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军事广角>>理论观点>>
把优势尽可能地放大
——新四军三战天目山的不对称作战启示
发布时间:2019-04-18 14:46 星期四
来源:解放军报


■李 桃


战斗背景

1945年1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苏浙军区,统一指挥江南、浙东的新四军部队。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治委员。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长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制造皖南事变后,仍然把斗争的主要矛头对准新四军。2月12日,国民党军集中5倍优势兵力,向新四军苏浙军区发起进攻,天目山战役爆发。参战国民党军装备精良,信心十足,宣称“两天解决战斗绰绰有余”。然而,战斗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在粟裕的精心指挥下,苏浙军区进行了三次自卫战役,三战三捷,共歼敌136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聚歼苏浙军区主力、将新四军逐出江南的狂妄企图,巩固和扩大了苏浙皖边抗日根据地,为实现中央军委发展东南的战略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研史析理

天目山战役是我军以弱胜强的一次典范,武器装备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出乎所有人意料。分析这场战役,除去指挥员粟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略,以及我新四军为皖南事变复仇的高昂士气之外,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实施了一场典型的不对称作战,那便是充分利用一个优势——炮火密度。与国民党军相比,新四军在整体兵力和装备上均处于劣势,但是小型迫击炮却具有压倒性的数量优势。战斗中,新四军的炮火密度远高于对手,往往战斗一打响,我军猛烈的炮火集袭就在精神上震慑并压倒了敌军。天目山战役中所体现的“就拼一个优势”的不对称作战理念,至今对我们仍然有深刻启示。

知己知彼,打破常规,找准要拼的优势。要想赢得不对称作战,必须弄清这样的问题:在与敌人或潜在对手的比较中,什么是我们的长处和强项?什么是我们的短处和弱项?我们的长处和强项能否有效对付敌人的长处和强项?我们的短处和弱项能否有效地避开敌人的长处和强项?只有全面而深刻地回答这些问题,才能找准不对称作战的切入点。在深入分析战场环境和敌我实力后,粟裕认为在天目山较量的作战环境中,平射为主的野战炮很难发挥作用,曲射的山地炮是火力压制的主要方式。在敌方唯一装备德制山地炮的25军可能不会参战的前提下,他做出了全力发展山地炮兵,建立炮火密度优势的正确判断,找到了三战天目山的取胜之匙。这就启示我们,当前在与潜在强敌的较量中,由于力量差距的存在,不对称作战应当长时间作为我们的优先选项,寻求诉诸一切必要的非对称性手段,深入分析发展利用自身优势以及强敌弱点的创新战法。总的来说,就是要找准要拼的优势,敌人希望我们干的,我们绝对不干;敌人最为担心的事情,我们就坚决做下去。

提前谋划,重心倾斜,建强要拼的优势。找准优势是前提,建强优势是关键。发展不对称作战,应注重发展和利用军事技术,建立起对敌的相对优势,并将这种优势尽可能地放大,才能取得作战的胜利。天目山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前夕,当时全军普遍认为部队先装备枪,才谈得上装备炮。因此陕甘宁边区、八路军总部兵工厂都是集中精力造枪,抗战期间共生产了一万多支“边区造”。限于客观条件,“边区造”质量不如“汉阳造”,也就无法建立起对国民党军的相对优势。苏浙军区打破常规,造炮不造枪,拥有特别密集的炮兵,建立了火炮的相对优势。黄克诚给中央的电报专门提到,新四军一师通过改良火力编成,已成为“全军最坚强的部队”。事实上也就是这支最坚强的部队,最终势如破竹,取得了三战天目山的完胜。粟裕当年不拘一格的建军思想启示我们:要赢得未来与强敌的战争,在确定不对称战略之后,必须准确寻求与之契合的建军方向,大力加强不对称战力建设,让不对称优势更优,同时也应积极补齐短板,减小敌方对我实施不对称作战的威胁,才能确保赢得战争的胜利。

扬长避短,以强击弱,用好要拼的优势。建立起不对称战力优势之后,能否有效创造运用优势的条件,合理制定利用优势的战法,将相对优势转化为绝对胜势,是赢得不对称作战的重点。天目山战役中,为充分发挥小炮的作用,对敌形成火力密度优势,新四军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法,先是百里撤退,吸引国民党军追击,把敌人引诱到野外。而后打破夜间发起攻击的常规,改为白天攻击,此举既出敌意料,又易于观察,充分发挥我军火炮多的优势,杀伤猬集的敌军。因此,实施有效的不对称作战,要求我们在找准建强优势的同时,更要研究透不对称作战应该在哪儿打、何时打、在什么条件下打、怎么打,形成一整套成熟灵活有效的作战理论和方法,不断演练纯熟,才能做到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充分发挥不对称战力的优势,对敌弱点施以毁灭性打击。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廉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