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又见那身迷彩服

2020-04-30 11:14:42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 -标准+


■刘治鑫 本报特约记者 蒋 龙

前不久,湖北省荆州市基层民警的一件防护服走红网络,上面写满了群众所需购买物资和联系电话。这件防护服,让一位细心的退伍老兵联想到了一件迷彩服——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中,那件同样写满电话号码、给乡亲们报平安的迷彩服。

为再次一睹那件迷彩服的真容,这名老兵通过“大国策”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网文《@空降兵:俺就想看看那件写满电话号码的迷彩服》,很快得到“我们的天空”微信公众号的回复《@大国策:你最想看的迷彩服在这》。暖心互动中,一段尘封的军民情谊血浓于水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

5000米高空,15勇士为民惊天一跳

2008年5月14日,汶川地震第3天,震中茂县依然是失联的“孤岛”。天气稍有好转,运输机搭载着由15人组成的空降突击队飞向震中。

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三无”空降:无气象资料,无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茂县为高山峡谷地形,可供空降的地域十分狭小,境内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左右,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在近5000米的高度跳伞。对于通常在数百米高空进行跳伞训练的伞兵来说,这无异于生死“盲跳”。

“当时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知道会有多大风险。”时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长、突击队领队的李振波坦言,自己是瞒着家人参加任务的,其他队员也做了最坏打算。尽管都知道危险,但当时他们都抱定一个信念:军人不是为立功而战,祖国和人民需要时必定义不容辞。

14日11时47分,战机飞临茂县上空,趁云层中露出一丝狭小缝隙,李振波第一个跃出机舱。紧接着,于亚宾、任涛、李玉山、向海波、雷志胜、赵四方、刘志保、赵海东、郭龙帅、李亚军、刘文辉、王磊、王君伟、殷远……15勇士分成两批纷纷跃入茫茫云海,伞花如祥云般向震区飘落,这一幕被随机拍摄的摄影师定格下来,成为抗震救灾经典画面。

“冷,彻骨的寒冷。”李振波回忆说,伞开后只感觉严寒沁入骨髓,缺氧令人眩晕,四周高耸入云的雪山“让你像是跳进了一口井里”,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跳伞后,由于开伞器的工作环境在海拔3500米以下,他们在空中自由落体下坠了1000多米。李振波和王君伟还遭遇了主伞打不开,启用备份伞降落的险情。“后来,我们飞掉的那两具主伞被老百姓捡到了,专门送到县政府,辗转交给我们,这是我们经历生死最好的见证。”李振波说。

当时,不论降落地点多偏僻,一落地,总有人群呼啦啦围上来。“空降兵十五勇士”之一的李玉山至今清晰地记得,一位40多岁的男子抓住他的手,颤抖着,用尽浑身力气喊了一句:“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

时为空降兵某团二期士官的郭龙帅回忆说,他着陆还没站稳,一个小女孩就冲上来递给他半瓶矿泉水,郭龙帅感动地说:“当时灾区干净的饮用水非常珍贵,看到小女孩递过来的水,我的眼泪一下就流出来了。”

“迷彩信鸽”,褪色字痕见证信任

第二天清晨,这支突击队开始徒步向汶川挺进。没想到,地面比空中更危险。沿岷江通向汶川的道路,多处已被山体滑坡掩埋,余震不断。脚下是滔滔江水,头顶不时有石子落下,打在头盔上,砰砰直响。有一次,他们刚刚通过一处滑坡地段,就有巨石轰隆隆滚落,“石头有半间房子那么大。”

“我们小分队除了侦察灾情、引导空中救援,还一路给灾区群众带去了生的希望、带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李振波告诉记者。

一路上,突击队不时遇到群众从震中往外走。王君伟至今还记得,他们在路上遇到一个头部受伤、精神恍惚的老人,胡乱包扎着伤口的破布还在渗着血。王君伟赶忙将他拦下来,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只能用山泉水给他清洗已经发炎的伤口,并掏出自己的急救包,用干净的纱布给老人包扎好,还塞给他两块压缩饼干。没想到,老人突然给他跪了下来。“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知道老人现在是否还活着,真想再见他一面。”王君伟感慨道。

走到牟托村时,他们发现一群被困在岷江对岸的学生,由于山体塌方将两头的道路堵死,学生们要想出来,只能渡过水流湍急的岷江。牟托村的民兵已经在设法营救,但他们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滚滚飞石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李振波将自己的头盔送给了其中的一名民兵,他自己则戴着薄薄的迷彩帽,走完了剩下危险重重的路程。

那时候,灾区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全部中断。看到带着通信设备的解放军,人们纷纷递来写有亲人电话号码的纸条,希望能代为报平安。

后来,没纸了,他们就把电话号码直接写到迷彩服上。“当时余震不断,没吃没喝,情况危急,多记录一些电话号码,就能多给被困群众一分坚持下去的希望。”李振波说。

走出汶川后,突击队履行了诺言,一一拨打这些记录在纸条和迷彩服上的电话号码,汇报了将近500余人的平安状况。后来,李振波将这些写着电话号码的纸条和迷彩服,捐献给了空降兵军史馆,成为空降兵与灾区人民情谊血浓于水的又一见证。

记者跟随李振波来到空降兵军史馆,看到了那些已经泛黄的纸条和那件写满电话号码的迷彩服。“阿坝州茂县生态茶苑一行365人平安”“川A50400旅游车一行38人平安”……望着那些逐渐褪色的字痕,李振波泪眼模糊,“写在迷彩服上的这一行行字,寄托着灾区群众对我们的多少信任啊!”

“硬核快递”,谱写新的战“疫”英雄谱

信任源于担当。在国家、人民危难时,这支空降兵从未缺席。

68年前,空前惨烈的上甘岭战役,就是这支部队——美军倾泻的炮弹把上甘岭山头削低了2米,也没能让他们后退一步。

22年前,面对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还是这支部队——官兵们发出震撼天地的誓言:“誓与大堤共存亡!”

12年前,汶川抗震救灾,也是这支部队——15勇士不顾个人生死,毅然从近5000米的高空纵身跳下,空降震中茂县。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空降兵再次“逆行”,打着“空降兵来了”条幅的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第一时间支援战“疫”。

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的司机胡欢,来自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他一直记得那天下达命令的场景——连长问有没有人想上抗击疫情一线,包括他在内的全连所有人都往前跨了一步。

作为一名有着13年兵龄的老兵,胡欢与41名战友一起从湖北广水赶赴武汉,加入运力车队。他说,我们虽然不能像“空降兵十五勇士”那样“神兵天降”,可驾驶军车行驶在疫情笼罩下的武汉市区,也能给那些趴在窗口望着我们的武汉市民带去一些温暖和希望。

68个日日夜夜,运力支援队早出晚归、连续奋战,运送生活物资5601吨、医疗物资22类5000余件(套),累计行程19万公里,为按下“暂停键”的武汉撑起了一条永不中断的“钢铁运输线”。特别是他们提出“不少一个番茄,不碎一个鸡蛋”的战斗口号,表达了官兵对人民的真挚热爱,体现了子弟兵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感动了无数人。

近期,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胡欢和他的战友们完成任务归建。一声令下,火速支援;一声令下,悄然撤离。不是他们不愿与亲人告别,而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使然。

穿越历史的硝烟,荣誉之旗在这个光荣的部队一直高高飘扬。黄继光的传人们正用实际行动续写着这支英雄连队新的传奇。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