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小书里的中华法文化“大义”

2022-08-10 18:57:1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分享:
-标准+

通过特定时期的特定历史故事,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论述中华法文化的法治镜鉴价值,既展示出中华法文化的历史意涵和传统精神,也揭示了中华民族在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理性智慧和法治经验。

《中华法文化史镜鉴》

作者:张晋藩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在中国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前夕,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张晋藩先生所著的《中华法文化史镜鉴》一书,并将其收入“大家小书”系列。《中华法文化史镜鉴》中所收录的文章,文字凝练,主题突出,以质朴的语言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讲述中华法文化的“历史故事”,兼具历史性、思想性和现实性等特点。

书中的这些文章曾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期刊,既各自为篇,也共成体系;既展现出中华法文化的文明底色、精神特质和历史经验,也体现出中华法文化的民族精神、法治传统和史鉴价值。

这些文章以翔实的史料和具体的事例为基础,分别以“鉴古明今的中华法文化”“中国古代的官吏管理”“中国古代的监察与廉政”“中国古代的司法镜鉴”为主题,论述了中华法文化的制度特点、精神内涵和历史实践,将中华法文化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通过特定时期的特定历史故事,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华法文化的法治镜鉴价值,既展示出中华法文化的历史意涵和传统精神,也揭示了中华民族在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理性智慧和法治经验。

张晋藩先生是新中国法律史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为中国法律史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张先生虽然早已著作等身,虽然已届鲐背之年,但是依然在学术道路上“载欣载奔”,笔耕不辍,求索未已,依然“不偷懒,不自满”(张先生自语)。

高尔基曾说过:“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同样,我们不读张先生的著作就不可能了解张先生的渊博学识、家国情怀和学术使命,也就不可能了解张先生孜孜以求的学术精神和学术使命之所在。从本书所收入的两个附录中,我们可以简要地了解张先生的学术人生、学术历程和学术贡献。

作为该书的编者,我深深地体会到张晋藩先生浓厚的学术情怀和现实关怀,从朱勇老师为该书所作的“导言”中亦可窥见张晋藩先生浓郁的学术情怀和坚定的社会责任。《中华法文化史镜鉴》以“小文”体现出中华法文化的“大义”。

张晋藩先生的学术研究体现出浓厚的现实情怀、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张先生很早就提出,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由此,张先生系统研究和总结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史鉴意义和镜鉴价值。这在本书所述的4个主题都有着明确、具体的体现。

本书所论述的内容实际上也是张先生在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法文化和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如何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进行的系统化思考的重要体现,意在使中华优秀传统法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融相通,以筑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法文化根基。因此,本书具体地、实证地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法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借鉴意义。

毋庸赘言,张晋藩先生的学术研究十分广泛,并不限于本书所论及的主题范围,而是涉及中国法律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几乎所有方面。即将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晋藩全集》,共七十余卷、二千余万字,由此可见张先生的著述之丰、学术研究范围之广。张先生的诸多著作不仅是中国法律史学的奠基之作,而且在中国法律史学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学术影响,例如,张晋藩先生主编的《中国法制通史》(全十卷)、《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全十卷)等大作。

限于“大家小书”的“小书”主题和篇幅,本书只能选取张先生学术研究中的少数几个方面的少数内容予以编纂,而这些方面也是我国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朱勇老师在为该书所作的导言中也论道:“只有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法律传统,深深扎根于特定的中国国情文化,才能建立符合中国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正是该书书名中“镜鉴”二字的意义之所在。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2022年6月3日 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王银宏)

编辑:张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