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2023-11-21 16:30:30 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
-标准+

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发展关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功能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乡村振兴的实践检验。

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各主体之间协同效能不够高。乡村振兴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工程,需要多主体的融合支持。虽然不少职业院校与地方行业企业构建了乡村社会服务方面的激励机制,但校企合作不够紧密,产教融合度较低,职业教育与其他主体间互动协同、联动发展的合作关系尚未完全建立。

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不够均衡。职业教育整体上呈现城市倾向的区域布局,特别是高质量、高水平的职业教育资源明显集中于城区,制约了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服务功能和供给效率。

职业院校专业布局不够合理。一方面,当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专业布局仍集中在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涉及较少。另一方面,“农业+”专业群的建设缓慢,职业院校专业更新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导致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侧不适应。

职业教育面向社会的培训能力不足。首先,当前职业教育的培养主体依然以校内生源为主,缺乏与社会培训有效顺畅对接的渠道,乡村人员获得职业培训的可及性、便利性有待提高。其次,职业教育针对乡村人才的培养模式不灵活。乡村培训群体广泛,需要职业教育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对培训模式、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此外,虽然“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已经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但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仍须提升。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方式方法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稳步推进的交汇期,职业院校应重新定位自身在乡村振兴行动中的功能和责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教育就业、技术培训上的职能。

优化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多主体融合模式。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要有完善的机制进行内核支撑,走“参与主体多元融合”之路。政府要发挥其规划引领、政策支持、财税优惠及考核奖励的作用,健全和优化乡村振兴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制度保障,激发各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及社会各界力量在乡村振兴行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将政府工作、企业需求、职业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推动多主体有序履责。职业院校要把准乡村产业发展的脉搏,以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的优势为抓手助推乡村产业发展。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界力量要充分发挥其产业发展与运营管理的经验以及资金优势与市场资源,主动对接职业院校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技能培养与乡村发展需求的精准供需匹配。乡村产业也要为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提供发展平台和空间,通过利益共建共享机制确保多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实现乡村振兴实施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匹配,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聚合力。

构建融合型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城乡职业院校应基于共同的价值认识和发展愿景,将公平、高质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范畴,构建融合型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成立相应的“行政管理共同体、教师发展共同体、学生成长共同体、资源建设共同体”等共同体分支机构,就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培训、社会服务、技术攻关等方面进行多层次的合作,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多元要素的正向、有序流动和全方位共享,缩小职业教育在区域、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高水平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与普通职业院校或职教中心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加大对乡村和山区职业教育的帮扶力度,强化乡村、山区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优质师资均衡化,提升县域、乡村的教育教学水平。如组建地域性专家智库,开展“送教下乡”“送技上门”活动,在乡村职业院校成立名师、大师工作室,与乡村职业院校合作开设“3+2”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项目等。

加强职业院校专业群与乡村产业链的对接。浙江省各地乡村资源不同、产业布局各异,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职业院校要依据区域经济结构、产业发展特点,主动对接各地乡村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与新兴产业,合理调整及优化专业布局、专业结构、招生数量及培养方向,实现职业院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要依据新业态需要的新技术、新技能以及衍生的新职业和新岗位,动态增设“生态农业技术”“农村生态保护”“畜禽智能化养殖”等新兴涉农专业,将专业群建设与乡村振兴产业链紧密结合,提升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与乡村产业结构、乡村产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通过人才培养的精准供给服务新农村建设。

完善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教育体系。全省职业院校应结合区域范围内乡村人才的具体需求,充分发挥自身在职业培训设施、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完善具有乡域特色的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扩大职业教育的培训主体,将提升全日制学生职业技能的学历教育与对农村劳动力的非学历人才技能培训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依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传统工艺产业、乡村红色旅游资源等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针对返乡农民工群体、入乡创业群体、本土创业人员等不同的主体开展分类精准培训,设计“供需对接”的技能培训方案,如非遗产品电商直播培训、农民技能大赛、AR红色文旅培训等,实现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的目标。此外,可充分发挥我省数字化改革先行省的优势,依托数字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拓宽教育培训渠道,完善“互联网+职业培训”体系,提升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

【作者 韩玲 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

(2023年11月20日《浙江日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