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当你对一朵花儿无能为力

2022-12-29 10:05:23 来源:《法制文萃报》
分享:
-标准+

进入“冬眠”的核酸检测点

宅居数日,乍闻新冠疫情一朝“解封”,焦虑之余,当即习惯性自问,还要不要出门测核酸?

手机查地图,发现最近的核酸检测点不仅尚在“营业中”,而且“人数较少”,甚至直到晚上八点才结束!这么幸运?这可是2022年12月中旬的北京!

最后一次出门测核酸

天已擦黑,兴冲冲投入寒风环抱,如燕山一片雪,穿越唐诗拼图,恨不能融入雪片大如席之盛景。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出门测核酸了。等红绿灯时,但见对面熟悉的核酸采样亭窗口黑洞洞隐约透出微光,比国画中的亭子更具煮雪烹茶的烟火气。毕竟测的人少了,灯光也这么环保吗?

且行且疑,果然一切皆幻境。微光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街灯反射,亭子在冬眠,我正见证其被历史淘汰的命运。没有了往昔在跟前溜溜达达维持秩序的“大白”,跟前地上横卧着一个像是调高的乐谱架。“登记处”歪歪扭扭几个小字“即日起暂停采样”,没有日期,感觉已有些日子了。

绕了一圈,消毒液的味道分外刺鼻。可能是撤得匆忙,不慎碰翻了什么大件器皿。

偶有快递小哥驶过。上回端详十字路口,还是午后阳光下,车马寥落,积叶不惊。岁月宛如特赦的囚犯,满心渴望着要先去理个发,然而沉郁的“冰山”下,多少陈伤隐痛,一触即发,有待激活?

失去嗅觉令人气馁

核酸没测成,目的达到了。出门走一走,走出来才是目的。何况单从敏于消毒液这一细节,便知假使测成了,结果应是毋庸置疑的——相比数日后笔者中招呈“阳”症状,嗅觉尽失——对于来自春城的鲜花竟致无感、无能为力——至少在那当天,人尚无大碍。

花有清香月有阴。“气”,意味着“体之充也”,是“山气日夕佳”,更是“气吞万里如虎”。失去嗅觉,如魂飞矣,索然无趣,令人气馁。

12月23日,著名心理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演讲,鼓励大家跨越疫情,多练“八正法”,包括平稳呼吸、闻香、抚摸身体、抬头挺胸、运动、专念、倾诉和写作。“闻香”在其中位列第二,可见不虚。

好在笔者嗅觉两日后开始恢复。

测智商其实测的是什么

如果没有足够的焦虑,智商测试游戏不会浮出水面,惹得人们跃跃欲试。

笔者自测某国际标准版IQ智商题,得分130。虽被冠以“优秀”,细思之,测得的无非一时状态耳。

这套标准推理测验,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J.C.Raven)于1938年所创,题目充斥着图片,貌似童叟无欺,“可用于测验5岁至75岁之间人的观察力及清晰思维的能力”。

测智商其实测的是什么?很自然地,某些解题在我多多少少还是动过“审美”心机的。事实上,对笔者而言,与其说这套智商测试题是要人找规律,不如说测试的是定力,也就是专注力,外加一些耐力。很庆幸这个过程坚持了下来。

系统显示做错三道题。错者何如?笔者未予深究。本系兴之所至,正如一首著名的古琴曲《鸥鹭忘机》,描述人鸟和谐共生,人忘心机,鸟亦不疑。然人机一动,鸟即远离,何乐之有哉?

相比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他们的智商得分才更纯粹吧。

著名的“弗林效应”明确,在过去半个世纪中,所有发达国家年轻人的智商都出现了持续增长。天津医科大学王栋等人的论文《联合型瑞文测验中国儿童常模第三次修订》亦指出,不同年龄组的平均成绩每隔10 年都有增加。

然而,在疫情期间出生的孩子们情况如何?据美国布朗大学的研究人员调查发现,这些孩子的平均智商会降低21%。布朗大学小儿科副教授德尼指出,这主要是因为疫情期间孩子们长时间待在家中,跟外界的互动变少、刺激有限。

由此不难推论,尽管人类智力随焦虑而共同进化,但是疫情三年,何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疫情对其造成的心理冲击。

积极作为让爱流动

从2022年12月1日起,百度搜索中与疫情相关的词语,负面情绪词占据了主导地位,包括“抑郁、焦虑、恐惧、抱怨、歉意”等。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近日表示,“全球历史上,传染病流行以后,大概有20%的人会留下长期的精神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提出以“四有”目标来完成焦虑的转移、替代和升华,即有大爱、有快乐、做有用的事、有意义。

这天凌晨,当笔者在线上“赶集”,抢购到新鲜的番茄和鸡蛋,忽然想到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小说《飘》及其续作。随着漂亮女儿坠马夭折、浪子夫君白瑞德出走,小说主人公郝思嘉,这位历经内战洗礼的任性的富家小姐,终于意识到错失了真爱。她踏上疗愈之旅,找到白瑞德的老家,跟着婆婆摸黑去赶集。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起码有一点,舒展身心,志气充盈,不应以任何一方的隐忍为代价。不得不承认,觉察童年、原生家庭,是化解焦虑之捷径。无论战火如何蔓延,疫情生活如何无常,当你对一朵花儿无能为力,久而不得芬芳,何妨以爱花的心态感受自己,包括感受爱人以及长辈的童年,积极正念和作为,让爱之馨香得以流动。从“心”开始,个人的成长永远值得期待。

(2022年12月29日《法制文萃报》记者 马霞)

编辑:张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