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军事广角>>军营风采>>
“要坚持,一条理由就够了”
发布时间:2021-04-09 10:35 星期五
来源:解放军报


■邢 哲


“面对岗位转型升级带来的全新挑战,只有通过努力学习不断磨练自己,才能克服能力不足带来的本领恐慌。”这是历经两年“蝶变”之后的官运的肺腑之言。

跨入新时代,人民军队也迈出了“从头越”的步伐——举世瞩目的国防和军队改革拉开大幕。在新的编制体制下,后装保障领域增设了许多新岗位。与以往不同的是,有些岗位在连队编制上只有寥寥数人,有些甚至一个专业只编配一个人。演训期间,这些岗位的修理工往往需要一个人担负起相应武器装备维修保障的全部任务。

这些岗位虽小,但这些人必不可少。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就是要“减肥消肿”,让部队的肌体变得更加健硕有力。编制变了、岗位多了、人员少了,但新装备列装部队的速度越来越快、型号越来越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保障任务非但不减,反而逐年递增。

面对新岗位带来的新挑战,部队如何加速转型?保障力从何而来?官运用有力的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要放弃,可以找一千个理由;要坚持,一条理由就够了。”经历新岗位淬火重塑后,官运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一个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成长。在全新的领域,官运有过“隔行如隔山”的苦恼,也曾因为没有专业基础感到力不从心。但他深知,修理工虽然属于战斗力建设的末端环节,却是装备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一环。

如果说军队是一台大机器,每名军人都是这台机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人人把自己的战位守好,这台机器才能正常运转。如今,国防和军队改革后新体制的四梁八柱已经架构完成,每个岗位都将成为打赢未来战争的重要因素。

打仗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打保障。抗美援朝战争,保障线上的战斗与前线战斗同样激烈。保障从来都是为作战服务的,却从未像今天这样与作战联系得如此紧密。

用历史的长镜头回顾曾经的维修保障模式。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装备维修保障任务主要依托各根据地的修械所、兵工厂,最初的技术工人大多是民间工匠。随着我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装备保障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多措并举开展装备保障学习和培训,为部队输送了一大批装备维修保障技术骨干。

用世界维度的广镜头俯瞰当前维修保障模式,现代战争中,保障力量是战场的重要一环,不仅“拳头”要硬,“每根指头”也要硬。修理工是武器装备的“主治医师”,是人与武器结合的直接体现。只有让那些有绝技、有绝招的科技人才嵌入作战体系,才能使作战体系更加稳固可靠,产生1+1>2的“倍增效应”。

新时代呼唤更多独当一面的“保障尖兵”。面对新岗位、新标准、新要求,每名官兵都要把“军旅成绩表”的指针归零,以强烈的本领恐慌感和知识危机感内储动力、外加压力,让自己拧紧螺丝、上满发条,始终处于“待击发状态”。通过在新岗位上从理论到实践多轮打磨,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按照岗位要求来重塑构建。这样,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能成就不一样的精彩。

责任编辑:廉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