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打造坚不可催的“水下长城”

记海军潜艇某支队教练艇长胡晓舟

2021-08-09 10:28:27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 -标准+


□本报记者 陈丽平 本报见习记者 韩潇


夏日清晨,太阳透过云彩照耀军港,静卧码头的钢铁巨鲨被朝阳镀上一层金色。

海军潜艇某支队教练艇长胡晓舟率领艇员向码头走来,登艇作业。为打造坚不可摧的“水下长城”,出海、下潜、备战,成为胡晓舟10多年来的日常生活。

把每次训练当实战

一次,胡晓舟率艇参加演习,“×号管发射”,命令下达,当鱼雷进入发射程序时,突然出现意外中止,舱室内不断发出“嘟嘟嘟”的急促警报声。

胡晓舟的心随即紧了起来,是继续发射还是先处置故障?潜艇指挥舱内一片安静。千钧一发之时,胡晓舟心一横,“×号管中止,×号管准备!”几秒之内,胡晓舟迅速下达使用备用鱼雷的口令。

随着一声巨响,战雷直击目标,精确命中。

好消息传来,官兵们的脸上却看不到一丝喜悦,所有人清楚他们正在“鬼门关”前徘徊。谈及当时面临的险境,艇员们打了一个比方:“就像举着一颗冒着烟、随时可能爆炸的手榴弹往前走!”

这一举就是几个小时,直至险情得到成功处置。完成任务后,大家心里仍不平静。

胡晓舟却另有一番体会。他告诉记者,处置前后几秒,既要考虑贻误战机可能“被杀”,又要考虑故障鱼雷随时爆炸的风险,还要考虑备用鱼雷再出现险情的情况。

“回想起来,我的决定是对的。演习就是实战。实战中遇上敌方潜艇,能不打吗?你不打,敌人可就开火了。”胡晓舟说,能打仗,打胜仗,就是要把每次训练都当作实战。

无独有偶。一次红蓝对抗中,舱室内的一个部件突发故障,海水立即灌进来,随时可能出现不可挽回的局面。胡晓舟坐镇指挥舱,一边关注损害管制,一边继续指挥潜艇“战斗”,那一仗打得特别艰难。

新兵不解:“既然是演习,为什么还要‘带伤’继续对抗,缓一缓或者向上级汇报不行吗?”胡晓舟的回答铿锵有力:“战斗打响,敌人不会因为你受伤摁下暂停键!”

单骑闯大洋,生死一念间。这些年,胡晓舟成功处置重大险情的次数甚至超过普通人一生的重大决定。“你不怕死吗?”面对这样的发问,胡晓舟平静地说道:“我是一名军人,打仗是第一要务。”

战斗力生成新路径

“趟新路、挑极限、创纪录!”胡晓舟所在的潜艇支队是全军首支AIP(无空气推进)潜艇部队。为全面推行新的管理制度,支队决定试行“组建一类艇艇员队直接管艇”的新模式。很快,还在船厂负责修艇的胡晓舟被“点将”,负责领导一个刚成立不久的一类艇艇员队,并接艇担负战备任务。

“作为一名军人,当祖国召唤的时候,理应挺起胸膛站排头。”胡晓舟态度坚定,就是要当这个“吃螃蟹的第一人”。

从那以后,胡晓舟带着艇员踏上一条未曾有人涉足的道路:大家齐心协力找差距、补短板;抓训练、提能力;打基础、练极限;强个人、练整体;抓配合、促融合……

艇员们缺少更次航行状态下损害管制操作经验,他带领专业骨干编写了包括52种情况、5万余字的《潜艇更次航行损害管制想定》;

潜艇紧急攻防情况下,各战位口令不规范、动作不统一,他组织编写《潜艇紧急对潜协同攻击口令动作表》,明确了各岗位职责;

艇员队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问题研究不深,他带领官兵自制想定、自设难题、自我模拟,并通过海上训练不断实践论证。

经过不懈努力,他们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1个月之内接艇担负战备任务,两个月出海参加对抗训练,5个月执行重大演习任务,1年内实射各型武器多枚。

作为新型常规潜艇全训艇长,胡晓舟带领艇员队先后完成数十项重大任务,成功处置数个重大险情,攻克多个作战重难点问题,趟出了一条“组建即一类、接艇即战备、出海即迎战”的战斗力生成新路径。

2019年1月,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揭晓,胡晓舟的爱将、艇员队舵信技师戴长宏获得一等奖,全海军获得此奖的只有8人。在支队,胡晓舟的艇员队是出名的“人才摇篮”,先后3名艇员走上艇员队主官岗位、4名艇员被提拔为副艇长、机电长,6名干部被选拔至机关任职。

胡晓舟说,强军事业是一盘大棋,鼓励更多的艇员当先锋、创一流,才能为部队战斗力建设发挥大作用。

创新是第一推动力

“肯钻研、敢创新。”熟悉胡晓舟的人都这样评价他。

这几年,胡晓舟干了不少打破常规的工作。他认为,未来的战争肯定是有所突破也有所遵循,没有套路可以照搬。

胡晓舟瞄准组训短板,主动把一些高难科目从岸港搬到海上,最大限度提升艇员实际处突能力;紧盯装备风险点,协调厂家院所为某装置加装传感器、报警器,以科学的冗余设计大幅提高装备可靠性;聚焦明日战场,积极借助大数据分析,完成多个作战难题研究。

去年,为降低潜艇能耗、提高潜艇隐蔽性,胡晓舟带领官兵持续监测潜艇重点机械设备启停时耗电和噪音情况,梳理分析、总结规律,形成《某艇降低机械设备功率方案》,海上实践对比发现,该方案大幅节约电能。

“不怕想法多,就怕没想法!”胡晓舟鼓励艇员敢于突破、大胆创新。

副机电长许建佳设计的某动力系统测算模型,实现一重要数据计算自动化,为指挥员高效决策提供重要支撑;柴油机技师吴刚研发的“多功能电缆收放装置”,使40人协同完成的工作变为一人独立操作完成,并获得国家专利;电工技师贾永光连续发明的“油汽分离器”“新式注水枪头”,提高艇员工作效率和操作安全可靠性。

胡晓舟组团队、做课题、搞攻关,以一系列务实举措完成多项战法训法创新,验证了多型武器性能、潜艇工况转换、海域水文条件等事关打仗成败的重要内容,取得了一批技术革新成果,持续为战斗力快速提升赋能。

(摄影:韩林)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