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农文旅融合 聚人气添活力

──走访天津市宁河区宁和稻香生态园

2023-10-24 16:36:55 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
-标准+

这里“热”起来了。

10月19日一大早,薄连月刚下地,就见开来一辆大客车,“来了几十人。”自从9月23日天津市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庆典活动走进宁河区宁和稻香生态园后,这里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批游客。

薄连月今年70岁,管着生态园18个蔬果大棚和百亩稻蟹立体种养田,“去年亩产螃蟹30斤左右,今年少说产30斤,最高达50斤,一亩地比单种水稻多卖1000多元。”

去年“十一”期间,生态园开始“试水”农文旅融合,以农塑旅、借“稻”生金,让1300多亩蟹田稻长出螃蟹,长出稻田画,长出“致富果”。“这条道走不走得通,心里没谱,没想到一下子来了几万人。”生态园总经理李长生一看这事“有门儿”,“追加投资!”

如今,站上8层观景台,“庆丰收 促和美”立体稻田画一览无余,禾上摇曳着生态梦:麋鹿、东方白鹳等七里海元素图案栩栩如生;禾下藏着“舌尖上的丰收”:螃蟹组队悠闲爬行。稻田一侧,树林空隙,特色农产品展卖区人来人往……

薄连月是薄台子村人,他从没见过村子周边这么火热过。七里海大道、滨蓟线与蓟运河织了一个摇篮,摇篮里的生态园滋养着周边的薄台子、兰台子、郝台子等8座村庄。“这里流传着一个传说。”薄连月说,8座村庄过去同属于原南涧沽乡(现属于七里海镇),“南涧沽怎么来的?听老辈儿人讲,一名剑客背剑行走,剑上面有个箍,从大北涧沽镇到我们这边,过一条河,坐船时还有箍,下了船之后就没那箍了,那箍丢了,所以叫难见箍(谐音南涧沽)。”在薄连月看来,近年来,新乡村建设大踏步向前,大家似乎找到了那个有着某种象征意义的剑箍,致富的精气神更足。

薄连月家3亩多地流转给了生态园,他每年拿流转费,自己还在园里务工,每月有4500元固定收入,“70岁很难找到务工机会,家门口有岗位,日子别提多踏实了。”他68岁的“同事”杜克起是兰台子村人。每月拿工资,老杜很高兴,不久前重新装修了自家老房,把木头窗换成了铝合金的。兰作志也是兰台子村人,他在生态园“全职”上班,老伴儿则是“兼职”,老两口挣到钱,帮助儿孙在城区买了房……

“由于地面坑洼不平、基础设施差等原因,过去这片地儿没法种水稻,种点儿玉米、高粱,收成也不太好。我们以较高的流转费流转了6个村庄的土地后,实施科学管理、立体种养等一系列举措,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李长生介绍。

“生态园在‘端好饭碗’的基础上,让周边村民多了土地流转费收入、家门口挣钱机会、向游客销售农特产品收入、早晚休闲遛弯儿的地方等。”七里海镇党委委员马晓建说,这一项目对周边村庄的带动作用显而易见,这种影响不只是有形的物质财富,游客日益增多,还潜移默化深化了村民建设和展示美丽乡村的信心。

自运营以来,生态园接待游客量持续上涨。李长生说,吃水不忘挖井人,生态园分时段向8座村庄的村民免费开放,让大家共享农文旅融合成果。

宁和稻香生态园是一个缩影。距生态园10公里,宁河区市民中心对面是宁河渠梁广场。华灯初上,一组组大型彩灯点亮,“玉米”绽笑颜,“螃蟹”挥臂迎宾,“农”元素与“文旅”牵手,广场渐渐热闹起来。距宁和稻香生态园19公里是于方舟烈士故居。2022年5月,宁河区俵口镇以于方舟故居为核心,打造约3.8公里长的“重走方舟路”红色研学路线,至今已累计待客3万余人次,吸纳本地就业人员100余人,拉动周边用工超过8000人次……

放眼宁河区,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迎来“丰收季”,自丰收节主会场活动举办以来,宁河区累计接待游客152.7万人次、同比增长103.4%,综合营业收入约4.2亿元、同比增长122.8%。

(2023年10月23日《天津日报》记者 刘雅丽)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