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军事广角>>军事广角>>
军工圈这个“航空班” 有点牛
发布时间:2019-02-01 14:18 星期五
来源:解放军报

军工圈

这个“航空班” 有点牛

■本期观察:曾梓煌 薛子康 何 润

一个“航空班”诞生了3位总师,而且是当今中国最先进战机的总师。这个“航空班”有点牛。

前不久,西北工业大学举办校庆晚会。晚会现场,歼-20总设计师杨伟、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歼-15常务副总师赵霞3位总师同台演出,“燃爆”现场气氛。

诗歌朗诵《致远方》中,3位总师回首了在西工大这个“航空梦”初始的地方,讲述为国防事业奋斗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国防工业基础薄弱,研制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有很大差距。当杨伟第一次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一项核心技术攻关时,这项技术在我国还是空白。不仅如此,任务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某型战机总体设计方案的成败,攻关团队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压力催生动力,挑战带来机遇。杨伟明白,面对国内外研制水平的差距,唯有奋起直追,才可能实现“弯道超车”。他带领年轻团队成员挑战极限,设计出10多种不同的方案,最终攻克了这项关键技术。

唐长红被任命为新“飞豹”战机总设计师后,同样面临巨大压力——国家给定的研制周期只有常规进度额的一半,而战机的技战术指标要求之高、技术台阶跨越之大,前所未有。

敢于打破常规,方能有所突破。唐长红和研制团队反复论证后,决定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飞机设计软件进行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创新之路并非坦途,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唐长红告诉自己:在研制的紧要关头,任何退缩都会葬送成功的良机。

那段时间,攻关组每天奋战在试验现场,饿了啃几口饼干,困了轮流在沙发上打个盹……最终,研制团队成功设计出国内第一架全机电子样机,第一次实现了飞机研制三维设计和电子预装配。从传统设计一步跨越到国际水平,他们仅用1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国外需3-5年才能实现的技术创新。

当新“飞豹”改进型首度飞出国门,外国飞行员进入战机的驾驶舱时,连连赞叹:“没想到中国能造出这么好的飞机!”

对于赵霞而言,成功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刚进入研究所时,她发现仅靠自己大学所学的知识,根本无法适应工作需要。老专家告诉她:“在这里,那些设计报告、工程笔记本最值钱!”听完这句话,她一头扎进报告堆,将所里几十年的“家产”——10多个柜子里的资料统统“消化”了一遍。

那一年,赵霞牵头进行某项技术研究,设计方案、仿真分析与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飞机和飞行员的安全。然而,这项研究不仅要投入大量精力、冒更多的技术风险,最后能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心怀使命,赵霞主动请缨,在熬过许多个不眠之夜后,终于将难题攻破。

不同的成长足迹,同样的人生追求。矢志铸造国之重器,是军工人的崇高理想。3位总师感慨,上大学时,他们如饥似渴地“充电”。工作后,大家“玩命”般与时间赛跑、向困难挑战,只为在航空领域取得更多突破。

一台晚会一首诗歌,是分享更是激励。3位总师回顾自己的经历,诠释了老一辈军工人航空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他们希望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为航空工业创造更多的“中国奇迹”。

责任编辑: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