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9岁“熊孩子”玩手游偷偷充值逾万元

家长状告游戏公司要求退款

2023-12-14 15:19:50 来源:《上海法治报》
分享:
-标准+

近年来,未成年人用父母的手机充值网络游戏、直播打赏、追星集资等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家长事后才发现,孩子在游戏里充值了大量的钱款。那么“熊孩子”玩游戏充值的钱,能要回来吗?家长在此过程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近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未成年人充值网络游戏引发的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案。

小江是一名9岁的小学生。今年7月至8月,正值暑假,小江使用妈妈的手机注册了某游戏账号。为提升游戏魅力值,小江登录该账号并尝试使用微信充值游戏点卡,购买游戏升级加油包、游戏皮肤、道具等。短短两个月内,累计花费1万余元。直到小江的妈妈发现账户里的钱不翼而飞时,小江这才坦白自己用妈妈的微信账号进行游戏充值的事实。小江的父母与游戏公司联系,要求全额退款后无果,将游戏公司诉至法院。

小江的父母认为,小江的巨额充值行为与其年龄、智力等不相适应,游戏公司在扣款时门槛设置过低,导致小江在未经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就付款成功,要求确认小江的充值行为无效,游戏公司应退还全部充值款项。

游戏公司辩称,小江年纪虽小,但其游戏充值行为时间跨度为2个月,小江的父母作为监护人在对子女的日常教育和监管上存在一定疏忽,因此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现充值款项均已消费完毕,用于购买的是网络虚拟财产,故无法返还。

法院审理认为,本案中,小江仅9岁,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游戏充值累计1万余元的行为与其年龄、心智均不相适应,且该充值行为并非纯获利益的行为,该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现小江的父母不予追认,小江的充值行为就是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目前,未成年人在充值被认定无效后,主要处理方式分为以下情形:未成年人因该充值取得的虚拟财产,能够返还的,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最终,经法院调解并向双方释法明理,小江父母与游戏公司达成和解,游戏公司依照双方的和解方案主动履行了退款义务。

法官说法

未成年人人生阅历尚浅、心智尚不成熟,对自己的行为及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缺乏清晰的认知。加之网络支付的便捷性,造成当今未成年人使用成人账号大额充值这一社会问题频发,有些甚至给家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作为家长,要守好“第一道关口”,应当对个人身份信息和账户密码审慎管理,可开通消费短信或者微信提醒功能,定期进行查看,以及时发现未成年子女的不当充值行为。

作为游戏公司,应当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识别和阻拦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的身份信息、手机、银行卡进行账号注册和充值消费,限制未成年人消耗所充的虚拟货币,并通过在游戏内发通告、游戏外发短信等形式尽到充分提示、告知义务。

(2023年12月14日《上海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通讯员 周颖)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