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效益”

2023-07-28 16:56:15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
-标准+

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不久前落幕。300多名乡村能工巧匠激烈角逐,刺绣、编织、剪纸、泥塑等特色手工艺品,技艺精湛,让人叹为观止。

一个面团,揉、捏、刻、描,变成活灵活现的花馍。陕西乾县乾州面塑非遗传承人张美莹团队创作的“福虎”,获面花制作一等奖。巧手艺带来好销路,逢年过节,张美莹制作的花馍供不应求。烧火棍为笔,水泥墙为纸,勾勒擦染,神话传说、乡村风光跃然墙上,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王化村村民丁春梅的“火棍画”作品,获百万网民点赞,付费课程大受欢迎。

更令人欣喜的是,不少手艺人开办企业、领办合作社,对接大市场,带动乡亲们吃上“技艺饭”,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澎湃活力。

广袤乡村,沉淀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和传统技艺,全国6万项国家、省、市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在乡村。近年来,在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乡村技艺得到保护传承。截至去年,各地累计建设非遗工坊2500余家,覆盖450余个脱贫县和8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促进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与此同时,特色不足、同质化等问题相伴而生。破难题需要新路径。乡村技艺厚植于一方水土,让它更好赋能乡村特色产业,能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能有效拓宽“土特产”发展空间,充分释放兴业富民的潜力。

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效益”,关键在人。不少乡村手艺人技能精湛,然而难以把作品转化为产品。相关部门应加大帮扶力度,提供市场经营、品牌营销等方面的培训,让手艺人不仅是文化传承人,也能成为致富带头人。有的地方探索文化产业特派员、乡创特派员等制度,带动科技、信息、金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形成农民主体、要素汇聚、多元参与的合力,为“指尖技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效益”,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精心帮扶。“指尖技艺”产业化发展,需要久久为功支持培育。要坚持科学规划、有序引导,在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上下足绣花功夫。针对资金、用地等发展难题,应精准施策,确保优惠政策落实落地。尤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中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培育一批巧匠,激活一批技艺,带火一批产业,让更多“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效益”,乡村振兴的动能将更为强劲。

(2023年7月28日《人民日报》王浩)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