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加快打造城乡联动的公共文化共同体

2024-03-11 17:17:56 来源:《重庆日报》 -标准+

重庆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健全城乡均衡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体化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对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新时代新征程上,可从激发主体动力、丰富依托支撑以及优化供给体系三个方面探寻城乡联动的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路径。

深入开展科学有效的城乡文化教育,激发城乡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主体动力。城乡文化认同是催生城乡公共文化共同体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条件。一是深入开展文化教育,增强理性认知。要深入开展文化教育,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和合”思想、奋斗精神、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进行具体化和生动化地诠释、传播。要大力建设城乡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城乡文化人才配置的政策调控,吸引优秀文化人才向农村流动,整合各类人才资源,发挥城乡文化骨干的组织作用、贤能群体的文化榜样作用,引导大众的文化认知。二是大力发展城乡文化事业,唤起情感共鸣。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引导大众积极参与,触发心灵共振,激发情感共鸣,塑造城乡文化认同。要把城乡地方文化事业发展和地方产业发展相融合,将地方产业的社会效益置于首位,大力发展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地方文化产业。三是积极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行为转化。提升城乡文化认同,要注重良好风气的约束与引导作用,多措并举厚植城乡文化土壤。既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大众的思想和行为,夯实城乡文化认同的价值根基,也要常态化开展道德建设活动,选树道德模范、营造德治氛围,让群众以不同形式感受文明新风尚,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精神风貌。

优化开发多元多样的城乡文化载体,丰富城乡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依托支撑。进行城乡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开发多元多样的城乡文化载体,实现城乡文化载体的增量提质,保障城乡公共文化共同体交流有空间、传播有渠道。首先,应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主动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打造契合当地“城乡本色”的个性化文娱活动,并定期开展高质量的城乡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城乡的差异化需求。其次,要大力建设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拓展城乡文化虚拟空间。数字时代,城乡文化的呈现方式得以转型,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更便捷、更高效地呈现,极大地拓展了城乡文化虚拟空间。这就需要在进一步加强社会网络传播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型,如建设“数字文化资源库”“数字文化博物馆”等城乡公共文化数字载体,把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转化为数字化资源,实现特色公共文化资源全面数字化,畅通城乡间数据要素通道,促进优质文化资源数据共享。

健全系统长效的城乡文化发展机制,优化城乡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供给体系。建设城乡公共文化共同体必然要求有系统长效的发展机制引导、约束和保障。一是健全城乡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多元主体协同管理机制。要坚持党管文化原则,基层各级党组织要明确自身责任,贯彻服务理念,积极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制度,推进城乡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引领城乡公共文化共同体沿着正确轨道发展。要把城乡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纳入地方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建立专门的城乡公共文化组织,并健全相关管理机制,提升文化服务意识。二是完善城乡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要强化财政保障,科学、合理地制定财政投入预算,并建立专项资金,为城乡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提供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三是健全城乡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多方联动激励机制。建立适度的物质激励机制,对在城乡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给予额外物质奖励;建立荣誉激励机制,如设定多种形式的荣誉称号、定期开展文化建设先进评比活动并择优宣传;建立发展激励机制,更好发挥高层次核心人才在城乡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 赵彬 系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2024年3月11日《重庆日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