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军事广角>>滚动图片>>
挺立长江侧畔的三峡卫士
武警宜昌支队执勤十一中队官兵建功三峡大坝
发布时间:2019-05-08 13:34 星期三
来源:法制网


洪峰期间,担负三峡大坝守卫任务的九、十中队官兵加强巡视。



□ 本报记者 陈丽平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张鹏飞


三峡大坝巍峨屹立,世人瞩目。

这里,驻守着一支神秘的橄榄绿,他们与坝共生,守护着大坝的安宁。

16年栉风沐雨,驻守三峡大坝的武警湖北总队宜昌支队执勤十一中队官兵,以执著的坚守和强烈的使命担当,谱写了一首新时代军人的壮丽凯歌,在巍巍大坝之巅立起中国军人的威武形象。



中队官兵立足岗位、认真履职,确保三峡坝区安全稳定。



恪守职责守卫“国之重器”。




赓续传承

砥砺忠诚之魂

“把哨位当战场,把执勤当战斗……”每班哨上哨前,中队官兵都要面对营门一块刻有“圣坝利剑”的巨石前庄严宣誓,这个传统十数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铸魂需要仪式感,我们就是要以这种方式时刻提醒官兵牢记职责,忠诚护坝。”中队指导员郑修军对记者说。

宜昌支队执勤十一中队组建于1989年,2003年7月进驻三峡坝区,主要担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左岸守卫、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元首视察访问临时警卫、驻地抢险救援等任务。

迈入干净整洁的营院,让人意外的是,中队官兵住的不是楼房而是活动板房。郑修军告诉记者,这是当年三峡工程建设施工队留下来的,原本官兵计划住5年,如今已住了16年。

“住在建设者们住过的板房,有利于官兵零距离感悟热情似火的‘三峡精神’,从而自觉传承,丰富了铸魂育人的素材。”因板房屋顶清一色的红色,官兵把它形象地描绘成“红色屋顶,红色的心”。

中队官兵人手一本《习近平论强军兴军(基层读本)》,官兵每天都要学习几页。随手翻开一名战士的读本,里面被各种划线、圈阅、体会占满。

中队营区橱窗栏里,“守天下第一坝,尽卫士第一责”“每天都是现场直播,我就是主角”等特色教育活动多姿多彩。同时,橱窗展出的还有新兵向大坝宣誓、老兵向哨位告别,以及“为谁当兵、为谁站哨”群众性大讨论等活动的照片。

“常年开展这些活动,就是要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官兵作为一名守坝兵的自豪感,从而强化其归属意识”。郑修军说。

中队守卫的9个目标哨,全部在船闸、坝顶、升船机等要害部位,每名官兵都懂得“三峡无小事、事事连政治”。

中队在位于大坝185观景平台到坝顶入口处有个哨位,被称为大坝“第一哨”。这里中外游客云集,哨兵易被围观,因此,对哨兵形象要求格外高。

为抓好军容军姿,中队开设了头顶水罐、领插别针、背捆木板练形体、酷暑烈日下练军姿等训练课目。战士杨吉庆站军姿脑袋习惯性右偏,他在右衣领上插了四五根针,治好了“偏头病”,成了三峡礼仪哨兵。

去年9月,哨兵林定华在坝顶执勤,2小时纹丝不动,被前来三峡访问的外国元首赞为大坝雕塑。


精武强能大练处突反恐战法。


精武强能耐高温训练。


以战领建

激荡英雄之气

国之重器,必然要求一流的工作标准捍卫。

中队长宋向华说:“一口清,一眼明,一看准,是三峡大坝每名哨兵的基本功。站在哨位上,神情必须专注,目光必须锋利,远看形、近看证、不远不近看特征,决不能让不明身份的人靠近目标,混入目标。”

近年来,随着坝区推行“一开一免”政策,景区游客大量涌入,坝区安全面临的隐患和压力陡增。

国家的大政方针要严格执行,三峡工程的安全亦要严防死守。中队根据目标关口哨车流量大、进出人员复杂,检查验证难度大的特点,严密组勤管勤查勤,确保了执勤无事故。

去年6月的一天,2号哨哨兵鲍伟正在哨位执勤,一辆大货车驶来。鲍伟照例先对核心区域通行证进行了检查,而后对着物资外运单一一对照,发现多出几大捆电缆。鲍伟立即给中队报告,中队随即打电话给三峡枢纽保卫部核对情况,查明这几捆电缆是司机违规运出。随后,中队向坝区派出所报警并将司机扣留。

