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军事广角>>军史文化>>
“行走”中的深情记录
读长篇报告文学《金青稞》
发布时间:2021-02-07 12:01 星期日
来源:解放军报


■张 陵


军旅作家徐剑一个时期以来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很有“行走”特色,新作《金青稞——西藏精准扶贫纪实》(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就是一部典型的“行走”文学。作家东入昌都,北行那曲,西去阿里,在雪域高原西藏“行走”52天,行程10000多公里。之前,作家已经有20次进藏考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经历,写下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这第21次的西藏“行走”,对作家来说则是一次全新的、独特的、深刻的感受。

一般描写西藏的文学多重在寄情山水、探秘猎奇。徐剑的这次“行走”则是深入到西藏决胜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深入到藏区的城镇乡村,深入到普通的老百姓家中,聚集家长里短,掌握第一手材料,专题考察和记录“精准扶贫”给西藏人民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摘掉贫困帽子、正在告别贫困的这片土地上激活创作灵感,提炼作品主题。这样的“行走”真实可信,鲜活生动,有着浓烈的生活气息,更带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精准的问题导向。

读《金青稞》,看到作家从东到西走了19个脱贫县,更看到他围绕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脱贫问题采访大批藏区的干部群众。在贡觉县城边上幸福村听到贫困户然奇与安措的故事后,他第二天便冒着落石与滑坡危险,往返300多公里到然奇老家——父系社会最后的遗存上罗娘村采访。这个村35户人家,建档立卡户就有26户。政府安排整村搬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在阿旺乡,采访建档立卡户多贡,听他讲牧养阿旺绵羊脱贫致富的故事;在巴青乡八村,看到嘎马次娃斯塔夫妇住进政府为建档立卡户易地搬迁建造的藏式小院时的喜悦。还有那个带着五个孩子的单身妇女扎西罗措,不仅得到政府安置的藏房小院,还得到了低保补助和生态岗位补助,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在罗玛镇,采访牧场阿古家合作社,听到大学生总裁助理的故事;在拉西镇十三村,采访了单亲妈妈次仁琼宗,听她讲述用自己的劳动培养出三个大学生孩子的故事……

这些故事看似平实无奇,信息量却很大,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党和政府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来西藏人民决胜脱贫攻坚的时代现实。作家每次走进建档立卡户家庭,都特别用心了解每一个家庭的收入变化,和他们一起算收入账。如在建档立卡户扎西罗措那里看到这样一组数据:生态岗草场管理员每年7500元,每年劳动收入30000元,生态岗位和孩子低保补助加草场补助40000元,大合作社做缝纫,一年收入可达6000元。这些很具体的数字背后是老百姓生活的向好和命运的改变,能让我们具体读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际上,西藏从农奴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党和政府就不断加大投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大大提速。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指导下,按照西藏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特点和规律,有关部门探索形成了政府兜底的长效机制和一系列政策,为每一个贫困户建档立卡,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事实上,作家徐剑所到的19个县脱贫攻坚都已取得了较好成绩,老百姓的经济收入都有了很大提高。建档立卡是一个实办法,也是一个好经验。作家由此感受到了脱贫地区广大干部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与牺牲,感受到西藏整个社会以及全国人民积极参与支援的那种不竭的动力。

作品的第八章“指挥部内外”,重点描述了参与脱贫攻坚的干部们。阿里地区扶贫办主任达娃平措的事迹非常感人。一有时间,达娃平措就往乡下跑,帮助贫困户解决问题。盘山路奇险无比,拐弯都是直角,一侧则是万丈深渊。多年来,他就是在这样的旅途中奔波着。他也许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一句“天下阿妈皆我母”的话道出了他的思想境界;曾经在部队里担任少校军官的强巴欧珠担任了吉卡村的驻村工作队副队长,主要任务就是保障脱贫的建档立卡户不返贫。在西藏,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有政策兜底,村里一些年轻人一度不思进取,无所事事。强巴欧珠就把工作重心放在教育励志上,鼓励村里的青年外出打工创业;北京市建委干部刘文举参加工作十几年,有八九年在扶贫一线工作。刚从玉树扶贫归来的他又被派往西藏工作。他得到妻子的支持后马上前去报到,一头扎进北京援藏的项目里……

因为真实,所以感人。也因为真实,才给人以思考。《金青稞》讴歌决胜脱贫攻坚实践,也敢于直面存在的问题,表达作家的深层思考。比如,作品真实揭示了农村男女地位和权益的落差失衡问题等。所有的思考都表明,摘掉贫困的帽子不等于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不等于“三农”问题全部解决,脱贫攻坚还在路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正是脱贫攻坚战的继续推进,继续深化。

《金青稞》从一个牧民寻找“白马鉴”幸福仙境的传说开头。随着作家向着乡村牧区的“行走”,作品的深刻思想主题渐渐浮现出来。幸福的白马鉴不是什么仙境,而是西藏人民用勤劳双手不断创造的现实生活。世上本没有“白马鉴”,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伟大斗争,创造了属于人民自己的“白马鉴”。

责任编辑:廉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