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透视一次临危处置的“读秒”时刻

2021-01-25 14:50:46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标准+


■高福景 于 玥 本报特约记者 耿鹏宇


生死瞬间的3.6秒发生了什么


“砰!”

武警河北总队张家口支队某投弹训练场上,一枚手榴弹的爆炸声异常地响,比刚才100多次爆炸声中的任何一次都大。声音凝固了整个训练场,待投区、警戒区的官兵们都是一怔。

“嘟、嘟、嘟、嘟、嘟——”5声急促的哨音随即响起,“停!停!停!”又是3声号令,武警张家口支队支队长相志朋发出的口令短促、急切。

投弹现场,氛围骤然紧张起来。大家的目光和相志朋一道,紧紧盯向爆炸点。爆炸产生的硝烟卷起层层尘土,在投掷的掩体处随风弥漫。

“到底发生了什么?”有人小声嘀咕起来。

崔承亮睁开眼,耳朵里还在嗡嗡直响,鼻腔里灌满了TNT呛人的气味,让他忍不住咳嗽。此刻,他能感到沙石碎屑砸在头盔上、钢板防弹衣上,像下雨一样洒落在自己身上。这是他从未有过的体验。

硝烟渐渐散去,崔承亮慢慢缓过神来。他一把扶住身边的新兵李响,全身打量着这名被巨大爆炸声震“晕”的战友。

他想问问李响怎么样了,却被硝烟呛了一口。“没事了,别怕。”崔承亮顾不上自己,先拍了拍李响的背安慰着。

远处,医护兵急匆匆冲了过来……

训练场上,一部实况信息采集摄像机记录了事情的全过程。一切惊险回到几秒钟之前。

2020年12月的一天上午,武警河北总队张家口支队新兵大队组织手榴弹实投训练。指导员崔承亮担任投弹安全员,轮到新兵李响操作。

经过一周模拟训练,李响已经掌握了投弹的基本要领。他站在掩体前,接过崔承亮手里的手榴弹,却突然心跳加速,手心冒汗。他使劲闭了一下眼睛,努力平复情绪。

“这是正常现象,我能做好。”他暗自给自己加油鼓劲。想到指导员就在后面当安全员,李响深吸了一口气。

与李响简短交流后,崔承亮发出了“投”的口令。只见李响手握实弹,拉开拉环、挥臂引弹、奋力投出、下蹲隐蔽。

随后,崔承亮把目光转到弹体本应划出的抛物线上。然而,视野内空无一物——李响的手榴弹没有从上空飞出去。

手榴弹顺手滑落了!李响并未意识到自己失误,致命的危险就在脚下。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崔承亮眼角余光瞥见一个黑影直直落下,掉在了李响身后。

间不容发!

几乎与黑影落下的刹那同步,崔承亮做出一连串本能的动作:他迅速站立,伸手扣住李响肩膀,右腿撤步让出避险空间,奋力将其推起,越过左侧矮墙后,自己顺势翻越过去,全身死死压在李响身上。

一声巨响,震耳欲聋。

在距两人不到2米的距离,手榴弹爆炸了,震起无数砂石,掀起一阵烟尘。

视频显示,处置用时3.6秒。

看到两人相继站了起来,大家心里松了口气。在得知两人均毫发无伤后,现场有人自发鼓起掌。掌声,渐渐响成一片。


逆转生死的3.6秒靠的是什么


3秒钟,人能做什么?

喝一口水、吃一口饭、露一个笑脸……

0.6秒钟,人又能做什么?

眨一眨眼睛、点一下鼠标、抬一抬下巴……

无数的3秒、0.6秒在生活中一闪而过,很难留下一点印记。当人们反复观看视频,回味这段教科书般的操作时,两个数据给人以深刻印象。

一抓、一推、一压,3个避险动作用时3秒。从李响拉环到手榴弹爆炸,时间为3.6秒。这意味着,崔承亮从发现到判明情况,决定生死的其实只有0.6秒。

“0.6秒,可见崔承亮舍身救人的决心和条件反射式的反应;3秒,体现的是崔承亮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实战素养。”支队长相志朋这样说。

有人问崔承亮:危险瞬间,你脑中想的是什么?

“哪有时间想,要不是反复演练形成惯性,哪怕再迟缓半秒钟,后果都不堪设想。”崔承亮说。

生死关头的这个瞬间,在一些网友看来是“命大”,但崔承亮将其理解为千锤百炼后“一名军人的本能”。

崔承亮介绍,《军事训练大纲》中明确了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场警戒区、落弹区、待投区等划定,以及投弹区T形掩体长宽高等设置,但出现极端特殊情况该如何具体操作,则需要结合实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崔承亮说,3.6秒钟弹下救人并非侥幸,临危处置离不开严抠细训——

投掷实弹前,他们预先设想了很多情况:新兵是“左撇子”怎么办?手榴弹掉在身边地上怎么办?正好落在掩体上怎么办?挂在身上又该怎么办?……预想的情况一个比一个极端,解决的手段不仅靠胆大,还要靠心细。

崔承亮身高1米7,李响1米8,两人体重相近,如果没有强大身体素质支撑,想要将新兵一把推过0.65米的矮墙“基本不可能”。

“我从大二开始坚持长跑,平均每天10公里以上。”崔承亮说,入伍8年,他几乎每日都要练体能、练器械、写训练日记,从未间断。这为成功处置蓄积了底气。

“光靠蛮力也不行。”崔承亮说,没有李响的配合也不可能成功。之前1周时间,他们“4∶200”反复预练,即4名身体心理素质过硬的安全员与200名新兵反复练习避险动作,每名安全员都要逐个磨合每名新兵,直至新兵也能默契配合,工作量不言而喻。

