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透过硝烟,我们看到了什么

2021-01-25 14:52:00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标准+


■许三旺


《刷屏》一书中这样写道——在刷屏前要确定一件事:你希望通过洞察和传递什么样的情感,来与你想要触达的圈层产生共鸣?

从这场特情的处置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视频得以刷屏的支点是“惊险”,而刷屏之下引发受众共鸣的底层逻辑是“实战”——

真实的练兵场景、扎实的临危处置,不是什么虚招子,更不是什么摆拍,就是硬碰硬、实打实。当种种段子和包袱充斥于手机屏幕时,一个自带血与火、生与死注脚的视频“横空出世”,被手榴弹炸起的砂土仿佛越过屏幕,夹着硝烟砸到观众头顶,也撼动着观众心弦。

作为军人,落在我们视线中的,不应只是惊奇与刺激。在评论区留言中,我们能听到担忧的声音,也从而联想到一些抓安全“矫枉过正”、以“安全标准”左右甚至淡化战斗力标准的心态。

当前,实战化训练正在部队深入推进,由此也带来各种风险和挑战。诚然,训练越实,风险越大,挑战越多。然而,“打赢”二字重若千钧。归根结底,只有打得赢,才是最根本的安全。

一切从实战出发,把训练当成打仗。从训与战的角度看,视频中最可贵的正是它散发出的那股“呛鼻”的硝烟味。

透过硝烟,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带兵人对新兵的关爱。我们还应该看到,对士兵更大的爱,隐藏在对他失误后“作调整,再投一次”的严格要求。唯其如此,才能让新战友在实战中淬火拔节,才能让一支部队的战斗力水平不断提高。

透过硝烟,凝视带兵人崔承亮的背影,我们看到了多个标签:避险动作的设计者、务实自省的钻研者、胆大心细的操作者……我们还看到了他的诸多身份:安全员、指导员、教练员,等等。无论是什么标签,无论是什么身份,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打仗、打胜仗,为的是早日培养出优秀的战斗员。

透过硝烟,我们看到的是一支部队聚焦实战的用心。他们没有缩手缩脚,而是向险而练、向战而行,用精细化助推实战化,练兵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训练的流程越来越规范。他们认识到,想要尝到实战化练兵的甜头,不仅要有炸响“那枚实弹”的勇气,更要亮出能练、会练的智慧。

透过硝烟,我们看到,只有真正用战斗力标准去检验训练中的细节、评估部队的训练质效,才能解决那些不符合实战标准的深层次矛盾。只有用对战斗力负责的态度校准细节、树立导向,才能让真打实备、真训实练的氛围日益浓厚,最终让官兵实现由“素练之卒”向“能战之兵”的转变。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