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军事广角>>特别关注>>
人才引擎为军营注入新动能
山东省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助力军事人才培养新闻调查
发布时间:2021-07-07 10:38 星期三
来源:解放军报


■龚 方 贾玉省 本报特约记者 熊永岭


骄阳如火,热情似火。6月11日上午,刚刚参加完高考监考的山东省实验中学的老师们有了新任务——为全省定向选拔的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讲解政策,协助部队选拔“准飞行员”。

在距济南不远的泰安职业技术学院,到处是一片忙碌景象,他们刚送走一批定向培养士官,正在准备新的招生工作。

进入6月以来,类似的情景在山东各地涌现,为军队选拔输送人才成为山东军地各部门抓紧抓实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山东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整合优势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军事人才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联合培训、国防后备人才梯次储备新模式,着力构建特色人才培养体系,为军队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问计于需”,绘制人才培养“路线图”

“战斗警报!当面海域有‘敌舰’快速西进,侵犯我领海,上级命令我舰对‘敌舰’实施炮火攻击。”前不久,北部战区海军某护卫舰参加演练。情电长赵申根据命令,第一时间研判情况,引导官兵成功命中“敌舰”。

赵申是一名定向培养士官,他从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入伍后,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先后参加“国际军事比赛-2017·海洋之杯”舰艇比赛等演训任务20余次,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士官,2020年因执行重大任务出色荣立三等功1次。

近年来,山东省依托地方优势教育资源为军队定向培养了一大批这样的优秀士官。这些从地方院校毕业的士官,有58%取得高级技能证书,取得中级技能证书的达96%。

为军队输送优质人才取得较好成绩的背后,是山东省为军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所付出的接续不断的努力。

“山东省现有中职学校391所、高职院校85所,定向培养士官院校7所,院校数量和培养士官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山东省教育厅领导介绍,为做好士官生的定向培养工作,他们主动对接了解军队人才发展和培训需求,指导相关院校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围绕军队急需专业细化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考评标准等,制定军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绘制人才培养“路线图”。

“我们学院构建了定向培养海军士官教育体系,擦亮了定向培养海军士官的品牌。”山东省滨州职业学院副院长李明月告诉记者,多年来,该院定期“问计于需”“问计于军”,不断修订完善规划、计划和方案,探索出小班教学、网络考评、实物实训等多种教学考评模式,实现从“校门”到“营门”的无缝衔接。

在抓好基础军事人才培养的同时,山东军地着眼海军对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沿海城市在海洋专业领域的人才资源优势,搭建与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相衔接的军地联合人才培养平台,协同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军事人才。

目前,山东省已邀请一批重点高校和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整合数十家军地高校院所资源,组建了军地人才培养联盟,承担10多个军地专业的培训任务。青岛西海岸新区布局建设科教研发类、技术保障类、协同攻关类等三大类20多个人才培养平台,先后为军地院校提供100多批、4万余人次的理论培训和现地教学。

“订单培养”,补齐人才短板弱项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海军某部选派50名士兵到青岛港湾学院参加起重机操作培训。经过30天、180课时的专业培训,参训人员全面掌握了起重机的操作技术,并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书。

青岛市古镇口核心区管委会副主任刘玮告诉记者,为服务军队做好人才技能培训工作,青岛市创新构建“订单培养”模式——对接军队专项能力需要,发挥相关院校“军队技能人才素质提升培训基地”作用,开设专项能力培养“订单班”,助力军队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山东省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不断优化调整培训专业,相继开设通信技术、舰艇医护等20个培训专业,组织编写教学指导方案,配套编写或引进相关专业(项目)课程教材共计30余门。在此基础上,他们组织力量重点打造教学链、人才链,对接军队需求链、岗位链,统筹社会资源,构建起相对完备的服务链、生态链,初步形成域内军地人才双向培养的网络化体系。“六链融通”赢得国家教育部等部门的充分肯定。

针对部队特种作业设备地域广、类型多的任务特点,受领培训任务的职业学院选派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师组成流动培训团,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授课教材,调配专用设备,把课堂搬进军营,把技能送上舰船,把文化知识送到甲板。

“职业教育学院作为专业技术兵员储备基地,为军队输送优质兵员的同时,还开展现役士兵技能培训,服务部队战斗力建设。”山东省军区办公室参谋龚雷告诉记者,以青岛港湾学院为例,2020年,有280余名士兵参加了该院机电类培训,其中130人考取中级技能证书。