由于哨兵的细心检查,避免了国家资产损失。像这样的执勤事件,中队哨兵可谓司空见惯。

针对坝区执勤区域广、路线长、情况复杂、风险大,中队常态抓好方案研究和战法演练,尤其是加强非传统安全领域威胁安保研究。为有效应对无人机等低慢小飞行器等威胁,中队在制高点派出观察哨,依托坝区力量实施空中报警,做到一点触警、同步感知,并先期处置,当好情况处置“重点班”。

“圣坝利剑”不负其名。近年来,中队官兵出色完成300多次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宾来三峡视察等安保任务;处置危害执勤目标事件50多起,抓获不法分子百余人;圆满完成秭归县千将坪特大山体滑坡抢险、“三峡平湖”反恐演练、北京奥运会火炬三峡坝区传递、“东方之星”沉船救援等任务。



2007年支队官兵抗洪抢险。


矢志坚守

谱写奉献之歌

“铃铃……”骤响的电话铃声打破了黎明的沉寂。

2015年6月2日凌晨,中队接到“东方之星”客轮翻沉救援任务,中队长带40名官兵紧急赶赴任务一线。中队官兵主要任务是在各交通要道和现场设卡警戒,为了维持唯一一条狭小生命通道的顺畅,官兵顶着暴雨数个日夜不眠不休,没有一人有丝毫怨言,争分夺秒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

聊起站哨的苦,大家有说不完的话题:“哨楼上的防滑垫和放降温药品的塑料盒子有时都被烫得变形;一班哨站下来被汗水浸湿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冬天刺骨冰冷的江风夹带着湿气,穿着毛衣加棉衣仍冷得浑身打颤……”

酷暑时节,烈日当空,坝顶温度高达50摄氏度,站在半封闭的岗亭里,如同在火炉上炙烤。

长期上坝执勤,不少官兵都患上脚气病、关节炎、腰肌劳损等职业病,战士们的衣柜里,几乎每个人都放着三件宝——红花油、护膝、护腰带。

艰苦的环境,塑造了刚强的士兵。“吃得大苦,舍得大牺牲,才担得了大任。”原中队指导员望涛坚定地对记者说。

三峡大移民之初,不少老人不愿搬离故土。原本住在坝区的官兵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带头做表率,无怨无悔移民到了祖国大江南北。

“为国家,舍小家,支援大三峡,广大移民举家搬迁,那真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夷陵区太平溪镇居民吴文祥回忆。

“背后的山,十八道弯;眼前的江,心里的伤”。当地老百姓曾这样形容三斗坪条件的艰苦,小孩上学要翻山越岭,去趟商店要摆渡过江。

作为地道的三峡人,望涛见证了世纪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目睹了坝区发生的巨变:柏油马路遍地、跨江大桥飞架、旅游市场越来越红火。似乎在一夜间,曾经的贫穷山沟变成了富庶之地。

望涛毅然报名参军入伍,决心报效祖国,并如愿成了一名三峡卫士。到中队任职后,从部队营区到家门口仅5分钟车程,但望涛一心扑在工作上,往往十天半月甚至个把月才回一次家,过家门不入是常有的事。

坝区禁渔政策出台后,让坝区许多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的家庭顿时失去了经济来源,中队有几名官兵就来自驻地这样的家庭。在利益的牵绊面前,官兵们耐心给家人做思想工作,让家人转型从事其他生产。

中队官兵在繁重的执勤之余,还充当环保义务宣传员。几年来,他们为游客发放环保宣传单、光盘等数万份;参加、举办环保讲座、交流数百场次;制止和抓捕在坝区水域偷捕鱼、在坝区两岸山体偷挖名贵植物等一千多次;参与中华鲟等珍稀物种放生30多次。

装节能灯泡、用环保布袋、发环保短信,中队已然成为三峡库区环境保护的一面旗帜。

三峡兵为何人人都讲奉献?

“看三峡的机会时时都有,守三峡的机会人人难得”。一名守坝老兵在日记中写道。

“我们挺立在长江侧畔,用坚守谱写壮美的华章……”

尽管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这熟悉的《三峡卫士之歌》,一年又一年,在三峡大坝的上空飘荡。


以上图片均为胡睿 摄  


责任编辑:廉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