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军事广角>>军民融合>>
一条路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1-06-24 11:58 星期四
来源:解放军报


■本报特约记者 崔寒凝 通讯员 叶俊秀


参观渭华起义纪念馆的路上,列兵朱金凯看到路旁的一个指示牌。上面写着他听过无数次的地名:柿村。

自从入伍来到郑州联保中心某基地保障队,有关这个村的信息总出现在朱金凯身边:有时是周末老乡打来的问候电话,有时是班长微信朋友圈转发的链接。这次,战友们的扶贫成果实实在在地展现在眼前。

“班长,这是咱们帮村里修的那条路吗?”望着一条崭新的水泥路,朱金凯问道。

“对。以前这儿到处尘土飞扬,如果赶上雨季,路上都是泥。”班长董春辉给新战友们讲起当时修路的场景——

那时候,天不亮,炊事班就忙活起来了。他们不仅要给战友做早饭,还要准备好小饭盒里的午饭。“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咱解放军的优良传统。”队长吕雷总是这样跟大伙讲。

那天,队长吕雷带着官兵到现场熟悉道路情况。看着老乡家门板上风干的旧对联、贴着老报纸的土坯墙,还有用了几十年的瘸腿桌子,董春辉面色凝重。

柿村原来的旧路狭窄。村里有孩子生病了,要先用骡子驮出去,再换乘汽车到县城就诊。老乡想买生活用品,还要等着村里小卖部把东西运进来。

当老乡用餐巾纸反复擦拭白瓷碗,为子弟兵盛水解渴时,董春辉感觉眼里滚烫。

战友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帮村里把路修好。一开始,他们用扁担把土挑过去,垫好路基。一整天下来,人人肩膀上都被压出了一道道印子。

雨后,土路泥泞,运送物资的骡子走得很慢。战友们迈着小步,小心翼翼,但丝毫没有停下脚步。

修路的日子充满艰辛。中午,他们就坐在路旁,掏出自带的小饭盒。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再苦再累也不觉得有什么。

“金凯,你知道吗?这条路通车那天,我还哭了。”董春辉不好意思地笑了。

那天,拿到政府下拨给村里的扶贫工程款,董春辉和乡亲们激动地抱在一起欢呼雀跃。

原本,董春辉打算干几年就退伍回家。那年,他却选择了留队。“我正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想把它做完……”电话里,董春辉这样告诉父母。

就这样,子弟兵和乡亲们共同实现了第一个目标——路修好了,今后乡亲们奔小康的步子将越迈越快。

“好好活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儿,有意义的事儿就是好好活。”朱金凯羡慕董春辉班长找到了有意义的事。

当天晚上,朱金凯拿起笔,写下了人生第一份入党申请书:来当兵,我要多做有意义的事!

责任编辑:廉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