目前,青岛市相关部门指导该市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和相关科研孵化机构等500余家单位,组建13个协同创新平台和9个舰船技术研究中心,围绕部队装备维护保障需求,采取“以修代训、以保促训”形式,提供维修保养任务,同时为军队培训了一大批技术保障人才。

“引流入库”,梯次培养国防后备人才

“学院今年的毕业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31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183人,通信技术专业9人……”6月11日,山东省军区烟台警备区工作人员前往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了解今年毕业生情况,为部队精准输送高素质兵员摸清底数。

近年来,山东省大学生参军、高中生报考军校和定向培养士官院校的热情高涨。面对这一喜人景象,山东军地合力“引流入库”,积极构建各专业类别人才“蓄水池”,梯次培养国防后备人才。

时间回拨到2016年。在一次征接兵双方座谈会上,多位部队领导围绕兵员素质交流时表示:“越来越多新装备列装部队后,高素质专业技术兵员需求大幅增加,有些种类的专业技术兵员,如果单纯依靠部队自身培养的话,周期会比较长”……

输送高素质兵员,建设后备人才储备库是关键。目前,山东省已确定10所院校作为专业技术兵员储备基地,建立健全6项工作制度,确保专业技术储备基地规范建设、有序运行。自2017年以来,该省专业技术兵员储备基地的600余名学生被录取为直招士官。

“长期以来,山东军地高度重视‘准飞行员’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发了很多青年学子参军热情。”空军招飞局济南选拔中心领导介绍,自2015年创办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以来,山东多地持续掀起“航空热”,仅山东省实验中学,今年就有6000余人报名航空实验班。

2020年7月,山东省实验中学53名学生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为空军飞行学员,有3名学生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双学籍”飞行学员考察序列。

2015年,潍坊市昌乐一中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个海军招飞生源培养基地,同时成立全国首个海军青少年航空学校。截至目前,该校已为部队输送了数十名海军航空兵飞行员。

为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进入人才储备库,山东省瞄准对高端人才需求量大、技术成果外溢效应强的重点领域,引进一批“高精尖缺”创新人才。数十名国防科研高层次人才进入人才储备库,新增的45家博士后工作站中,为军服务人才比例超3成。

人才共享,军地科教资源优势互补

6月8日上午,青岛大学教授何丽珠来到海军潜艇学院,为该院学员讲授本学期最后一堂物理课。

为何地方大学老师能到军队院校授课?原来,这几年,山东军地通过加强地方院校与军队院校需求对接,创新军地教育资源交流使用体制机制,促进军地院校师资力量深度交流合作,助力提升军事教育质量水平。

青岛市教育局高教处处长王涵告诉记者,军地院校都有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但以往由于缺少沟通交流,没能形成优势互补。

如何打通军地教育资源合作共享渠道,成为山东军地一直探索并着力解决的课题。

2020年11月13日,青岛市教育工作委员会联合青岛警备区、海军潜艇学院、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出台《在青军地院校师资互聘指导办法》,建立军地优质师资互聘新模式,实现军地人才共育、资源共享、院校共建。

参与文件起草的青岛警备区政治工作处干事陈涛介绍说,今年上半年,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共选派9名优秀教师到海军潜艇学院讲授电子技术等课程,目前已完成680余学时。

在此基础上,山东军地加大探索力度,采取一体化运行机制,建立需求对接、交流使用、督导评估等机制,充分发挥军地设备设施、场地、信息、人才、师资等资源优势,定期编制区域院校优势师资清单、院校优势专业清单等4张资源共享清单,实现互聘优秀师资、互用实训资源等。目前,山东省教育部门已向军队院校推送260名优秀教师、280个优势专业、210名军队急需专业高端人才等相关资源信息。

此外,山东军地完善军事专业人才评价互认管理机制,将通用专业军事人才纳入地方人才考评管理体系。创新军地院校专业技工岗位资质、技能评定模式,实行商船海员和海军舰员学历与技术资格互认,港航物流、数控技术等十多个岗位资质、职业技能等评定结果军地互认,已颁发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300余件。

为推动军地教育资源共享持续深入开展,山东军地还探索建立军地院校联合激励机制,明确军地院校之间颁发互聘证书,确认互聘教师相互承认授课学时、绩效等,并研究制定相应奖惩办法,鼓励军地院校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受聘教师积极性和荣誉感。目前,山东省已有多所高校对接军队相关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正在这里集聚,汇入强军兴军洪流中。

责任编辑:廉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