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韧性城市”更安全

2021-01-22 15:28:34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 -标准+


■贾宏伟


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追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基础设施体系相互关联并日趋复杂,在应对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卫生防疫、空袭恐袭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脆弱性,给城市发展安全和居民生产生活带来风险和威胁。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2012年发布的《造就韧性城市报告》和联合国2015年发布的《减轻灾害风险全球评估报告》都一致强调,降低城市脆弱性、增强城市在自然灾害面前的韧性是一项事关可持续发展成败的决定性举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明确提出建设“韧性城市”。

“韧性城市”是指能够凭借自身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的城市。当灾害事件发生时,韧性城市能够及时感知、快速应对、迅速恢复,保持城市基本正常运行,并通过自我调节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面临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结构“双老化”的挑战,重要基础设施体系运行维护压力显著增大,在各类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冲击下,面临着“失效”乃至“瘫痪”等严重后果,在交通、电力、通信、供水等方面极大影响城市功能运行,制约城市的韧性恢复能力。

一些新建城市在规划初期就充分考虑防灾因素,融入“韧性城市”理念,专门针对城市重要基础设施韧性防护编制城市综合防灾专项规划,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平时自然灾害、战时空袭及恐怖袭击下城市的恢复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战争时期,城市能供多少水、电、气”问题的回应。

“城者,所以自守也。”历史上,高耸的城墙与宽阔的护城河一直是城市的标配,目的是要敌方“环而攻之而不胜”,以保护城中居民免受城破屠戮之灾。现代城市的发展虽然打破了筑墙掘河自守的旧制,但城市的国防功能与需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显得更加重要。从这一角度来看,建设韧性城市,关键的是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忘战必危的忧患意识,平时加强城市国防建设、支持军队发展,真正筑起保护家园的铜墙铁壁。

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做到规划先行。由政府牵头,自然资源、住建、人防、应急、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等相关部门参与,在城市规划初期就考虑防灾因素,融入“韧性城市”理念。规划重大项目建设,要考虑贯彻国防需求。例如,铁路、公路、码头、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充分考虑军事适用功能,为战时民转军打下坚实基础。人防部门履行好“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职能任务,提升城市防空袭、防灾害、防事故等能力。这也是增强城市韧性的应有之举。

以人为本,宜居、韧性、智能,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我们要让城市有温度,更要有韧性。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