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一声“妈妈”,他叫了36年

2020-05-11 13:37:57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 -标准+


■陈 鹏 本报记者 郭丰宽

5月8日,“母亲节”前夕,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退伍老兵董贵生自家办的“听涛园老兵俱乐部”里格外热闹。“陕西的在那、贵州的在这”“王述清妈妈爱吃熬锅肉,多给老人家备点五花肉”“7户、4户、5户,一共16户……”一群身着旧式军装的退伍老兵与志愿者们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有的分配码放慰问物资,有的安排车辆,有的挨家挨户打电话确认,董贵生又要去看望他的“爸爸妈妈”们了。

大家都知道,董贵生有一群不沾亲不带故的“爸妈”,他们的故事得从36年前讲起。

1984年4月,在一次边境作战中,董贵生和战友们浴血奋战,一举拿下多个要塞山头,许多战友在战斗中牺牲了。1985年10月,董贵生和另外两名战友受领了62位烈士的“烈士通知书”送达任务。从云南到四川再到陕西,62位烈士的家里,董贵生跪了62次。

1983年12月,董贵生刚被分配到特务连,就被连队党支部任命为班长。“组织这么信任我,我立马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回忆起那一幕,董贵生挺了挺腰板讲。4个月后,全团开赴前线,猫耳洞里召开的班务会上,董贵生给战友们做战前动员,一句无纸的约定就此写进每个人心中:如果谁牺牲了,幸存的战友要替牺牲的战友照顾好爹妈!

王述清是董贵生见到的第一位烈士母亲。“感谢您为国家培养了一个好儿子——杨模山!”董贵生把这话大声说了3遍,王述清还是愣在那里,没有听懂。直到杨模山的父亲嚎啕大哭起来,她才明白,儿子牺牲了。极度的悲伤让王述清失去理智,她拎起铡猪草的铡刀满院子追着董贵生喊:“还我儿子……”乡亲们紧紧拽住她,董贵生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爸爸妈妈,你们不要伤心,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儿子!”这一声“妈妈”,让王述清清醒了,她扔下铡刀,哭得肝肠寸断……

这样的场景,几乎重复了62次,自此,董贵生成了62户人家的“孝子”。

承诺的瞬间带着血性与冲动,但践诺的历程充满艰辛和不易。1991年冬末,返乡5年的董贵生办起了“听涛园”农家乐。“涛声”源自当年战场边的一条大河,“听涛”则是战友们遥寄思念、守望国土的一种方式。和寻常的“农家乐”不同,这家院子迎来送往的不少是退役军人,小院传出的最美音符是那一个个为国防奉献终身的动人故事。董贵生还在院子的角落设立了“烈士纪念堂”,近30年来,农家乐几经迁址,但招牌从未变过,纪念堂也越修越大、越来越庄重肃穆,只为战友们能在一起相守“听涛”。

每天清晨,董贵生都会来到纪念堂,给牺牲的战友上香燃灯、更换供品,并郑重地敬上一个军礼。闲来无事,他还要坐在烈士墙前,跟他们聊聊“爸妈”的日常、生活的点滴。董贵生深知,“爸妈”们过得好不好,是牺牲战友们最“挂念”的事。从2009年起,他开始自费分批组织“爸妈”前往边境烈士陵园祭扫,一解思念之苦。“带着‘爸妈’去扫墓,这背后的难题,不单单是钱能解决的。”董贵生坦言,每年带不超过10户烈士家庭的亲属去扫墓,是与时间在赛跑,生怕老人等不及再看儿子一眼。

如今,每年的清明祭扫成了常态,母亲节、建军节、重阳节、春节4个节日前夕,董贵生还要组织牺牲战友的父母来农家乐团聚。这么多年,经营农家乐的大半收入都被董贵生拿来尽孝了。最近,以董贵生事迹排演的现代川剧《承诺》被搬上舞台后,感动了一批又一批观众。

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董贵生没能带“爸妈”们到边境烈士陵园祭扫,连母亲节的重聚也改为登门拜访,这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董贵生今年已经57岁了,也到了当爷爷的年纪,但他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老归老,我依然是战友们的兄弟,‘爸妈’们的儿子!”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