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信用能比万两金

——河池创新“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赋能乡村振兴

2025-08-04 16:16:26 来源:《广西日报》 -标准+

盛夏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盘阳河畔果香漫溢。8月1日,在巴马镇盘阳村200亩果园里,沉甸甸的沃柑压弯了枝头。

种植大户黄忠常的笑容比枝头饱满的果实更显灿烂:“今年产量肯定要翻番!多亏30万信用贷款,让咱放开手脚搞生产。”

时间拉回2022年,凭借个人多年积累的良好“信用储值”,黄忠常在巴马农商行手机端轻轻一点,30万元贷款转眼间就到账。而在25年前,他押上自己全部家当,好不容易才贷到3万元。一今一昔的鲜明对比,凸显了河池“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的巨大活力。

在河池这片曾孕育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的沃土上,像黄忠常这样的故事正不断上演。当地创新推出的“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把农民的信用变成“真金白银”——既鼓了农民的钱袋子,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引擎,更激活了基层治理一池春水,在新时代“中国之治”的基层探索中写下了生动篇章。

一场深刻的变革,信用评价化为真金白银

曾几何时,没有抵押物、信用评价不高,这两大“拦路虎”,将千万农民挡在现代金融服务的大门外。

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兴则乡村兴。

2016年,河池市在巴马瑶族自治县先行探索建设“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设置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指标,分别占比50%、10%、10%、20%、10%,为万千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精准“画像”,推动金融活水更顺畅地流向乡村。

“我们将农户的行为、资产转化为信用分,依据信用分由高到低设5A、4A、3A、2A、A、B等6个信用等级,等级越高,获得的金融支持、公共服务优惠越多。”河池市委政研室(改革办)主任黄岸锋说。

黄岸锋介绍,河池为农户、行政村、乡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建立信用档案,形成全覆盖的信用指标数据库,建立信用采集、评价、评级机制,构建规范合理的“五位一体”农村信用评价体系,确保信用信息真实准确。

巴马播下的“信用种子”,在河池各县(区)迅速长成庇佑乡村发展的参天大树。

“没想到,信用真能变金银!”和黄忠常一样,脱贫户李健的感触发自肺腑。用自己的“5A”信用取代实物抵押或担保抵押,李健获得了10万元产业贷款,帮助他顺利将柑橘园扩至73亩,年收入突破10万元。

受益的远不止农户。在一些有产业基础的村庄,整村授信成百上千万元的信用贷,更是激活了沉睡的土地,催生了蓬勃的产业升级。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放信用贷款48.73亿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102个。“十四五”以来,河池第一产业年平均增速达6.5%,金融活水浇灌出丰收图景。

一次治理的跃升,信用积分助推乡村善治

令人惊喜的是,河池市“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的应用从单一的经济领域拓展至乡村治理的广阔天地,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昨天村委会主任在微信群里发信息要打扫村庄,今天一大早我就特地上山砍了几棵小竹子编织成扫把,参加村庄环境美化活动。”7月23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新坡村村民韦朝东扬了扬手上的工具,得意地说。

韦朝东为何如此积极?

“群众参与村里公共服务、文化活动或者其他集体活动都可以加分。参加得越多,得的分数就越多;分数越多,信用等级就越高。”新坡村党支部书记廖壮强详细向记者介绍信用积分制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的主要考虑。

以信用为纽带,将“要我参与”的被动式治理,转变为“我要参与”的主动式作为,河池走出了一条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径。

在信用积分的激励下,当地越来越多村庄的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热心邻里互助、爱护生态环境……久而久之,村容整洁美观,邻里愈发和谐,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河池市“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就像一根无形的纽带,把政府治理、社会调节、村民自治等紧密相连,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局外人”变成“主人翁”,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大格局。

一幅幸福的画卷,“信用+”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信用的价值远不止于金融赋能与治理提效,更在于重构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打通城乡要素流动的“任督二脉”。

“现在5A级信用户坐公交车只要半价,买东西能打八五折。”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江中村村民陆秋欢的幸福感,道出了“信用普惠”的真切温度。

从公共交通优惠到景区门票减免,从看病优先到产业扶持,随着该市9类“信用+”应用场景的落地,覆盖金融、产业、公共服务等多领域,信用等级带来的“实惠清单”越拉越长,不断刷新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认知。

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让群众的幸福感有了实实在在的依托,也让群众满意度节节攀升。

如今,河池建起了广西最全面丰富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90.38万户农户参与信用评价,参评率达98.3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评率达99.27%。这些为“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的深化应用夯实了基础。

“‘信用+’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拓展,有效推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进步。”河池市财政局副局长韦德卫的话,道出了信用体系建设给乡村治理带来的明显成效。

信用的“乘数效应”引发资源整合、主体激活、服务优化的连锁变革。公安、税务、财政、教育、金融等多部门协同发力,织就了以信用为基、多元共治的乡村善治锦绣图。

这场农村信用体系构建带来的变革不断结出累累硕果:全市有6个行政村获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巴马构建“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入选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最佳案例,并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目前,河池市荣获全国及自治区文明城市3个、文明村镇89个、文明单位150个。

从合寨村“村民自治”萌芽,到“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创新,河池实践充分印证了这样的道理:乡村治理现代化,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当信用成为一种可积累、可增值的社会资本,当个体与集体同频共振,乡村振兴便有了不竭动力。

(2025年8月3日《广西日报》记者 蓝锋 通讯员 韦宏益 张吉锋)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