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军事广角>>军事广角>>
“5418”,总有你温暖的注视
发布时间:2019-02-18 15:55 星期一
来源:解放军报

“5418”,总有你温暖的注视

■赵金石 牛德龙 本报记者 李 蕾

“5418”在普通人心目中,就是一个普通的数字;但当它与海拔高度关联,瞬间就会成为令人望而却步的艰苦险境。

你是否还记得这个故事。它缘起于一个刷爆朋友圈的视频——河尾滩边防连官兵在巡逻生命禁区时合唱《我和我的祖国》,那是一群情系边防军人的北大清华校友书写的“爱心故事”。

1月22日,本报刊登《情暖喀喇昆仑:一场漫长的爱心传递》一文,追踪无心、洪源等北大清华校友,为驻守海拔5418米喀喇昆仑的河尾滩边防连官兵,寄去特殊新春礼物的故事。很快,编辑部陆续收到广大读者的微信和来电,有的询问包裹投送情况,有的关切全军海拔最高哨所官兵的春节故事……

春节期间,河尾滩边防连喜讯传来,北大清华校友寄送的“爱心包裹”,已经顺利送到河尾滩边防连官兵手中。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本报记者新春走军营的脚步,走进河尾滩边防连一探究竟。

——编 者

包裹虽小情谊重,春节前一定要送上山

刚刚过去的新春佳节,河尾滩边防连官兵的心里格外温暖。一份新春礼物,将全军海拔最高哨所官兵与北大清华校友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1月17日,新疆泽普,和田军分区某边防团泽普营区,签收了一个来自北京的包裹。包裹上清晰可见几行字:“寄件人:洪源;寄件人地址:北京市复兴路24号;收件人:吴移桃。”

连队收发员、中士米奎,第一时间电话联系了“收件人”——边防某营教导员吴移桃。在详细了解包裹由来后,米奎将情况汇报给该团政治委员胡晨刚。

“包裹虽小情谊重,代表着社会各界对河尾滩边防连官兵的深情,春节前一定要把包裹送上山。”胡晨刚掷地有声地说。

1月20日一大早,天刚蒙蒙亮,越野车驾驶员、四级军士长曹永明小心翼翼地把北京寄来的“爱心包裹”装上车。当日,他们将启程前往远在三十里营房的团部驻地。

“除了包裹,此行还要运送一批一线连队官兵急需的过年物资。越野车空间有限,咱们自己的背包就别带了。”临行前,曹永明反复叮嘱同行的战友。

“库地达坂险,犹似鬼门关;麻扎达坂尖,陡升五千三;黑卡达坂旋,九十九道弯。”新藏线,素来以险峻著称,但常年穿行天路的边防军人深知,再难走的路也要踩在脚下、再高的山也得翻过去——因为在路的那头,战友们正翘首企盼着从山下运来的物资。

隔着玻璃,向窗外眺望,车的一侧是陡峭绝壁,另一侧是悬崖深谷……翻下库地达坂,记者从驾驶员曹永明那里得知,“库地达坂”因地势险峻而得名,维吾尔语意为“连猴子都爬不上去的雪山”。

记者还没缓过神儿,海拔5000多米的麻扎达坂迎面而来。越野车艰难翻上“达坂尖儿”,记者顿时感到头疼胸闷,呼吸急促……

再次翻下达坂,已是几十分钟后,清澈的喀拉喀什河从山脚流过。曹永明常年驾车穿行新藏线,为团队下辖神仙湾、天文点、河尾滩等海拔5000米以上的哨所运送物资,在他看来,“上哨之难,守哨人懂,来队探亲的军嫂也懂”。

2017年初,时任河尾滩边防连指导员亓凤阳的妻子谭杨上哨探亲,为了适应高海拔环境,她提前半年展开长跑训练……

谭杨是河尾滩边防连首位探亲军嫂,团里特意派驾驶经验丰富的曹永明护送她上哨。也是在那次上哨途中,曹永明深切感受到高原军嫂的坚强与不易,“有勇气上河尾滩哨所的人,都是好样的!”说话间,曹永明冲记者竖起大拇指。

越野车在雪山褶皱里蜿蜒穿行,一路向喀喇昆仑高原腹地进发。“注意前方车辆。”端坐副驾驶位置的胡晨刚紧锁眉头,不时提醒着。

只见前方急转弯处,一辆翻斗车突然打滑失控,险些滑下山崖。曹永明手握方向盘缓降车速,在距离翻斗车20米的平路地段停车。记者和车上人员,随即下车查看情况。

随后,翻斗车司机和副驾驶员也下了车,用铁锹铲起路面上的冻土,垫在车轮下。翻斗车的左后轮,紧挨着崖壁边……场面十分惊险。

眼见翻斗车后轮在冰雪里高速旋转,车身只是一前一后摇晃,半天没挪动位置,胡晨刚突然想起,越野车里有上山前准备的一袋炉渣。他赶忙取来,给翻斗车司机送过去。

这招果然有效。在车轮下撒一层炉渣,翻斗车发动机轰鸣,车身平稳地驶上道面。“太感谢了,要不是你们帮助,我们怕是要困在这里了。”翻斗车司机艾尼瓦尔·肉孜激动地连声道谢。

