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2021年度“中国海警论坛”学术研讨会召开

保障海上执法工作提升海洋管理能力

2021-06-17 10:57:43 来源: 法治日报 作者: -标准+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王世卓

图为会议现场。蒋荥 摄

6月9日至10日,2021年度“中国海警论坛”学术研讨会在武警海警学院举办。来自中央外办海权局、国防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海警局等军地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数十名专家学者,立足海警学科体系建设实际,从海警机构人才培养、海洋渔业执法管理、海上安全保卫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论坛对加强海警机构建设、保障海上执法工作、提升海洋管理能力等问题广泛征求意见,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智力支持。


立足现实需求


“海风、海浪、海流等因素使海洋环境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大到疏浚物、海砂、捕获物、渔网,小到票据、手机、刀具等物品都有可能因被倒入海中而造成证据遗失,给海警执法检查和海上犯罪取证带来困难。”广西海警局执法侦查员郭锦文说。

2018年6月,在国家禁毒办通报侦破的某特大海上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海警舰艇出击拦截目标船时,贩毒分子随即将冰毒扔进海里,给海上犯罪侦查取证造成障碍。

“现在,立足法律法规体系、结合海警任务实际,将推定规则具体化,不仅降低了海上执法难度,而且解决了海上调查取证遇到的顽症。”郭锦文说。

“特殊证据规则解决了海警机构执法取证难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明确了适用范围和边界限制,尊重和保障了相对人的权利,体现了法律维护公平正义的应有价值。”

“以法律的形式对海上行政案件快速办理程序作出专门规定,为简化冗杂流程、提升执法效能、规范执法程序、推进文明执法,提供了法理依据支撑。”

论坛上,来自各海警分局任务一线的侦查员、执法员、办案员畅所欲言,讨论着新法创设带来的制度规范与保障,对海警法治建设充满信心。

“邀请海警机构工作人员参加学术论坛,就是要直面海上执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发挥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作用,为任务一线执法办案员答疑解惑,提供法理依据。”武警海警学院海警研究中心主任李永进说。


增进海洋福祉


“法律授权赋予海警机构海上渔业执法职责,群众对海警开展海上渔业监管的认同感和期望值不断上升。”中国海警局直属第一局综合执法科文职人员张闻良说。

伏季休渔监管是海警机构开展海上渔业执法的重要内容,以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为管辖边界,通过组织联合专项执法行动,为海警机构和渔业部门合作交流搭建了执法协同平台。

当前,我国渔业正处在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型期,面对传统渔业行政管理存在诸多瓶颈,以国家法律和部门行政规章为依据,为海警机构和地方渔政执法机构共同提高海上执法效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2019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统计,2019年全国海洋废弃物的倾倒量为19117万立方米。作为法律明确授权适格主体的海警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海洋倾倒废弃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执法职责,有权要求涉事船舶暂停航行作业、指定地点停泊、禁止离港,维护正常海洋生产作业秩序。

4月20日起,中国海警局与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启动为期7个月的“碧海2021”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各地海警机构与其他执法部门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执法队伍优势,守卫碧海蓝天。

“以国家法律明确海警机构具体任务职能,拉开了中国海警依法履职和全面建设的大幕,体现了对海警机构及其配套包括经费落实、设施建设、装备体系等方面的重视。”武警部队研究院法制研究所研究员顾凯辉说,法律在赋予海警职能的同时,把履职所需的各种保障都以条文形式进行固定,给海警机构依法履职保驾护航的同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适应了维护海洋权益的时代要求。


完善顶层设计


“学术研讨旨在从关注静态的立法转向动态的法治,把新法放入整个国家安全系统考虑,随着时代发展完善顶层设计。”李永进说,论坛在强化海警履职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的同时,发挥智库决策智囊作用,为海警学科专业建设和海警建设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论坛自2013年创办以来,累计邀请300多名业内学者参与,形成1000余篇兼具思想性与创新性的论文专著等理论研究成果,成为繁荣海警学术研究、开展涉海问题学术交流的高质量对话平台。

在李永进看来,应然的法律要取得良好的实然效果,需要来自执法实践的不断反馈,来延续法律的生命力以确保制度的良性运行。参会专家借助学科优势和专业素养,跟踪国际研究最新动态,总结海上执法规律,把理论研究引向深入,帮助相关人员厘清条文背后的立法逻辑,为执法实践提供有益参考,为维护海洋安全贡献法治力量。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