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巾帼力量 破《茧》成蝶

“作家”费孝通笔下的江村故事

2022-08-11 10:19:56 来源:《法制文萃报》
分享:
-标准+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江村经济》一书卷首,痛惜妻子“为人类学献出了生命”,他深情地写下“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妻子”。2016年,《江村经济》的“文学版”、费从未公开的小说《茧》手稿在伦敦被发现。从《江村经济》到《茧》,“作家”费孝通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费孝通在江村调查(资料图片)

1935年冬,江苏吴江人费孝通赴英留学前,偕新婚妻子王同惠赴广西大瑶山考察,不幸“向导失引”,妻“怀爱而终”,他亦身负重伤。翌年暑期,他接受家姊费达生建议,至吴江开弦弓村参观。此时的他仍未走出变故,自觉“除了工作之外,再也得不到一些人生的乐趣”。

一生访问江村多达28次

开弦弓村,这个后来被费孝通称为江村的地方,位于太湖东南岸。费达生偕其人生伴侣郑辟疆推动蚕丝业改革,在该村帮助办起了被认为是现代企业史上第一个农民自己办的丝厂——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丝厂,并组织蚕农入股,争取贷款。

工厂替代家庭手工业系统,新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对此,26岁的费孝通倾注了巨大的热情。行动不便的他自发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得以成就其博士论文《江村经济》及后来的富有纪实内涵的小说《茧》。

初读《江村经济》,疑惑频生。诸如江村不仅同所有旧式农村一样,“选聘媳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延续后代”,更有甚者,如果生男未遂,夫家大可对其行遗弃之“权”。丝厂建成,应利于女工家庭地位、社会地位的提升,其进程是怎样的?如何使之心甘情愿留在当地?须知,19世纪末,广东南海的丝厂,成批衍化出自行束髻以示终生不嫁的“自梳女”;20世纪末乡企改制,进城民工潮方兴未艾,曾迫使费孝通退而省察乡土重建中的文化自觉等终极课题。

《江村经济》并非简单地展现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功能,而是立意非凡,对未来颇具播种、开创之效。费孝通躬身亲历,对中国城乡发展道路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查其各地调研,仅江村一地即多达28次。唯“文革”时被迫中止,费只有“通过家书让自己的学术能力不至于荒废”。

以英文写就农村女性的成长

2016年,费孝通以英文创作的中篇小说《茧》,被北大社会学博士孙静在费曾就读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图书馆“弗思档案”中发现。作品主要描述20世纪三十年代江苏南部乡村新兴制丝企业的种种境遇。孙与王燕彬合译,使《茧》中文本于2021年出版。

《茧》中文本2021年出版

读过《江村经济》再读《茧》,仿佛天籁人籁相和,太湖云水共氤氲,疑惑具象鲜活,此消彼长有了着落。根据《江村经济》中一帧短发女孩身着格子衫、笑嘻嘻喂羊的照片,可以想象《茧》中的女主人公宝珠有过怎样的童年。宝珠是孤儿,是张婶儿子——三福的童养媳。事实上,在江村,平均每2.7户人家就有一个这样的“小媳妇”。

宝珠乘舟出村当了丝厂女工,三福梦见一向卑微、自愧没带来嫁妆的宝珠竟向他扔来一捆纸币,将他抛弃了。

梦境光耀现实。宝珠凭藉勤劳与智识,很快出落成厂里的自治会主席,同时也招来了流言祸端。茧商丝行各有阴谋盘算,她凛然相对,使夫妇和解,厂子不致因罢工被毁。

宝珠剪去长辫,从自觉,自知到自信,进而让三福去学习,她的破茧成蝶不仅点亮了乡土风尚。小说写她返乡时,一个老太太为曾溺婴后悔不已,“早知道女孩这么能干、这么金贵,我们就留下更多女孩了”。

相应于当时的“左翼”文学思潮,例如比对茅盾作品《春蚕》中对命运的逆来顺受,《茧》无疑写出了一个人,一名农村女性应有的抗争与令人惊艳的成长。

创作小说并不让人意外

《茧》 主要人物形象生动, 故事脉络结构有致不乏巧合,刻画地方社会关系图景可谓环环相扣。

《茧》 中的吴庆农系留美归国,为开办丝织厂,不顾亲戚反 对卖掉了继承来的土地。在江 村,失去祖产是违背孝道的。《茧》中三福的父亲可谓明证。

父亲负债累累,放高利贷的迫他贱卖土地,他宁可选择到债 主家自杀。可悲的是,儿子三福 也将面临卖地困窘。他学徒期将尽,却交不出三百大洋的“出师钱”,于是宝珠主动提出去丝厂打工。

1938年,《茧》手稿被费孝通献给了“亲爱的弗思太太”。弗思是费孝通在英国的老师和兄长。在等待《江村经济》答辩和《茧》写作期间,费孝通曾受邀至其乡村寓所度假。

费孝通早年受进步思想影响,弃医从文,努力践行“社会学一定要见人”,并且一以贯之。盖其大意有二,一则强调实地考察,与人交流;其二,主张不仅关心人的收入,时代剧变下更要深入精神世界,触及灵魂之变。文学乃人学,包括文学作品在内,费孝通著述颇丰。从主张“见人”到具体“写人”,费孝通创作《茧》并不让人意外。

巾帼力量建功乡村振兴

如果费孝通没有切身感受到乡村的艰难,没有感受到“她力量”应有的觉醒和“她智慧”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做出的贡献,相信也不会有宝珠形象的诞生。

丝厂女工将是未来巾帼力量的代表——在《茧》中,费孝通经由丝厂厂长吴庆农之口,道出了愿景,“如果可能,通过这些年的培训,她们将获得做现代母亲所需要的知识和道德面貌,从而成为我们农民现代化的真正力量”。

今天的乡村振兴,巾帼力量毫无悬念地撑起了半边天。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例,调研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就业人员超过900万,其中女性占70%以上。开弦弓村,已成为国外研究中国农村的首选样本。该村妇女茶会已有百多年历史,通过茶会将村中妇女聚集,发扬费老精神,继承良好家风,进一步提升了妇女群众的归属感。

费孝通志在富民,一生关注社会变革和人的心灵归宿问题。从《江村经济》到《茧》,美美与共,有益互补,对于研究借鉴费孝通学术思想及田野调查方法,进一步探索时代内涵下乡村振兴与建设新路径,未始没有现实意义。

(2022年8月11日《法制文萃报》记者 马霞)

编辑:张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