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2023年度热点政法舆情的四个趋势

2024-01-11 12:52:03 来源:舆情研究员 车海星 -标准+

2023年即将过去,回顾这一年的网络舆论场态势,经济社会生活逐渐回归正轨,这种变化带动了各类社会性话题在舆论场的活跃度。通过梳理2023年政法舆情事件库发现,在涉政法舆情方面,与上一年相比,2023年没有出现类似“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唐山烧烤店打人案”这样震动全网的涉政法案件,更多地呈现出一些与传统涉政法舆情略有差异的特点和趋势,预计这种变化趋势在2024年或仍将持续。因此,政法机关需要在了解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注意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来及时提升和完善舆情研判分析和处置能力,这样才能在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中掌握先机和主动。

1. 网络谣言及网络暴力社会危害日益凸显

在当前舆论生态下,各类自媒体已然成为社会热点事件传播的主力。然而,由于热点事件自带网络流量,在“唯流量论”的自媒体获利规则引导下,部分自媒体从业者和“网络水军”结合热点话题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蹭热点”的现象在2023年愈发突出。由此带来的恶果就是,热点事件中出现矛盾和对立的场景明显增多,网民情绪和立场被操纵和消费,相关部门也面临倒逼处置的境地。在这方面,江西“胡某宇失踪”事件、“中国电科加班”事件、河南“收割机滞留高速”事件、四川崇州“烈犬咬伤女童事件”等热点舆情中均有突出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2023年年初异军突起,在给社会发展指明新方向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提供了新手段。“郑州鸡排店惊现血案”“无锡工厂爆燃致2死3伤”等社会热点事件均是相关人员为博取流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造的网络谣言。在网络谣言之外,由网络暴力引发的舆情事件在2023年也明显增多。部分网民将现实中积累的负面情绪和戾气,在网络世界中大肆宣泄。由此衍生的诸如“人肉开盒”“污名化特定群体”“煽动地域对立”“有组织恶意辱骂他人”等极端行为已经构成严重的网络暴力犯罪,甚至导致被网暴者轻生厌世等严重后果。例如,2023年2月,杭州24岁女生郑灵华因粉色头发遭大规模网暴后去世;2023年5月,武汉“学生校内被老师开车撞倒身亡”事件中学生母亲因不堪遭受网暴而选择坠楼自杀等事件,均引发社会公愤。

2. 民生痛点易触发群体共情转向高热舆情

回顾2023年发生的热点舆情事件,社会民生领域热点事件演变为高热舆情的风险正在加大,政法机关需增强警惕意识。社会民生领域的舆情事件,其爆发点通常较小,但背后往往涉及教育、食品、就业、收入分配等社会深层次问题,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易触发群体共情,形成话题集聚。参与舆情处置的部门一旦应对失当,很容易遭到舆论的集中质疑和攻击。在这方面,河南“收割机滞留高速”事件颇为典型。夏收关键时期,河南多地却连续出现罕见阴雨天气,焦虑担忧情绪下,南阳有收割机因超宽超高无法下高速事件被部分自媒体迅速捕捉,将这一独立事件与因阴雨天气引发的“小麦发芽”相关联炒作,最终演化为一起涉及粮食安全、规范化执法等民生议题的高热舆情事件,给河南省相关部门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

同样,在广西南宁“天价停车费”事件中,南宁市道路停车难、停车贵问题长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的民生痛点。这种情况下,负责道路停车的企业被曝为国有企业且涉嫌垄断,还被挖出与当地某区法院签署《合作备忘录》,为其加快追缴停车费案件办理提供便利。相关情节曝光后直接触及公众敏感神经,使得一起停车收费舆情蔓延至司法机关的公正立场与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层面。江西“鼠头鸭脖”事件,本是一起偶发的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却因监管部门的不当背书升级为一场政府信任危机,最终经过省级调查组介入回应才得以平息。

3.“三小”舆情频发考验执法机关舆情应对水平

2023年,由于经济社会生活快速恢复,人员流动逐渐加快,各类由小纠纷、小矛盾引发的治安案件骤然增多,多涉及旅游冲突、交通秩序纠纷、城市管理、家庭暴力等因素。而这些案事件在发酵过程中之所以上升为社会热点事件,归根到底,就是因为这些小事件能够衍生足够多可供网民讨论的话题,能在短时间内调动起多种社会情绪,促使舆情发酵速度加快。与此同时,这些案事件舆情在发酵过程中,往往还配有碎片化的现场视频、图片,在影响网民对事件性质的判断的同时,也给网民提供了丰富的讨论空间,使得舆论共识更难达成。

例如,2023年5月,四川“高铁掌掴事件”中,原本仅为高铁上的一起小冲突,却因为警方认定两人互殴引发“和稀泥”执法的质疑,舆论很快转向讨论如何在公共场所“正当防卫”。同样,2023年6月,广州“地铁男子偷拍乌龙事件”中,因涉事者大学生身份且涉嫌污蔑、网暴他人而引发巨大舆论风波,令一起简单的民事纠纷升级为热度颇高的舆情事件。舆论场转向探讨“曝光式维权”行为的合理性。再如,2023年下半年,以“B太”“铁头”为代表的打假博主成为互联网“顶流”,“B太”打假大连海鲜餐厅加工店“鬼秤”一事更是登上微博热搜榜首位。而这些网红打假博主之所以走红,主要是其“制造”的小纠纷、小问题更多指向社会常见问题,并通过暴露相关监管部门的慢作为、不作为,刺激舆情升级。

4. 综合执法司法水平决定城市形象提升的成败

2023年,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复苏,在此背景下,以山东淄博、贵州榕江为代表的地方城市通过主打“美食牌”“特色体育牌”,进而在政府主导下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经过各方媒介的充分宣传,打造出城市品牌的地方发展思路。这种模式也成为2023年城市形象建设的点睛之笔而被各地纷纷效仿。然而,我们要看到的是,舆论对一个城市的高关注度,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当地没有及时妥善地处置涉及城市形象的负面舆情,这种前期积攒下来的良好口碑将陷入“舆论反噬”的不利局面。

例如,“淄博烧烤”爆火的两个月中,随着大量游客涌入淄博,各类负面舆情不时出现在热搜榜中,对淄博市相关部门的应对能力形成了一次大考。好在淄博市政府在创新社会治理能力方面下足了功夫,及时有效处置了高关注度的衍生舆情,维护了自身城市形象。同样,贵州榕江“村超”持续“出圈”,直接带火了当地的旅游、餐饮、住宿、农特产品等多个行业,成为贵州的一张专属名片。这种情况下,小红书网民爆料在榕江遭遇女生被“抢亲”事件,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面对突发情况,当地政府快速应对,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线上线下紧密配合,充分利用媒体、当事人等声音引导舆论,化解了此次舆情危机。与这两起事件相反的是,2023年10月,“2023中原迷笛音乐节”在河南省南阳市举办。此次音乐节原本是南阳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打造的城市形象工程,却因音乐节结束后发生的乐迷财物被盗窃事件以及处置过程中的避重就轻,导致该城市的舆论口碑急转直下,不仅险些抹杀了南阳上下为举办音乐节做出的努力,由此产生的“地域黑”乱象还波及全省,造成了十分负面的消极影响。

阅读全文可订阅

《政法舆情》电子产品

详情咨询:010-84772595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编辑:彭晓月

新媒体编辑:李静


编辑:靳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