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乡村图书室见证一座“城市村庄”的嬗变

2022-11-03 11:07:31 来源:《法制文萃报》
分享:
-标准+

在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南关村,一间有着36年历史的乡村图书室,见证了这座村庄的产业兴旺历程,也承载了一代代村民共同的乡村记忆。

装修后的南关村农家书屋将成为“甲骨文书屋”

南关村,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古城南门外而得名。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城市村庄”却拥有一家远近闻名的农家书屋,这家书屋至今已经有36年的历史。

在书籍资源匮乏的20世纪80年代,简陋的书屋成为村里年轻人最重要的精神粮仓,滋养了一代人的成长。此后,村办实业公司挂牌,它成为技术工人的重要知识宝库。转为农家书屋后,这片文化阵地再次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如今,它正被改造升级为独具特色的城市书房——“甲骨文书屋”,或将成为市民新的打卡地。

小小的书屋,见证了南关村的成长嬗变,也成为一代代南关村人的共同记忆。今年70岁的李云,从2002年起开始担任南关村村委委员,并接手图书室的管理工作。时至今日,她已经跟农家书屋打了二十年的交道。

“1986年,南关村就自建了图书室,当时是安阳郊区140多个村庄里最早的。可以说,读书影响了南关村整整36年,所以办好农家书屋这件事儿,不仅是南关村‘两委’干部的职责与使命,也是为南关村人传承与守护一处文化记忆。”2022年8月的一天,记者走进南关村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李云用这样一段话开启了当天的采访。

一摞“编外”图书 ——见证36年传承坚守

如今的南关村农家书屋位于村委综合服务中心—— 一座砖红色外墙的小楼里。书屋进门处靠近管理员办公桌的一侧,专门设置了一处洗手池。读书前先洗手已成为走进书屋的南关村人的习惯。

“俺村人爱看书,有人看了几十年,有些书也存了几十年。”说话间,管理员李云麻利地从书柜最下层搬出一摞捆绑的旧书。这些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村里办图书室时留下的,目前已经很少有人去看这些“编外图书”,但它们却见证了南关村农家书屋一路走来的36年,并培养了几代南关村人的读书习惯。

如今的书屋开阔明亮,书籍种类更丰富,阅读环境也得到了整体提升。偌大的房间被书架划分成两个区域,靠窗的一侧为读书区,窗明几净,中午的阳光投射到屋内,和煦而美好。

南关村农家书屋位于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二楼

南关村农家书屋

提及南关村图书室的缘起,李云表示要从三十多年前说起。

1986年,在东郊乡政府倡议下,南关村以“兵青妇之家”名义牵头建立了当地最早的一家图书室,并在村委会二楼腾出了一间独立房间,图书一部分由党员、团员、村委工作人员捐赠而来,另一部分由村委购置,图书加起来有上百本,就这样南关村有了自己的图书室。

20世纪80年代,为促进农村经济腾飞,安阳市委、市政府实施了备受全省瞩目的“千村百万工程”。此后安阳市各乡村竞相争先促发展,排名靠前的八个乡村被赞誉为“八大金刚”,位于市郊的南关村便位列其中。

1987年6月,南关村挂牌成立豫北实业公司,由彼时的南关村支部书记王斌担任公司党支部书记兼总经理,公司就在村委会挂牌,联合办公,但图书室仍保留。

王斌回忆,南关村图书室在公司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时候厂里好多年轻人都喜欢到这里借书,借书的人也比较多,尤其是科技类的书籍比较受欢迎。”

