后一公里”。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长远的事业,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跑,需要一棒比一棒跑得更好,没有哪一次成功和胜利值得我们停下前进的步伐。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郑重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把建立新的政权比作“赶考”。进而言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取得每一阶段性胜利之后,都面临着新的“赶考”。而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赶考”依然存在。为此,习主席告诫全党,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渐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而是要牢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同时强调,要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惟此,我们才有望实现最终的理想目标。

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个别党员干部淡忘了初心,工作中缺乏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有的干事三分钟热度,履新时干劲很大,但时间一长便精神懈怠、斗志衰退;有的年轻时事业标准很高,干劲很足,凡事努力走在前列,可到了一定的年纪,或事业遭遇挫折,便劲头大减,得过且过;有的曾立志一心为公,却不能抵制利益的诱惑,最终误入歧途。古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口子收不好,先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并贻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慎终如始”蕴含着如履薄冰、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也饱含愈挫愈勇、一往无前的必胜信念,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要做到慎终如始,就要经常检视初心,不断剖析自己、反思自己,经常作一些“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拷问。习主席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征途漫漫,工作中存在不足和犯错误在所难免,重要的是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勇于刀口向内、刮骨疗毒、去腐生肌,及时克服不足、修正错误,永葆生机活力。“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事物的发展规律往往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干事创业任重而道远,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决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越到最后关头,越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再接再厉、久久为功,做到慎终如始、善作善成。

(作者单位:71602部队)

责任编辑:廉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