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飞播绿鹰助力脱贫攻坚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飞播造林纪实

2021-02-04 10:46:48 来源: 法治日报 作者: -标准+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胡勇华 杨觐源


新年伊始,一架架“绿鹰”掠过沟壑纵横的西北高原,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大队长辛嘉乘正带队超低空飞行。俯瞰大地,他开始勾勒下一步飞播任务的蓝图。

2月3日,中宣部授予该大队“时代楷模”称号。

这是一支驾机为犁、云霄耕耘的部队,他们在加强战备训练的同时,坚持播种绿色、助力脱贫攻坚,是群众心中的“飞播绿鹰”。


图为空军某搜救团一大队官兵在运-5前合影。刘畅摄


该大队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长期担负飞机播种和防风治沙任务。

39年来,他们飞播航迹遍及内蒙古、川、黔、陕、甘、青、宁等7省(区)130多个县(市),作业面积2600余万亩,播撒草籽树种1万余吨,在荒漠地区、沙漠地带筑起绿色屏障;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等20多项全国全军荣誉,以及播区政府赠予的88面锦旗。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治理。辽阔西部,或是崇山峻岭、或是荒漠戈壁,飞播造林有着规模大、速度快、成本低的优势。

在这一背景下,党和国家号召“空军要参加支援农业、林业建设的专业飞行任务”。很快,人民空军改装了一批飞机,训练了一批能够执行飞播任务的机组人员,飞赴各地执行飞播造林和种草任务,开启在祖国西部飞播造林的序章。

1982年5月,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太子山林场,该大队官兵在无资料、无设备、无经验的条件下,首次执行飞播造林任务。

39年间,他们的飞播航迹从未间断,在130多个县(市)300多个播区里,飞绿荒山戈壁,换得草场良田。


图为官兵驾驶运-5飞机飞越西北戈壁执行飞播造林任务。刘畅 摄


“这是飞播创造的奇迹。”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这样形容榆林市的变化。

“全市沙区75%的林地,都是以飞播林为基础建起来的。”2014年,经过军民30多年努力,榆林的飞播治沙取得阶段性胜利,860万亩流沙得到控制,植被覆盖率从1.5%上升到45.2%。其间,飞播官兵曾创下3架飞机一天作业38架次,18天飞播40.2万亩的纪录。

如今,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榆林版图上消失,榆林已成为陕西省畜产品基地和粮仓。

地处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交汇处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曾被断言不适宜飞播。这样的状况,却在飞播官兵的坚持中一点点改变。


图为官兵驾驶运-5飞机在腾格里沙漠上空飞播造林。刘畅 摄


截至2020年,该大队在这里飞播作业581万亩,形成总长460公里、宽3至20公里的两条生物治沙“锁边”带,斩断了两大沙漠的“握手”之势。

从风吹草疏的内蒙古腹地,到毛乌素沙漠边缘,从沟壑纵横的高原土坡,到峰峦叠嶂的秦岭深处,官兵们使作业区星星点点的飞播林变成绿色长龙:国家“三北”防护林飞播成林超过1000万亩;在陕北播撒出165个万亩以上连片绿化基地,形成400余公里的绿色长廊;在汉江、嘉陵江和丹江上游造林570余万亩,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飞播造林基地……


与风沙战斗的飞播人


头顶星月起、脚踏夜路归,是官兵飞播的常态。该大队原飞行员宋占清说:“我们首先考虑的不是工作条件是否艰苦,而是气候条件是否利于种子生长。”

一年初夏,为抢夺雨季窗口期,他们每天5点起床,日均工作近10个小时。飞播区烈日当头,机舱里如同蒸笼,一个架次下来官兵们大汗淋漓。

用于飞播的某型飞机不是密封舱,飞行中急速上升或下降,耳膜要经受气压的压迫。很多老飞播耳膜凹陷,这是飞播给身体留下的印记,但他们从不叫苦。

大多时候,飞播是在土坡上推出临时跑道用于起降。有的跑道从空中看像一根火柴棍,实际宽度还不及机翼长;有的跑道在山顶上,尽头是悬崖峭壁,起落就像在航母甲板上一样;有的跑道就是树林中的一块平地,俯瞰就像天坑。用飞行员的话说,“我们与风沙战斗,从不挑机场”。


图为官兵驾驶运-5飞机在腾格里沙漠上空飞播造林。刘畅 摄


那年4月,葛克宏机组执行飞播任务返航时,黄色沙浪呼啸而来,眼看就要将飞机吞没。由于载油量不够,机组飞向其他机场备降,而即将着陆的野外机场跑道很短、三面环山,情势十分紧急。