2008年,农家书屋工程在南关村落地,位于德隆街15号的南关村老图书室被并入到目前位于南关村新村六生活区的农家书屋,翻开图书室历史新的一页。

一块荣誉奖牌 ——村民靠读书改变人生

南关村的书柜上摆放着一块荣誉奖牌——安阳市2009年度“最喜爱的农家书屋”,格外引人注目。“老话总说知识改变命运,看书真的可以改变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提起农家书屋建设初期的这份荣誉,李云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村民李和平和韩北琴家庭条件不好,孩子常年生病。为了给孩子治病,李和平两口子干过各种各样的买卖,可都没能走出困境。2008年起,李和平开始尝试着喂奶牛,在周边卖牛奶,得知农家书屋有各种科技类的图书,他一有空就来看书学习。李云也是想尽一切办法帮他找技术类图书,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没事儿就跟韩北琴聊聊家常,鼓励他们日子会越过越好。后来,靠着勤劳肯干,李和平一家的经济状况终于得到改善,他们打心底里对农家书屋和李云表示感谢。

在王斌的记忆中,读书改变了不少人的命运。农民出身的张汉广,小学没毕业,但他进厂后喜欢看书,通过自学逐渐能看图纸了,后来他成了汽车水泵厂的厂长。

最喜爱农家书屋的不仅是致富有门的村民,还有对知识最为渴求的学子。采访当天正值周末,一大早就有学生上门看书。12岁的于振轩是书屋的常客,每个周末总是第一个来报到,一坐就是一天。“我觉得在这儿看书比家里环境好,而且书的种类也多。平时我爱看历史和科普类的书,家里的书早都被我看完了,这里的书总也看不完。”于振轩说完又拿起手中的《三十六计》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农家书屋不仅是南关村村民的“加油站”,也是村里孩子们的精神殿堂。他们在这里继承和弘扬几千年留下的中国书香传统,用读书改变自己,用知识创造人生,用文化振兴乡村。“搞好农家书屋建设,就是守住一方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抓得实、留得住的农村文化阵地。我们就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让农家书屋物尽其用。”李云坦言。

一沓借阅凭证 ——每一本图书都是宝贝

在李云的办公桌里,放着厚厚一沓借阅凭证,有疫情期间村民借书的记录,还有一些“借书条”。

“我们村的农家书屋在周边社区和村落是图书最全的,有时候别的社区搞活动,就会来临时借书。每次我都要认真记录类别、书名,这屋里每一本书都是宝贝,一本也不能少。”李云随手拿起一张借书条回忆道,“上次隔壁社区借走四本书,还回来时根本不是我们借出去的那几本,我逐一对照书名,要求他们原封不动还回来。”

当时有人说都是公家的东西,这么较真干啥?可李云认为,正是因为是公家的图书才更要格外珍惜。更何况是书,有多少人把它视为比生命更重要之物。

其实,吸引南关村村民走进农家书屋的,不仅是图书,更是贴心、负责的图书管理员李云。2021年,已近70岁的李云退休后,做起了专职图书管理员,她更是一心扑在农家书屋,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2021年10月李云荣获“河南省农家书屋优秀管理员”称号。

记者面前的这位古稀老人,身材瘦小、精神矍铄,谈话间思路清晰、语速很快。

“李云奶奶对我们可耐心了,有一次我看书入迷忘了时间,她也不催我,等我看完才回家。”一听说要夸夸李奶奶,于振轩连忙说道。

在李云的悉心管理下,南关村的农家书屋已经不仅是一个看书的地方,依托农家书屋这个阅读平台,整个村庄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儿童之家、培训基地、文化娱乐等“书屋+”延伸服务开展得有声有色。

2022年10月下旬,南关村图书室30多年来首次关门装修,升级之后将成为安阳市甲骨文书屋。据悉,从2020年起,作为甲骨文发现地的安阳先后投资三千多万元,建成了68座甲骨文书屋。预计12月下旬,装修一新的南关村甲骨文书屋将对外开放,这儿将成为安阳市民新的文化打卡地。

“凡是有利于书屋发展的,我们都要积极参与,大家也都希望咱的书屋能越来越好,再办30年!”李云憧憬道。

(2022年11月3日《法制文萃报》记者 彭飞 通讯员 李婧瑜)

编辑:张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