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军事广角>>军事广角>>
热血青春在战位上闪光
发布时间:2019-05-07 12:39 星期二
来源:中国国防报


习主席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无论是在生死考验的战场,还是和平时期的守望,从来不缺少我军青年官兵奋斗的身影。他们有的驾驶战机飞翔在祖国领空,有的骑着军马巡逻在高原生命禁区,有的操纵战舰巡航在万里海疆……火热的青春在强军征程上熠熠发光。无数青年官兵流光溢彩的青春故事一层一层叠加,诉说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原来芳烨是女郎

■张伟乐 本报记者 刘亚迅

得知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正在海军工程大学学习的黄芳烨赶紧给船上打电话祝贺,战友们打趣道:“烨哥,虽然你上学提干了,但这枚奖章里有你的汗水。”

黄芳烨是首批海军上舰女舰员,也是海军当时唯一一名防化专业女班长。20多岁的大姑娘被一帮大男人称为“哥”,黄芳烨不仅不恼,还美滋滋的:“这是大家对我的认可。”

2017年11月,黄芳烨作为唯一一名女舰员参加海军首届“防化杯”竞赛性考核,门门课目表现出色。大家暗中嘀咕:“这个眉目清秀的男兵不好对付。”

公布成绩时,黄芳烨被教员点名表扬:“你们要多向这名女兵学习。”大伙恍然大悟,“才知芳烨是女郎”。

黄芳烨所在的“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是艘名副其实的明星船。“明星船不等于先进船,明星兵不等于优秀兵”,作为“和平方舟”的一员,黄芳烨时时告诫自己“得给这艘船争脸”。

船上有张照片,是一名外国女兵正在波峰浪谷中徒手攀爬舰船软梯,准备将战友送上“和平方舟”诊治的画面。照片里,海上风浪巨大,但女兵无所畏惧。

这张照片带给黄芳烨无比震撼的同时,把她的虎劲也激了出来:“我要比外国女兵更厉害!”

2014年9月,“和平方舟”在瓦努阿图执行医疗服务任务。当时,舰船无港口靠泊,在距岸边10海里处抛锚,1000多名就诊人员只能依靠登陆艇运送。黄芳烨主动请缨,与操舵班长轮流操艇。在一次人员转运途中,登陆艇正高速前行,突然,一个浪打过来,小艇剧烈摇摆,海水溅到她的眼睛里,辣得睁不开双眼。此时艇上搭载40余人,小艇若失控,将危及乘员性命。只见黄芳烨强忍疼痛,使劲儿瞪大双眼,双手用力握牢舵杆,稳稳控制艇速,安全抵达靠泊点。

一连6天,黄芳烨平均每天驾艇往返20余趟。海上天气炎热,工作强度大,黄芳烨打趣自己“全靠藿香正气水续命”。

如今,大舰操舵、驾高速艇、驶冲锋舟、开大吊机,黄芳烨早已驾轻就熟。每次赴海外执行任务,当黄芳烨操纵小艇往来运送就诊人员时,外国同行都会为她竖起大拇指,大喊“Great!”


我和国旗的不解之缘

■胡晨刚 赵金石 本报特约通讯员 牛德龙

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喀喇昆仑之巅,新疆军区某边防团河尾滩边防连的官兵已将棉帽和衣领上凝结的冰碴清理完毕,整齐列队在国旗下。

青年节这天,海拔5418米的河尾滩边防连,上士范小军郑重地将国旗一角抛向天空。阳光透过红色旗帜晕染在官兵的脸上,范小军觉得,那一抹红就是自己的人生底色,它将持续地渲染着自己的青春岁月。

8年前,当范小军第一次把五星红旗插上5418米的河尾滩时,这个年仅19岁的甘肃小伙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2011年5月14日,河尾滩边防连组建的第63天,平均年龄22岁的连队7名官兵组成先遣队,从新疆泽普出发,向河尾滩地区挺进。

在距离点位10公里处的山腰,车行道消失在暴风雪中。时任连长彭易决定和范小军徒步前进。途中因强烈的高原反应,彭易遗憾地停下了脚步,而将国旗郑重地递到范小军的手中。接过红旗,范小军心里充盈的神圣感甚至使他忘却了前路的危险。他一手擎旗,一手持镐,艰难地向上攀爬。狂风裹挟着粗粝的雪粒,抽打在他的脸上,他的双脚冻得几乎失去知觉。

临近点位,严重缺氧迫使范小军趴在陡坡上,他闭上眼睛,似乎要睡着了,心里却有个声音鼓励他“坚持下去”。20分钟后,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河尾滩。

此刻,范小军和国旗的缘分才刚开始。2018年9月的一天,巡逻队在雪野里穿行。行至乱石滩,范小军脱下被积雪“封印”的战靴,朝一旁的石头磕下去。突然!他把鞋丢在一边,端起脚下的那块石头,兴奋喊道:“快看,‘国旗’。”

是的,这块经过高原侵蚀,呈现出坑坑点点的顽石像极了国旗飘扬时的样子。战士们将这块重达30多斤的石头背回了连队,范小军用红油漆在石头上画了一面五星红旗。

一个月后,范小军带着“石头旗”前往首都北京参加“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主题活动。当他与国旗护卫队队员互换国旗的那一刹那,当他触摸到国旗柔软的质地,范小军泪眼婆娑。

