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2023-10-18 17:10:19 来源:《内蒙古日报》
分享:
-标准+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要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并提出要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五类人才。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需要做好对这五类人才的招引、培育、管理、使用,增强人才凝聚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有序推进乡村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内蒙古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统筹谋划、突出重点,有序推进乡村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推动人才工作由“审批思维”转为“服务思维”。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像抓招商抓项目一样努力抓好招才引智,改变片面抬高人才引进门槛、过分拘泥于招考比例等做法,深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科学合理制定人才招引政策,精简人才引进程序,科学规划招引计划、招聘岗位,使人才工作更好服务于乡村产业振兴、组织发展、生态治理及文化建设。

推动政策供给由“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持续加大人才政策供给力度,围绕人才振兴集中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扎实推进“广纳英才·智汇草原”等引才活动,集成人才引进、培育、平台、服务四大板块。

推动人才聚集由“资金驱动”转为“产才融合”。内蒙古自治区持续推动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完善“引育留用”人才生态链,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各类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对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聚焦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柔性引进高端专家、发掘培养“土专家”,开展战略咨询、项目谋划等服务工作。不断完善人才储备机制,通过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技能培训,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乡村人才队伍培育和建设有待加强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内蒙古自治区乡村人才队伍培育和建设不断加强,本土人才培育、城市人才下乡、专业人才服务的乡村人才发展格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总体而言,内蒙古自治区针对五类人才的精准化、实效性措施相对不足,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相比,现阶段乡村人才队伍的素质、结构、效能等仍存在较大差距。

农业生产经营人才返乡创业难,缺乏稳定预期。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建设依然面临困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缺少销售渠道、融资贷款难和品牌构建难等。此外,农村牧区的发展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造成创业群体工作生活诸多不便,不少农业经营主体不得不在县城开设工作室和办公场所,在城乡两头奔走。

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供给不足,对一产支撑作用有限。从人才培养看,虽然内蒙古自治区多所高校开设了涉农相关专业,但每年招生规模有限。从人才流动看,受工作环境、薪资待遇、职业认同感等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离农”“脱农”“弃农”现象依然存在。同时,涉农专业中较为紧缺的农业技术研发、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农业经营及市场分析相关人才有效供给相对不足。涉农人才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对乡村公共服务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横向来看,相比于治理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不论在政策供给、资金保障、舆论关注等方面均不占优势。纵向来看,由于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待遇不如城市,乡村公共服务机构面临人员老化、文化水平低、流失严重甚至短缺等情况。

乡村治理人才组合效应缺失。当前,内蒙古自治区针对乡村治理人才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政策,但各类政策存在衔接度低、整合效应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农村引智政策缺乏主线意识,具体工作有“碎片化”倾向。二是在人才政策落实过程中,受缺少经费等客观因素影响,基层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队伍建设缺乏后劲和可持续性。三是一些地方盲目实行任务式、快餐式人员培训模式,导致人才培养流于表面、囿于形式。

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不足。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的相关政策,但实际引进的人才仍难以弥补较大的人才缺口。对引进的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在待遇等方面的政策落实不够,这主要是因为对农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缺乏项目化运作支撑。此外,农村科技人才、致富带头人、高素质农民培育资源不足,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成果的传播转化受限,科研人员在技术创新和传播等方面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围绕需求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破解人才短板是当务之急。围绕乡村人才需求,应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激励机制,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一线集结,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完善全方位引进机制。一是深化校地合作模式。以组织为引领,推动各镇村与区内外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农牧业领域青年人才,引导高校适时增加乡村振兴相关专业,培养“乡土人才”。二是深化产才融合模式。围绕产业需求,推动乡村人才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通过项目合作、基地共建、科技研发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三是深化返乡引导模式。利用节假日务工人员返乡有利时机,组织召开返乡创业座谈会、就业致富宣讲会。此外,打好引凤归巢“乡情牌”,鼓励乡贤、能人回乡创业就业,激活“雁归效应”。

构建全流程培养机制。遵循乡土人才成长规律,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实行定期选拔、建库跟踪、周期培养、能进能出的培育机制,打造一批懂技术、善经营、带动性强的乡土人才队伍。一是要摸清乡土人才结构底数。聚焦乡村振兴五类人才,建立乡土人才数据库,全方位储备乡土人才。二是要实施分阶段、全流程培养工程。既抓短期实体培训,又抓长期实效落地,坚持线上线下双融合、理论实践双提升,构建有侧重有层次的乡村人才谱系。三是要着力打造“产教联合体”。依托职业教育资源拓展产教融合模式,推进企业用工与学校招生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实习实训对接、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对接,形成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优势互补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形成全覆盖管理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着力点,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落脚点,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乡村人才发展优势。一是建立“三级联动”机制,实现乡土人才管理县、镇、村三级全覆盖。以县域为统筹,与镇、村“联发”相关政策文件,“联建”乡土人才实训基地、乡土人才工作站等载体平台,“联做”乡土人才品牌工程,“联动”建立突出政策引导、平台搭建、梯度培育的乡土人才工作机制。二是建立“传帮带”工作机制。按照专业对口、便于联系的原则,实施优秀乡土人才“传帮带”计划,建立“一户一才”帮带关系,提高乡土人才理论与实践的转化率。开展高层次人才“组团式”帮扶行动,选派不同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深入基层,逐步形成“大专家”结对培育“土专家”、“土专家”培育带动普通农户的良性循环。三是建立“闭环管理”机制。实现乡土人才考核与实践相联、管理与使用相联,延长管理链条,将考评结果与政策兑现捆绑,构建明责、考责、督责相贯通的闭环机制。

夯实多层次使用机制。一是注重强化组织吸纳功能。在返乡创业人才队伍中培养党员,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引领示范,带领群众致富。二是要搭建创业载体平台。积极打造电商孵化创业平台,以县域为单位成立电商创业孵化中心,培育发展电商企业,延长营销链条。三是借鉴其他地区经验,推出“人才帽子”制度。通过系统梳理制定若干层次的人才认定对照条款,做到全区“一套标准、一个口径”,争取打造一套有影响力的乡土人才认定工作品牌,形成人才集聚高地。

提供全要素激励机制。当前,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工作正处于由“拼政策”向“建环境”转变阶段,完善乡土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可以推动乡村与人才双向奔赴、同频共振。一是要坚持政治引领,提供组织保障。将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各县域人才发展总体规划,将优秀乡土人才纳入发展党员和村后备干部队伍库,将乡土人才纳入基层党委联系服务专家范围,开展乡土人才联络和回归工作,不断提升乡土人才归属感和获得感。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提供资金保障。统筹谋划实施乡土人才培育引领工程,适时申请国家综改项目扶持资金,赋予乡镇更大用人自主权,支持各镇开展人才引进、本土人才培育、载体平台建设等具体工作。三是要优化生活环境,提供社会保障。发放乡土人才优享卡,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搭建县域人才服务管理平台,在政策咨询、项目申报、业务办理等方面提供“一揽子”服务。四是要因势利导,强化正向激励。通过选树先进典型、加强媒体报道、推广成功经验,进一步激发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的积极性。

(作者 康媛璐 系内蒙古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2023年10月18日《内蒙古日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