一抓、一推、一压的动作看似简单,背后却有崔承亮等人的“匠心”:在一次次磨合中,他们经历了不少失败。有时安全员和新兵配合不协调会撞在一起,有时动作不熟练新兵会卡在矮墙上。通过反复摔打,他们把最高效的几招总结固化成型,力求简单省时,决不拖泥带水。

发现危险时,崔承亮对李响发出了一个指令:走。崔承亮他们起初设想用“快走”“卧倒”“蹲下”3个指令,发现新兵容易在紧张状况下对口令产生混淆,一旦做错动作会加剧危险。最后简化为“走”和“卧倒”两个口令,字数不同容易区分,而“蹲下”为投弹后默认动作,不再单独发出口令。

甚至在下达“投”的口令时,他们也充分考虑新兵容易紧张的实际,要平心静气地说,不能骤然,不可猛喊……

什么是过得硬?崔承亮的理解是,料想每一种情况、拆分每一个步骤、打磨每一个细节,把细节练到极致,最终变成自己的“肌肉记忆”。但这还不够,还要把每个人的“单独肌肉记忆”练成步调一致的“共同肌肉记忆”,每次操作要做到“一条心、一个人”。


扭转生死的3.6秒告诉我们什么


记录下3.6秒瞬间的视频,源自崔、李二人身后的一部实况信息采集摄像机。

与之同步开机摄录的,还有两个从不同角度架设的机位,一个架在制高点,镜头瞄向落弹区,还有一个镜头瞄向待投区。

武警张家口支队新兵大队大队长周俊介绍,这样设置为的是更好地检验实弹投掷的组织流程,更为盘点每名新兵在实战化训练中的表现。

特殊经历过后,李响不仅对崔承亮满怀感激,更重要的是,他有了“开刃”般的实战体验。复盘时,另两个机位切入的视角让李响的“那一天”清晰起来——

之前,李响想象过手榴弹爆炸的场面,“可能和放炮的感觉差不多”。当他踏上训练场,被山体环抱的场地让炸声变成立体声,爆炸产生的音浪甩在他头顶10余米处的高压电线上,发出“嗖呜”的颤音,这是他第一次感受真正的实爆,心跳不禁扑腾扑腾地加速。

投弹10人一组,每组结束,后一组就要向投弹区靠近10余米,这样层层推进的设置是为了让新兵在不同距离感受实弹。李响的心情为此经历了U字形的起落,从一开始的畏惧到逐步适应,又在即将投弹前突然变得紧张。

李响是大队第103名投弹的,对他来说,之前的102声爆炸声每一次仿佛都不一样。

李响回忆,那时脑中不断想的是“握紧弹体”。后来崔承亮也说,投掷前李响的状态就是“太紧”,手握得太紧,身体绷的时间太长,以至于投弹的一刻脱了力,才把弹滑在了后面。

最让李响印象深刻的是,险情发生后,投弹并没有终止。短暂的调整中,现地指挥员和安全员向新兵们强调了要领,做了简短的疏导和动员,投弹照常进行。

经过一段休整,李响再次站到投弹区。这一次,瞄向落弹区的镜头摄录下了他投出弹体的弧线和炸点——投掷顺利,李响过关。

“直面风险,就要做最了解风险的人。一名带兵人要懂得带着经验出发,通过实践把握化解风险的要害。”反复观看不同视角的影像,每次重放都会让崔承亮对那次惊险产生更多思考。

崔承亮说,新兵第一次投弹难免紧张,加上天冷,动作常会变形。对此,他又想出一招:投弹前要让新兵用小拇指扣向同手的大拇指,如果扣得困难,说明还需调整,以避免因紧张或手僵造成失误;实投中,每投5组就要轮换安全员,为的是在保障投掷时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他还设想,应当在新兵实投前再增加一个环节:由安全员先投,让新兵在最近的距离感受实弹,适应冲击,消除陌生感,增强心理底数。

在隆隆的实爆声中,支队长相志朋更坚信了两点:不是训练不安全,而是训不好不安全。想要提升部队战斗力质效,就要在难局、危局、险局中求突破;带兵人单靠“登高履危”的练兵追求还不够,放开手脚抓训练亟须预测在先、准备在前。

“一线带兵人在险难课目中‘敢吃螃蟹’,需要鼓励和支持。”相志朋说。

一年前,崔承亮关于自由搏击的研究被支队推为试点课目。那时,崔承亮在营区里到处摆擂台,和搏击教员过招、跟特战队员过招,就连刚从地方武校入伍的新兵他也会去讨教几手。如今,他总结出先打限定再打自由、护具穿戴等办法和窍门,应用在搏击中练强了官兵的身手,有效减少了格斗中产生的训练伤。

对于李响来说,这次险情是一次契机:要练强心理素质,练就过硬本领,敢于迎难而上,迈出成长为合格军人的坚强步履。

有了此次考验作为基础,崔承亮等带兵人面临更大的挑战,他们探索战斗力生成的脚步更加谨慎、细致。

事后,该总队官兵围绕如何管控化解实战化训练中的风险集思广益。一次次讨论、一次次复盘,让官兵在灵魂深处和思想根源,深刻认识到课目的难点、训练的重点。

“如果把这件事仅仅看作一个孤立事件,或许只是偶然,但若把它放在更广的维度去审视,可以发现偶然之中蕴含着的必然。”该总队领导说。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