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军事广角>>军民融合>>
退役军人、支前模范董长松之子董富利讲述父辈拥军支前故事
“队伍上的事,就要带头干”
发布时间:2021-05-11 14:56 星期二
来源:中国国防报


我的父亲是支前模范董长松,今年104岁,已有77年党龄,战争年代多次参加支前运粮行动。

如今父亲年事已高,说话不连贯,且方言较重,有人来听支前故事时,常是我在旁边做“翻译”。久而久之,我竟成了讲故事的人。其实,故事还是父亲的,我只是负责转述而已。

父亲于1944年4月入党。当时,沂蒙山区斗争形势异常残酷,我党发展骨干十分小心。父亲入党时没有仪式,就是村里老党员临近天黑时,把他叫到村口,告诉他:“你是党的人了……”

父亲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兄弟5人,排行老三,自幼缺衣少食,12岁那年就给地主打短工。21岁时,他被日军抓去修筑碉楼和公路,一天只吃一顿饭,还常常遭到痛打和折磨。后来,他逃了出来,找到抗日游击队,加入了民兵组织。

1945年,父亲带领民兵为中共山东分局和鲁中军区筹送军粮。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带领民兵参加兖州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支前工作。父亲说,每次支前,他们都要搞动员,告诉大家:“共产党是为穷人打天下,咱们要做好给养保障,让子弟兵多打胜仗,让咱老百姓赶快过上好日子。”淮海战役期间,正值寒冬,敌人飞机狂轰滥炸,父亲参加的小推车送粮分队常在夜间行进。累了,他们就在路边轮流打个盹儿;饿了,就吃点红薯、高粱面;渴了,就砸块河沟的冰块含在嘴里。一天晚上,父亲的鞋子跑掉了,脚磨出了血泡,也没空坐下来歇一歇……就这样,他们辗转数百里,把军粮送到前线。

“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是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百姓勠力支前的场景,也是父亲刻骨铭心的记忆。1978年征兵那阵儿,父亲想让我去当兵。不少人劝我父亲:你家里条件差,不如把孩子留在身边挣点工分养家。可父亲坚决不依。至今,我还记得他瞪大眼睛生气的样子,“我是共产党员,队伍上的事,就要带头干。”我对父亲的教诲满怀敬意,尽管他文化水平低,可他深明大义,铁了心跟党走。

2015年,父亲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那些日子,他一直很激动,总在念叨:“忘不了,忘不了啊!这是俺一辈子的荣耀……”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党上下都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少人来我家里。父亲话说得不多,能听清晰的就是“过去苦”“队伍上的事放前头”等断断续续的话语,可能别人无法明白父亲的意思,但我知道他是在勉励大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工作,不负国家不负党。

(本报特约通讯员 傅家德整理)

责任编辑:廉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