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以乡风文明促乡村现代化

2024-01-09 16:50:55 来源:《光明日报》 -标准+

新时代以来,我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因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便是实现乡村的现代化。乡村现代化的实现既体现在物质层面的发展,包括建设现代化的产业、方便快捷的交通、良好普惠的教育医疗等,更展现为现代精神文化观念与现代乡风文明形态的生成。建设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图卷在乡村展开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乡风即一个地方的风俗或社会风气,这种风气为当地乡民所认同并反映着该地的风土人情和地方概貌。《管子·版法》中的“万民乡风,旦暮利之”道出了乡风对于维护地方稳定团结、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关键作用。乡风文明不仅指乡民们在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形成、认同并信奉的思想观念、美德良俗等组成的精神风貌,还包括乡村社会所拥有的促进乡民知识化、科学化、文明化,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满足农民更高精神追求的社会风气和文化状态,具有传统与现代相融、乡村与城市共通等特点。从乡村文明的建设内容来看,主要包括科学教育、卫生整治、习俗更易、文化传承、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引领与文明习惯养成等方式来提高农民群众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乡风文明是推动乡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词”

2020年11月,我国最后一个贫困县摘帽标志着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摆脱贫困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为了防止“开倒车”,坚守底线迈向伟大复兴,党和国家乘胜而上,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总要求,乡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乡风文明是乡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高涨,新时代,乡村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仅要实现农民群众“口袋富”,更要使他们的“脑袋富”。因此,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现代化的灵魂,良好的乡风是建设乡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抓好乡风文明建设才能抓住乡村现代化的关键点。

(二)乡风文明是把握乡村现代化全局的“风向标”

把握乡村现代化全局,乡风文明建设至关重要。良好的乡风文明为地方农业产品推广提供了多元的宣传渠道,助推地方农村产业知名度的提高,有利于城市的资源、市场、资金向农村转移,进而促进农村产业兴旺与共同富裕;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其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以摒弃陈规陋习,继而传承、塑新和精造乡村的风俗礼仪、地方特色、乡土文化;高效率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高水平的农村基层党建组织有赖于良好的乡风文明建设,和谐稳健的乡风增强了农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使农民群众自觉拥护基层领导,实现“治理有效”的目标;环卫意识、生态保护、村容村貌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提高群众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文明素养,改善农村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使农村“生态宜居”目标取得显著成效。

(三)乡风文明是夯实乡村现代化根基的“动力源”

乡村现代化的发展首先需要作为乡村社会主体的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再以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来指导行为的现代化,进而推进乡村社会现代化发展。农民群众是建设乡风文明的主要参与者,是实现乡村现代化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养关乎乡村现代化能否实现。“乡风文明既是农民素质的体现,也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乡风文明建设弘扬优良传统,赓续乡村文化,孕育文明乡风,富足农民精神,只有培育现代乡村思想文化形态和精神风貌,增强农民幸福感、安全感、满足感,现代化才会真正形成。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要引入并传播现代化理念,并促成乡村发展行动,从而形成促进乡村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乡风文明优化路径

(一)突出思想政治引领,锚定乡风文明建设的正确精神导向

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就是浇筑乡风文明发展的地基,思想不牢,地动山摇。突出思想政治引领要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重点抓手:第一,精准落实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专题宣讲、广告投放、宣传标语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宣扬好人好事,倡导农民群众学习爱党爱国、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优良品质;第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以学校教学、乡村主题宣传和文化活动等方式为切入点,帮助群众树立正确三观,锤炼群众培根铸魂的定力;第三,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改革,接续优化乡村文化传承。一方面,必须彻底剔除农村婚丧陋习、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擘画文明乡风新蓝图。另一方面,组织歌曲舞蹈、书法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深入挖掘优秀乡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传承乡村文化遗产,增强农民热爱家园的自豪感和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基层群众根基

新时代建设乡风文明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放在首要位置,尊重和突出人民主体地位。第一,汲取群众意见,激发群众参与感。党员干部应扎根群众内部,听取群众声音。采取问卷调查、网络投票和组织会议等形式采纳群众智慧,让群众实际参与包括乡风建设在内的各项乡村工作进程,切身共享乡风文明成果;第二,密切联系群众,发挥群众主体地位。群众满不满意、幸不幸福,是乡风文明建设成果的直接体现,基层党建工作人员要充分遵循党的宗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了解群众真实需求,破解群众真实难题。同时,充分利用农民学校、乡村书屋等载体,培育乡村人才,最大程度给予农民政策帮扶,发挥农民群众在乡风建设中的中坚力量。

(三)加强乡村生态治理,优化乡风文明建设的自然环境保障

乡村生态与乡风文明相辅相成,应该精准对接,融合发展。第一,深入开展乡村科普宣传,构筑农民生态保护意识网。创新生态文明宣传方式,传播生态理念,普及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开展清洁农户评比活动,建立奖惩制度,监督农民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第二,健全乡村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基层干部应结合乡村实际,利用村规民约,向下深耕,分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切实抓好生态管理督察制度;第三,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以“厕所革命”、道路维修、污水处理、垃圾治理为主攻方向,改善村容村貌。同时,以科学规划为前提,有效利用农村资源、合理安排农村空间,推进乡风文明和生态宜居有机结合,助力实现乡村现代化。

【作者:曾红宇,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郭妍伶,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项目号:YJS22038)】

(2024年1月8日 《光明日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