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牢中国饭碗,良种是关键。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当前,我国种业振兴行动已进入第四个年头,通过种质资源保护、创新攻关、基地提升等一系列举措,现代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良种覆盖率已超过96%。然而,面对全球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我国种业仍面临种质资源鉴定率低、育种平台衔接不畅、产业化进程缓慢等瓶颈问题,制约着种业振兴的步伐。为此,必须加快解决制约种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牢牢攥紧种业自主发展的基础关、核心关、终端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构建种质资源自主创新体系。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良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内外风险叠加等情况,做强民族种业、强化科技创新、做好种源自主可控至关重要。然而我国在种业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短板,如种质资源鉴定率低、全球市场份额低、核心育种技术突破性成果少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种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甜菜为例,国产甜菜种子仅占市场1%,核心品种“遗传单粒种”99%依赖进口。且种业核心技术仍主要依赖于杂交选育和分子技术辅助选育等传统手段,对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高新技术掌握不足。为此,必须依靠科技力量,加速种业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我国种质资源实现存量优化、增量突破。一是构建精准化鉴定体系,建立国家、区域、企业三级标准化鉴定体系,搭建种质资源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形成种质资源收、储、鉴、用数据信息链条,提高分子标记、基因组测序等技术水平,提升优质种质资源鉴定效率。二是突破种业核心技术,加大对种业基础应用研究资金投入,围绕种业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卡脖子”技术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挖掘克隆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三是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农业“走出去”战略,积极引进国外优异种质资源,增大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规模,提升种质资源库的国际竞争力,支持中国种业标准与国际种业标准对接,推动中国种业标准走向世界。
搭建种业发展重大科研平台。面对全球种业竞争加剧,仍需在技术融合、资源整合、国际合作等方面持续突破。“南繁硅谷”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依托海南独特的热带气候和地理优势,南繁基地每年吸引全国29个省(区、市)的700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此开展育种研究。要发挥好“南繁硅谷”等重大平台作用,强化科研资源整合,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一是建立统一的科研资源共享平台,整合种质资源、科研设备和技术人才,实现种质资源、育种数据和科研成果的实时共享,提升科研协同创新能力,推动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二是协同突破核心技术,支持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智能育种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现代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融合创新,加快实现我国种业从传统育种向现代生物育种转型。三是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各类基地平台与国际种业组织、跨国种企的合作,引进国外优异种质资源和先进育种技术,打造全球种业枢纽。
做强各类种业经营主体。企业是种业创新的主体,其强弱直接决定了种业的兴衰成败。当前,全球种业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基因编辑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等新技术革命迅速推进,种业振兴的关键在于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种业企业。我国种业企业虽数量较多,但“小散弱”特点明显,研发投入普遍不足。2024年10月,第二十一届全国种子双交会发布了我国农作物种业企业发展情况,数据显示,总资产在500万元以下的种业企业接近企业总数一半,44%左右的种业企业无研发投入。鉴于此,必须分类指导,精准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一是加快培强育优高水平种业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二是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创新科技人才使用机制、资源设施共享利用机制和科企合作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更多更灵活地向企业流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大对种业企业科技项目和财政、信贷支持力度,着力推进种业企业与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种业基地“三对接”,实现种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此外,支持育种企业开展数智化升级改造,加快研发智能育种算法与模型。
着力贯通产业推广应用链条。育种产业化是实现种业振兴的“最后一公里”,关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稳定和安全。当前,国际种业已发展为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但我国“育繁推一体化”尚未成熟,种业产业化国际竞争力偏弱,科研机构公益性与种企市场化导向易导致育种研发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面对这一现状,应以企业为主导,整合院校、企业等创新资源,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品种创制——产业化开发”一体化,将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种业生产力。一是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育种新机制,推进种业产业链上下游紧密衔接,推动科研机构与种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对成果转化的支持和引导,通过政策扶持、技术转移等方式,架起“实验室”与“田野地”之间的桥梁。二是深入推进科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优化税收政策,以及完善创新要素流动机制和重点科技项目审批机制,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种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三是通过鼓励种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流动,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未来,随着种业科技的不断突破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我国种业将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2025年4月30日《学习时报》杨果)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