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军事广角>>军事广角>>
本报记者封山期赴海拔4687米的雪山哨所蹲点采访——
神秘卓拉,有群“顶天立地”的兵
发布时间:2019-05-07 12:53 星期二
来源:解放军报



■本报记者 柳 军 马三成 特约记者 晏 良



官兵在海拔4700米的一号哨位上执勤。



连队通过索道将补给物资运送到哨所。


上等兵吕胜超、林元就近取雪,准备为战友们烧洗脸水。



和记者同行的军医刘达伟,一进哨所就给战士检查身体。



开饭时间,饭菜香味扑鼻而来。


这些“无言战友”,伴着哨所官兵坚守在边关。



面对记者镜头,哨所官兵笑容灿烂,流露出乐观向上的精神。



正在执勤的上等兵拥忠格西铆在战位,保持高度警惕。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蹲点采访。

4月中旬,内地早已春意盎然,而西藏边防海拔4687米的卓拉哨所依然处于冰雪世界。

卓拉,藏语意为“怪石垒成的山峰”。哨所位于陡峭的山壁之上,因矗立在云端,被称作“挂在天上的哨所”,哨所官兵则乐观地称自己是“顶天立地”的兵。

4月18日,记者从拉萨出发,前往边关采访。就在我们的越野车进入某边防团防区时,一场暴风雪突然袭来,车子在暗冰路段打滑失控,冲出路面。车上人员果断跳车,惊出一身冷汗。

第二天上午,我们到达边防团九连,这里海拔3960米。一条索道映入记者眼帘,在连队蹲点的团长李广华正组织官兵通过索道给卓拉哨所“空运”给养。他告诉记者,这里的大雪封山期长达8个月,以前官兵每个月都要从山下连队往山上哨所背运物资,徒步攀爬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和危险。去年这个时候,在各级领导机关的关心帮助下,卓拉哨所开通了运输索道,结束了近半个世纪运输物资靠“人背马驮”的历史,哨所官兵封山期吃菜难、饮水难等“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记者在索道运输平台看到,连队官兵将副食、报纸和书籍等物资装入几个特制铁箱中,准备“空运”到哨所。在他们身旁,一根杯口粗的钢索直入云霄……

第三天破晓,记者和连队几名到哨所执行保障任务的官兵结伴出征。经过近7个小时艰难跋涉,终于在下午4时登上卓拉哨所,揭开了这里的神秘面纱。

在屋子里还没有坐稳,外面突然电闪雷鸣。四级军士长杨东儒告诉记者,每年进入4月份,这里几乎天天下午都会打雷闪电。他在哨所守了3年,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卓拉哨所地无三尺平,风无一日停。官兵们因地制宜开展军事训练,依托周边地形地貌设置障碍场,在哨楼内树立微型靶练射击,把练兵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他们还通过组织铲雪、破冰、冲击“绝望坡”等活动,驰而不息,锤炼体能。

哨所虽然缺氧,但官兵十分乐观。排长罗培经常教大家学藏语藏歌,还两次把家属接到哨所,和战士们交流如何交女朋友,如何处理家庭矛盾。

排长李舒对十八军进藏的历史很有研究,经常给大家讲十八军进藏的故事,讲前辈们戍边守防的故事,并动员官兵人人上台讲故事。他主持的“卓拉故事会”,成为哨所开展爱国奉献教育的生动课堂。

战士夏梦鑫兼任哨所的“大厨”,他喜欢和官兵交流做各地的家乡菜,把哨所厨房变成了一个融合东西南北中菜肴的“烹饪学校”。

晨风吹来,掀开新的一天。上士苏枫惜时勤学,一早就走进哨所的阳光房学习,为备战考学而冲刺。苏枫告诉记者,在卓拉哨所,官兵都有“成长攻略”,封山期虽然寂寞,但大家过得很充实。

他们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直到22日下山,记者还没有听完,还没有听够。

离开哨所的时候,记者真的不忍心说再见,一步三回头,热泪往下流。年年岁岁,暮暮朝朝,一茬茬“顶天立地”的中国军人在这里坚守。他们,让祖国放心!祖国,为他们自豪!


责任编辑:廉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