狂风使飞机巨烈颠簸,葛克宏努力控制飞机,蹬舵修正、对准中心线。由于空中能见度低,在下降时速度过大,只能拉起飞机复飞。他第二次对准跑道,才艰难降落。飞机停下时,机头离跑道尽头只有20多米。

战风斗沙39载,该大队战胜地形复杂、天气多变、技术苛刻等困难,成功处置复杂天气中多种险情10余起。自主研制出“空中可调式定量播种器”,探索出适合西北地区飞播的方法,使落种率、存活率等多项指标达到先进水平,与地方林业部门共同多次获得国家及军队科技进步奖。


依托林海酿造甜蜜生活


“现在的生活比蜜还甜。”在秦岭东段南麓的陕西省丹凤县林关镇,蜂农宋军涛在一片空军飞播林前熟练地抽出蜂巢,对前来调研的该大队教导员杨淑坤说。

宋军涛住在飞播林区附近,养蜂数量达103箱,还带动了18个贫困户分散养殖蜜蜂,使更多播区群众依托林海酿造甜蜜生活。

2020年12月,杨淑坤先后去了榆林、延安、宝鸡、阿拉善左旗等地。回营后,为官兵做了图文并茂的专题教育,讲述飞播区的生态和生活变迁。他感慨:“在播区,我们听到最多的是老百姓交口称赞党的富民惠民政策,看到最多的是因为飞播带来的发展机会和巨大变化。”

走进曾经为沙所困的陕北横山县孙家湾村,村民孙有文谈起飞播有说不完的话。飞播林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而且为牛羊带来丰富牧草。他指着自家圈养的20多只白绒山羊说:“这么肥的羊,一只少说也卖2000块哩,这离不开飞机播种子、治沙子。”


图为官兵和牧民在草原感受飞播带来的改变。


“飞播给了我一双致富的‘双拐’。”在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乡浩坦淖日嘎查,牧民阿拉腾巴根嘴边经常挂着这句话。

他的腿因一次意外落下残疾,是当地的贫困户。这几年在政府扶持下,他在飞播区附近开办了养殖场,年出栏150多头黄牛、500多只羊。2015年,他在养殖场成立了残疾人扶贫基地,为当地残疾牧民提供就业岗位。

据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介绍,因飞播改变命运的牧民不在少数。2020年年底,当地3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摘掉了“贫困帽”。


言传身教播出更多绿色


2019年7月,4名即将到停飞年龄的飞行员主动请缨,执行了飞播生涯的最后一次任务。驾驶舱内,56岁的飞行员黄学伦向90后王斐言传身教,帮他巩固技术要领。

据介绍,每个飞播区被划分成一条条50米宽的播带,每平方米落多少种子都要科学规划。如果飞不到位撒不到点漏掉播带,出苗率、成林率就会受影响。

教员刘松曾教导飞行员任斌,飞播是手艺活,飞好每个50米,必须要有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的工匠精神。

飞行时通常离地50米,这是种子落地的最佳高度。这50米,是难度高、技术性强的超低空作业,要通过成千上万次练习,才能让种子准确撒进播带。


图为官兵在西北大漠深处执行年度飞播造林任务。刘畅 摄


训练中,任斌架机刚进入超低空,坐在一旁的刘松就严肃地说:“50米就是50米,高1米、低1米都不行。”经过一次次磨练,任斌能精准进入播带、均匀播种。

团参谋长李睿说,在空中遭遇险情时,让年轻飞行员心里最踏实的,是听到教员说“有我在”。

15年前,李睿驾机着陆时遇到侧风,飞机瞬间偏移,机轮距跑道边沿不足5米。坐在一旁的教员杨茂良迅速接手,处置动作一气呵成,最终避免了一次“地转”险情。

2020年7月,空中航行指令师张建刚即将到达停飞年龄,他对年轻飞行员讲:“种子里有梦想、有希望、有力量,根扎进泥土里,一定能播出更多绿色。”


■ 短评

播撒绿色希望

□ 廉颖婷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是改革开放初期,较早担负飞播任务的部队。执行飞播任务39年来,大队一代代官兵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与人民群众一道战斗在防沙致富、绿化祖国的第一线。面对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艰苦、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环境恶劣等不利因素,他们在改善生态、脱贫攻坚的征程中顽强奋进、积极作为,出色完成了飞播造林和防风治沙等生态扶贫任务。

精益求精、探索创新,是一代代飞播人的不懈追求。该大队先后4次更名、转战多地,无论番号怎样改、人员怎样换,他们始终践行人民军队根本宗旨,以使命相托、不负重托的实际行动,不断创造出一片又一片绿色大地。

站在新起点,面对新使命,该大队官兵以绿色之翼播撒绿色希望,为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再立新功。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