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朋友圈发布前夫隐私 侵犯名誉权

2023-02-09 17:34:10 来源:《青海法治报》
分享:
-标准+

很多人可能认为,微信朋友圈里可以随意分享生活点滴。然而,由于其具有公开性,发在朋友圈的内容稍有不当就有可能引发侵权。近日,西宁市城东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成功调解了一起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不良言论引发的名誉权纠纷案。

案情

2022年初,李某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公开发布涉及其前夫王某的隐私内容,因其微信朋友圈里有与王某互相熟悉的亲朋好友,王某的工作单位也关注到此事件,致使王某在生活、工作中受到影响,精神上也受到伤害。王某一纸诉状将李某诉至西宁市城东区法院,要求李某公开赔礼道歉、澄清事实、消除影响,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调解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考虑到原、被告虽已离婚,但共育一子,李某发布的言论虽带有侮辱性的词语,但其已于当日删除,影响较小。法官耐心听取当事人陈述,针对矛盾争议焦点问题一一依法解答,对李某发布不当言论的行为给予批评教育,结合民法典相关规定释法说理,并从法理与情理的不同角度分别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在法官的耐心调解下,李某向王某诚恳道歉,并自愿登报澄清消除影响,案件得以解决。

法官说法

网络非法外之地,网络言行要守法。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言行受法律的规制,公民应对自己的网络言论承担责任。每个人在网络空间发表言论都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能逾越言论自由界限,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在发生侵害名誉权行为时,要主动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990条规定: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除前款规定的人格权外,自然人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格权益。 该法第991条规定: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第995条规定: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第1024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2023年2月8日《青海法治报》记者 雷洁)

编辑:张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