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军事广角>>军民融合>>
14本接访日记里的温情
发布时间:2021-04-16 12:41 星期五
来源:中国国防报


■李世伟 本报特约通讯员 王士刚


“退役军人王某某,反映安置未上岗,经查清核实,及时落实政策”“退役军人闫某某,希望协调解决其子的医疗赔偿问题”……4月12日,笔者走进河南省漯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四调两服务解学民工作室”,瞬间被案头一摞本子所吸引,细数竟达14本之多、一尺多厚。

本子的主人是解学民,一个有着20年军龄、在信访岗位摸爬滚打10余年的老兵。2018年11月,漯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后,有着浓厚军人情结的他主动申请“转岗”,具体负责该市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工作。

笔者走进工作室没多久,就来了一名退役军人。

“您别激动,慢慢说……”尽管解学民一再安抚,但当事人怎么也控制不住情绪。解学民仔细聆听,从对方逻辑性并不强的叙述中厘清事实脉络。两个小时后,解学民收下对方的材料,还专门列出一份需要补充的再审材料清单,并留下邮寄地址,嘱咐对方“寄过来就可以了,大老远的不用再跑了”。

漯河市有8万余名退役军人,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之初,每天都会有数十人前来咨询政策、反映问题。面对这一情况,解学民提议建立完善来访接待流程、挂牌督办、局领导分包县区、专题接待日等规章制度。

“接访日记主要记录来访人员信息、每日访情、工作感悟等。”解学民说,“通过写接访日记,我总结出来访接待要做到‘六个一’: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杯热茶、一把椅子、一站服务、一办到底。”

去年10月的一天,工作室的门突然被推开,一个蓬头垢面的中年妇女哭闹着闯了进来。不管问什么都不回答,她就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解学民安静站在旁边,等她情绪平复后,再搀起她扶到椅子上耐心询问。

原来,这名妇女叫马金娥,儿子宁某服役期间患上疾病,被评为三级伤残。宁某退役后,一直精神萎靡,因常年吃药治疗,家里经济状况越来越差。解学民随后到其家中走访。眼前的一幕让他心酸不已:斑驳的土坯墙、黑黢黢的土灶台,就连桌椅板凳都是拼凑起来的。

解学民马上向局领导作了汇报,同时联系宁某所在区的退役军人事务局主管领导前来开会协商,最终决定协调解决宁某的部分医疗费用,并帮其家庭申请经济适用房。

“住进新房子、儿子找到新工作,马金娥家的日子慢慢好转。她现在常来工作室找我们聊天。”解学民说,前不久她还包了饺子送来,非要请大家尝尝。

通过一次次实践,解学民探索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军地联合调解”+“法律援助、心理咨询服务”于一体的“四调两服务”工作机制。“很多来访人员情绪比较激动,但我从未见过老解对来访人员发过火、摆过脸色,他一直是微笑接待、耐心聆听,依法依规办事。”同事唐萌说。

笔者了解到,在解学民带动下,漯河市自发成立了56个退役军人矛盾调解工作室,累计协调处理各类矛盾1466起,化解重点案件137件。“各工作室刚成立时,来访人员挺多,如今门可罗雀,但锦旗挂满墙——这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奖励。”解学民说。


☞ 为他点赞

坚守在平凡而又特殊的岗位上,解学民的14本接访日记,就是他做好分内事、当好退役军人“娘家人”的最好诠释。曾经戎装在身,如今继续发热,用一腔赤诚慰藉着退役军人、现役军人和军属的“心窝窝”。

责任编辑:廉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