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法官寄语:让“常回家看看”成为自觉行动

2023-08-10 16:21:49 来源:《法制文萃报》
分享:
-标准+

2023年8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抓实公正与效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宋某某诉熊某等赡养纠纷案”成功入选。一个简单的“常回家看看”纠纷案何以能入选优秀案例?

宋某某年逾古稀,体弱多病,独居政府安置房,退休金微薄。宋某某起诉至江西省奉新县人民法院,要求熊某等四子女常回家看看,予其精神慰藉或每月至少打电话问候一次。法院以情理交融的方式,引导子女履行义务,判决子女每月至少前往看望或电话问候原告一次,保证不同城市子女与老人实现“有距离的亲近”。双方均未提起上诉。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数据显示,近五年来赡养纠纷案每年达数千起。如何让“常回家看看”成为子女的自觉行动?裁判文书如何通过“小案例”阐释“大道理”,才能更好地传播真善美,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梳理近年来各地相关判决,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法官寄语”频频出现,创新判决亦亮点纷呈。

从两则案例

看如何化解“常回家看看”难题

其一:精准细化每次看望时间

基本案情:原告王某1,女,1926年出生,因赡养纠纷起诉四子女至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2021年12月,法院判决如下:一、四被告平均负担原告王某1的生活费、护理费、医疗费等生活合理开支,四被告每人每月给付原告王某1生活费、护理费1800元;二、四被告每人每月看望原告王某1至少两次,每次不少于两个小时。

法官寄语:本案中,四被告的母亲王某1年岁已高,接近期颐之年。一辈子风风雨雨,拉扯四被告成长殊为不易。母亲高寿应当是儿女的福分和荣光,而不能看作是负担。作为子女,不论自身年龄如何,身体有何特殊情况,在赡养孝敬母亲的问题上都应当积极履职,尽心尽力。不推脱,不扯皮,不给自己留遗憾,不给老母添伤感。

其二:判决被告给付原告财物

基本案情:原告李某平1947年出生,体弱多病,无经济来源,自述四子女对自己不管不问。2019年,李某平诉至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民法院,要求四子女尽赡养义务。

法院鉴于原告每月有200元政府补助、60元老年补助,基本能解决零花钱的问题,又考虑被告给付能力,判决如下:一、四被告在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每人每年给付原告李某平上等大米45公斤、上等猪肉10公斤、板油2公斤、5公斤重的桶装好花生油2桶、购买小菜费用200元;二、原告李某平生病住院费用,凭实际发生票据,由被告均摊。

法官寄语:正所谓“百善孝为先”。从道德上说,子女赡养父母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法律规定看,子女尽赡养义务是无条件且不可推卸的责任。综合本案客观实际及原告诉请,考虑到原告的年龄,判决被告给付一定的财物较妥,既解决了老人的赡养问题,又解决了子女常回家看看的问题。

传递司法温度

有效提高判决可接受性

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指出裁判文书“要讲明情理,体现法理情相协调,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对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法院白龙桥法庭副庭长邵秋玲而言,以法教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是她一直坚守的理念。她另有一个身份:三级心理咨询师,这使她写法官寄语更加得心应手,久之成了习惯。

法官寄语不具有法律强制力,但是能赋予当事人更多人性化关怀和教育引导,有效提高判决的可接受性:

——李某甲、李某乙:你们年逾八十的老母出现在法庭的时候牵动了很多人的心思。……你们都忘了她曾经是如何没日没夜操劳了吗,难道就只记住了她多塞给小儿子几百块钱?……善待父母就是善待老去的自己。

这份寄语来自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人民法院。该院“法官寄语”制度于2020年创立。

——奉老床前无怨语,卧冰求鲤孝春融。孝敬父母、赡养老人不仅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父母有这错那错,要求儿女赡养没有错;不管儿女有这理那理,不赡养父母即无理。老有所养,不是空洞的口号,需要做儿女的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

以上寄语源自湖南省会同县人民法院2021年1月审理的一起赡养费纠纷案。原告粟某1、唐某分别为智力、视力二级残疾。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赡养父母不仅是法定义务,也是中华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美德。原告已近80高龄,被告作为子女,应该积极与母亲沟通联系感情……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

如上寄语选自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人民法院一份调解书。相比2010 年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首次在判决中引用《孝经》,该院更进一步,编撰有《儒家经典引用要旨》,以助说理论证能画龙点睛。

——我们希望原告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在要求子女承担赡养义务的同时,适当体谅一下子女的难处。唯有如此,方可父慈子孝,亲情永恒。也唯有如此,才能将法律强制的赡养义务,转变为子女的自觉行动。

这是2022年5月,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人民法院一则寄语。该案原告1963年生人,月收入1500元,其独子被判每月向其支付赡养费240元。

——法律的本意并非惩罚,而是为了维护公平和正义,落脚点是让人们向善,做出改变。法院是一个友善实现法律的所在,……希望通过这个判决,原告的四个女儿能够放下对各自的成见,解开对他人的怨恨。就算不能,为了耄耋之年的父亲能够安享晚年,也不要再互相伤害,更不要伤了老父亲的心。

2023年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人民法院审理一起16万余元不当得利赡养纠纷案,双方争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精神相悖,故作如上寄语。原告看后表示服判息诉。

我国古代判词不乏以礼断案、骈散兼行之载道教化佳作。今天,法官寄语为传递司法温度、弘扬正能量付出了切实的努力。当然,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法官寄语也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2023年8月10日《法制文萃报》记者 马霞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