1月20日傍晚,经过360余公里的颠簸辗转,越野车抵达三十里营房团部。一下车,曹永明就和几名战友把“爱心包裹”搬进传达室,他憨笑说:“这个包裹一定得保管好,它可是山上战友们的牵挂……”

进入冬防期的河尾滩边防连官兵,已经一个多月没见到上送物资的车辆了。

1月23日一大早,某连四级军士长马晓林、河尾滩边防连下士高伟,一个从团部出发、一个从连队出发,两面同时开工,一路上打通多处“风吹雪”路面。1月25日,在三十里营房驻地通往河尾滩哨所的崎岖公路上,阻隔行车的积雪被彻底清理干净,两台大型机械成功“会师”。

此刻,完成了清障任务,两名机械操作手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跳下机械车,他俩的眼眉都结了霜,呼吸出来的哈气在围脖上冻成了冰碴。

总有一种牵挂,让我们不想家

“岁月像首歌,你们奋斗的年轻容颜,如雪花般绽放的美,会被人们永久传唱与铭记。”在北大清华校友写来的慰问信中,有这么一段话。

1月27日,海拔5418米的河尾滩边防连驻地,冰封雪裹。阅读着10多封祖国各地北大清华校友写来的新春慰问信,官兵们心里暖暖的。

大家一起将包裹里的物资放置在器材室,一一查看、建账登记:冰镐4把、登山杖40支、户外袜30双……

“登山杖很实用,能辅助登山,还能探测河水深度、积雪厚度。”下士段天词手拿登山杖,开心得不得了。在生命禁区巡逻,官兵们与冰雪和洪水“斗智斗勇”的故事说不完。

一次,巡逻官兵在回营途中遇上暴风雪,雪落无痕,大家仅凭记忆分辨来时路线,不料迷了路。10多个小时过去了,当前来营救的战友找到他们时,下士李栋双脚脚趾已严重冻伤,险些被截肢。

那年8月,排长王建国带领巡逻官兵前往某高地。傍晚回营时,一条水位暴涨的小河,横亘官兵眼前。“想下河,却不知河水深浅;沿河绕行,要多走好几公里。”大家反复斟酌,最终决定蹚过河去。

王建国走在前面,手把着石头往下一滑,“噗通”一声,河水没过了胸脯,他险些被湍急的河水冲走。情急之下,上士范小军一把拽住王建国身上的背包绳……忆及那次险情,范小军至今心有余悸。

常年巡逻雪线之上,冰镐的用处也很多。那次,巡逻分队踏着半米深的积雪,攀爬“鼻梁直”冰川。上士张斌一手拽着绳索,一手拿着十字镐凿出“阶梯”,方便身后官兵攀爬。

十字镐自身重量大,每挥一次,都十分耗费体力……入伍10多年,军事素质过硬的张斌,一直是巡逻路上挥镐开路的“探路先锋”。手拿冰镐掂了掂,张斌笑得合不拢嘴,“以后巡逻,轻装上阵!”

2月7日,大年初三,连队派巡逻分队向着“好汉坡”进发。

这是一处陡峭险峻的冰川,以往官兵巡逻至此,都是一人在前凿冰开路,官兵踏着前面战友的脚印前行。有了冰镐,官兵们攀爬冰川有了安全保障,执勤效率大大提升。

“‘爱心装具’让巡逻执勤更便捷。”用范小军的话来说就是,来自祖国各地的牵挂,都是我们爬冰卧雪、忠诚奉献的动力。

与北大清华校友进行多次沟通的边防某营教导员吴移桃,也深有感触地说:“万家团圆的日子里,谁能不想家?但总有一种牵挂,或是一封慰问信、或是一个‘爱心包裹’,让我们不想家,也不能想家……因为有个‘家’始终在戍边人心底,那个‘家’就是‘国’,守边防就是守国家。”

一份份牵挂,一声声问候,一次次注视……成为一茬茬驻守喀喇昆仑边防军人珍藏一生的财富。

“怀着感恩的心,为祖国和人民守防。”2018年10月,范小军将巡逻途中捡到的一块“国旗石”带到首都北京,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仪式。