河尾滩的春天来了,冰雪会再次消融,乱石丛生的荒芜之地也会再一次迸发万顷葱茏,和范小军一样的年轻边防官兵们正像钢钉一样在高原深扎下根,播种着青春,收获着成长,守卫着祖国。


弹道里的青春

■宋开国 曹金朝 本报特约记者 李永飞

5月,西北荒漠,连续几个阴天后,火箭军某旅发射基地在狂风中终于迎来一场春雨。

“号手就位!”“点火!”一名戴着眼镜的士官指挥员喊出清脆的口令,刺眼的火焰瞬间照亮大漠苍穹……

这名士官名叫何贤达,火箭军某旅二级军士长,被誉为导弹发射“金手指”,获评全军“爱军精武标兵”。

何贤达是怀揣着导弹梦入伍的,可他万万没想到,新兵下连却被分到炊事班。“我想调到战斗班。”何贤达兴致勃勃找到连长,却吃了个闭门羹。他把心一横:自学成才。

白天一得空,何贤达就摆开模拟器材练操作;夜里,他把厚厚一摞专业教材一本本“细细嚼碎”装进肚里。半年后,全旅大考,何贤达位列三甲。

“火头军”抢了导弹专业的“饭碗”,有人不服气。旅领导现场复试,却考出一个“百问不倒”,何贤达一下子声名鹊起。

当时,被称作导弹发射“1号手”的岗位全由高学历军人干部担任。“我想尝试担任‘1号手’。”何贤达主动请缨。在当时看来,这个想法犹如天方夜谭。要知道,这个岗位涉及高等数学、机械识图等多门专业学科,仅规程要点就有10万多字,电路图展开有好几米长。

但何贤达不信邪。通过高工、发射营长、专业教员“三堂会考”,何贤达高分取得“1号手”上岗资格证,成为该型导弹“一号手”队列中的“第一兵”。3个月后,上级组织导弹发射指挥长资格认证考核,何贤达成为该型导弹首名士官发射指挥长。再后来,何贤达顺利完成旅队组建以来的第100发导弹发射任务。

当兵第3年何贤达当上了班长,其所在的一营是中央军委授称的“导弹发射先锋营”,所在的一连是原第二炮兵授称的“科技练兵模范连”。在这样一个荣誉单位当班长,不进步就意味着掉队。

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何贤达愣是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爱好革新创造的“狂人”。专业训练中,他将操作的仪器每个部分进行细化,操作流程分层剖析,找出需要进行优化解决的问题,参与编写的《导弹转载后测试规程》《地测号手实弹发射注意事项》等10多本规范作为教材在全旅推广;“三脚架夜间照明装置”“快速定位装置”等9项革新成果被全面推广,有效提高装备使用寿命和射击精度。


像“黑曼巴”一样战斗

■王金龙 许 森

瞄了一眼显示屏,魏鑫感觉步佳文像一条吐着信子的大蛇,在身后穷追不舍,凶猛而强悍。

缠斗、咬尾……魏鑫本想跃升避开,还没等做完动作,就被步佳文“击落”。

返航归来,空军航空兵某团作训参谋赵清文随即来到“空战龙虎榜”前,将一枚代表着胜利的红色五角星,贴在了步佳文的名字下面。在队里,步佳文的飞行代号是“黑曼巴”。

黑曼巴是一种凶猛蛇类,拥有闪电般的速度和极强攻击性。步佳文希望自己在战场上,能像“黑曼巴”一样扑向敌人。

在改装三代机之初,团机关考虑步佳文年龄小、总飞行时间少等因素,把他列入第二批改装人员名单。步佳文偏不服输,快马加鞭地投入到航理学习和模拟机训练中,航理考试在同批改装飞行员中排名第一,模拟机测试全优。2015年9月,24岁的步佳文成为全团同批首个完成三代机改装的飞行员,并担负战备值班任务。

“不为自己脸上有光,只为祖国添光。”步佳文说,要想成为“黑曼巴”,就得学会对自己狠。

一次训练,由于某动作数据不够精准,虽达到规定标准,步佳文还是被自己“气”得“直跺脚”。正值午饭时间,步佳文草草扒拉几口饭,便重新扎进飞参判读室,把自己铆在电脑前,一遍遍研究视频、分析数据。临近傍晚,步佳文按计划驾机升空,还是同一个课目。着陆后,他冲进飞参判读室,看到一组组堪称完美的数据,这才心满意足。

战友们说,“黑曼巴”只要一到战场,就无比冷血。某日黄昏,一场空战对抗悄然打响。对于这场空中对抗,飞行员田流溪和李保亮早已做好充分准备:“这次我们一定要‘擒’住这条‘黑曼巴’。”蓝天白云间,田流溪和李保亮按照预定计划搜索步佳文驾驶的战机,两人一个负责引诱、一个负责打击,没想到,再一次成为步佳文的手下败将。

“你不按套路出牌啊。”返航归来,田流溪和李保亮有些沮丧。步佳文回答:“战场上敌人哪有套路,只有随机应变才能觅机破敌。”

虽然跟他交手很难占到太多“便宜”,但战友们都愿意与“黑曼巴”对决云端。而对于28岁的步佳文来说,挑战还在继续,因为青春就是奋斗。


责任编辑:廉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