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产业旺 乡村兴

——山西武乡实施“特”“优”战略带动共同富裕

2024-04-15 16:44:40 来源:《山西日报》 -标准+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近年来,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深入贯彻落实“特”“优”战略,强龙头延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不断做大做强做优乡村特色产业,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94元,增长13.2%,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因地制宜 以“特”破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物。

武乡县地处北纬37°农作物黄金生长地带,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谷类作物生长。当全省农业“特”“优”发展战略号角吹响后,刚刚组建不久的山西太行沃土农业产品有限公司就将目光锁定在了“武乡小米”之上,瞄准了武乡这个自然环境独特的山区小县。

“武乡县地处黄土丘陵山区,小杂粮种植优势得天独厚,特别适合谷子生长。”太行沃土公司创始人之一张晓勇介绍,公司为打造优质小米生产基地,坚持走“公司+基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同村民签订了合作协议,统一为村民提供优质种子和羊粪;投资50多万元引入视频追溯系统,实现生产基地全覆盖,生产过程全监控;为农民购买了播种机、打谷机等农业机械,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全面推行轮茬种植,对轮种农户每亩每年补贴400元;高价收购谷子,公开承诺,每公斤收购价不低于市场价的两倍,最低不少于10元。

昔日可饱腹,今时可致富。从抗战时期的“小米加步枪”,到民众饱腹口粮,再到如今富民增收“利器”。在太行沃土公司的有力带动下,武乡小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年产值超过了400万元,黄谷子变成了“金谷子”。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既是一条路子,更是一个标杆。

分水岭乡石塔村,村党支部统一采购番茄种子,发给有意向的村民进行种植,使农家“方寸地”孕育出致富新生机;贾豁乡古台村特有的红砂土,赋予了梅杏优良的口感和品质,在市场上备受青睐,37万余株梅杏树成了当地群众的“摇钱树”;韩北镇桥南村地处太行山腹地,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大葱的过硬品质,逐步发展为桥南村的“明星产业”……武乡县各村因地制宜、找准路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循环延伸 以“链”共富

从田间地头到加工车间,不断延伸的“土特产”产业链让更多农民享受到了农业产业化的红利。

“我家种植梅杏20多年了,越种越好。去年家中的10亩地共收获梅杏1万多斤,卖鲜果、果干收入超过5万元。”故城镇权店村村民李志萍满心欢喜地说。

“权店村依托专业合作社建设,不断调整品种结构,推动梅杏产业提质增效。”故城镇权店村党支部书记杨东杰说,该村一直在延伸梅杏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做文章。在保持原有加工方式和加工规模基础上,鼓励、支持、引导村民们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目前,共有初加工企业5家,可生产梅杏脯、梅杏肉、梅杏干、梅杏核等系列产品,年初加工能力达200万公斤,年产值超8000万元。

每年的10月中旬开始,蟠龙镇郭家垴村便迎来菊花盛放黄金期,漫山遍野的菊花摇曳多姿、满地金黄,随处可见前来赏花观景的游客。

为推进菊花产业顺利发展,郭家垴村建成了菊花加工烘干生产线、加工车间、晾晒场等,形成了一条种植、采摘、烘干、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实施“菊花小镇”乡村生态旅游项目,以“菊花规范化栽培配套技术”为基础,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打造农旅、研学、游乐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示范区,是山西首个以菊花为主题的田园观光综合体。去年5月,国家药用菊花产业发展标准化示范区落户郭家垴村,助推郭家垴菊花产业迭代升级。

走进武乡县老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热气腾腾的小米饼干刚刚出炉,这里的小米有的来自乐家坪村、有的来自十里坡村,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拉长做深小米产业链条,仅“小米饼干”这一条生产线,就有1000余农户从中受益。

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武乡县围绕“米、菜、菌、肉、饮、销”六大主导产业,打造“小米”“蔬菜(食用菌)”“肉制品”“酿品”“果品”“食品加工”六条重点产业链,以“链”布局、因“链”集聚、靠“链”发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实现了“一村富”向“整片兴”的延伸。

多元融合 以“文”提质

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富民潜力的同时,武乡县全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解锁乡村振兴“活力密码”。

“高焕莲将最后一滴乳汁留给了八路军将士的后代。”“八路军的孩子们要常回太行山来,看看咱们的奶娘。”……监漳镇下北漳村推出的原创实景剧《四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催人泪下,生动再现了血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人间大爱,观众们沉浸在穿越时空的细节里,心灵深处的感动震撼与先辈们的壮举在这里邂逅碰撞。

80多年前,八路军鲁迅艺术学校进驻下北漳村,一批批文化战士聚集于此,用艺术唤醒民众。80多年后,这座小村庄依托“前方鲁艺”旧址等独特的红色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让不少村民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我们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了与鲁艺文化风格相适应的50余间民宿,可同时接待百余名游客。”下北漳村党支部书记李志亮说起这些,言语里满是骄傲。

韩北镇王家峪村充分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建造八路军大食堂、游客集散中心、主题客栈、生态文化园、军旅生活园等地,每年接待游客约16万人次。“我们家经营着一家农家乐,还零售酸枣面、炒指等土特产品,一年也能收入3万元左右。”村民李爱先说。

武乡县将乡村旅游作为文旅发展引擎,创新发展“乡村旅游+红色研学”“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电商”“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等新业态,打造32个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村,实施一批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康养于一体的农旅项目,逐步走出一条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真正让旅游“软黄金”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特色农业让这片红色的土地充满生机。现如今,武乡县乡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乡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农村正成为丰收的田园、幸福的家园。

(2024年4月15日《山西日报》记者 李全宏 通讯员 赵海鹏 关晓蕾)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