“常年巡守生命禁区,你会感觉,雪线之上的每一块顽石都有灵性,因为它属于祖国。我们守护的地方,即使再艰苦、再偏远,也是祖国的土地。边防军人的职责使命,因此崇高。”范小军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全军海拔最高哨所边防军人,他感到由衷的自豪。

如今,不管是春节期间的所见所感,还是回顾平时的点点滴滴,河尾滩边防连官兵都有一个共同感受,越来越多的人关爱边防军人,社会和老百姓越来越尊崇军人,越来越关心国防。

南京市小学教师吕巧玲,经常把哨所官兵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在她的鼓励下,小学生们经常给哨所写信;上海市民李明霞得知高原战士嘴唇干裂难以愈合,每隔一段时间给官兵们寄来一批护肤品……

来自四面八方的牵挂,汇聚成涓涓暖流。而“5418”,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

边防有我,请祖国放心,请人民放心

“从北京到河尾滩,近5000公里的路程。边关虽然遥远,但祖国和人民从未忘记我们,这是对我们全连官兵的认可。”

2月12日,给官兵们读完一封新春慰问信,河尾滩边防连指导员崔阳阳的一番话,引发长久热烈的掌声。

“关外不缺才俊,甘做雪域痴兵。”夜深人静,上等兵唐伟在日记里写下这句话。

新训结束后,唐伟被分配到河尾滩边防连。初到哨所的他,也曾打过退堂鼓。

入伍前,唐伟认定的军营是“踢着正步英姿飒爽、站上战舰昂首挺胸、坐上战机遨游蓝天”。驻守河尾滩,他发现,除了训练、巡逻,官兵们只能种菜、烧锅炉……“吃点苦不怕,我只怕在信息闭塞的高原待上几年,意志和斗志都会被消磨殆尽。”

第一次巡逻,唐伟走了一半路,说啥也走不动了。班长张斌拿起唐伟的装具,对他说,“我背你!”那一刻,张斌看自己的眼神,唐伟一辈子都忘不了。巡逻归来,张斌把唐伟带到连队荣誉室。听着一个个奉献牺牲的故事,唐伟暗下决心,战胜艰苦环境,绝不枉费青春。

体能训练冲在前面,最难最险的巡逻任务主动申请……如今的唐伟,成为了连队“龙虎榜”上的常客。

缺氧的生命禁区,从来不缺励志成材的故事,更不缺战友间的互助情深。

那年春节过后,时任连长潘治安带队前往某点位巡逻。在一处雪峰前,潘治安下达命令:下士张文庆带一队官兵,从雪峰南侧向点位进发,他自己带另一队官兵从雪峰北侧前往点位,并要求“40分钟后,两支分队在点位会合”。

不想,潘治安抵达点位后,迟迟不见张文庆的踪影,对讲机也“失联”了。

潘治安赶忙带人去寻,走了不远,便看到一串脚印通向河谷深处……

“一定是走错路了!”潘治安和战友们一路小跑,不时用对讲机与张文庆联系。等翻过一处陡坡,通信恢复了,潘治安拿起对讲机大声呵斥:“立即原路返回!”

10多分钟后,两队人马会合了。潘治安刚要开口批评,可一看到张文庆内疚的表情,到了嘴边的话被他硬生生“吞”进肚里。

边防无小事,事事连祖国。如今,张文庆已成长为连队“执勤能手”。回想起那次经历,他隐约觉得,正是连长的包容和理解,唤醒了他内心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

官兵友爱,让一茬茬河尾滩哨所官兵始终保持昂扬斗志,以最高标准坚守全军海拔最高哨所。

“过年了,我们必须陪一线哨所官兵过个团圆年。”每年春节,和田军分区党委机关领导都会来到河尾滩边防连,与官兵们一起欢度春节。

“海拔5418米的边防有我,请祖国放心,请人民放心。”春节前夕,排长王建国录制的一个拜年视频,刷爆连队官兵和官兵家属的朋友圈。

社会各界群众关注河尾滩边防连官兵,“5418”,也是许多哨所老兵割舍不下的情怀和牵挂。

退伍3年了,连队老兵马双喜始终没回故乡,他干脆在距离哨所最近的山下县城找了一份工作。有人问他,河尾滩上守了12年还不够吗?他却说,哨所已是离不开的“故乡”。

上图中大图说明:河尾滩边防连官兵巡逻雪线之上

上图中小图说明从左至右依次为:图一:官兵搬运上送物资,喜笑颜开;图二:巡逻官兵在点位上合影;图三:连队图书室内摆放着“打印版”《解放军报》;图四:发自祖国各地的新春慰问信。

照片选自赵金石、本报记者李 蕾微信朋友圈

责任编辑: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