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近期网络涉警情谣言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2023-11-07 16:31:14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标准+

编者按:

近期,网络涉警情谣言呈现出多发态势,如无锡工厂爆炸致2死3伤、广州地铁遭受恐怖袭击、网传呼和浩特一女生给男生下毒致身亡、南京一醉酒女子当街遭侵犯等。相关谣言都引发了社会较高关注,并造成一定负面舆论影响。法治网舆情中心通过梳理相关舆情,总结出近期网络涉警情谣言的新特点,并对其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舆情事件

通过梳理近期的网络涉警情谣言发现,以下三个特点较为鲜明:

一是涉爆炸类谣言明显增加。

仅10月份以来,就有“无锡工厂爆炸致2死3伤”“西南大学药学院发生爆炸”“南通某船厂发生爆炸”“郑州市一加油站发生爆炸”“保定市化粪池爆炸致1死5伤”“江苏丹阳市某幼儿园发生爆炸”等多起与爆炸相关的谣言事件。

【典型案例】10月17日,一则“江苏无锡一工厂发生爆燃,2人死亡3人受伤”的虚假视频在网络传播,引发网民关注。当日20时许,无锡市公安局滨湖分局微信公众号“滨湖警事”发布警情通报,称此为一起谣言事件,已经将造谣、传谣的范某、赵某、林某三人抓获。经查,范某为博取流量、获得收益,使用AI软件拼凑、嫁接网上搜索的视频素材,编造相关虚假视频,在网络平台发布引流,后被多人转发,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赵某、林某设立所谓传媒公司,向范某等多人违法出售网络账号,传授编造虚假视图方法。

二是涉暴恐谣言有抬头趋势。

近段时间以来,涉暴恐类引发社会恐慌的谣言时有发生,这在以往的谣言传播中并不多见。

【典型案例】10月12日下午,一则“广州地铁遭受恐怖袭击”的信息在网络社交平台传播。此则消息以截图的形式被传播,图片显示作者为“广州市公安局”,内容称“10月12日下午14时,广州市地铁3号线珠江新城站,3名恐怖分子携带TNT炸药在地铁抢劫,走火发生意外,产生剧烈爆炸,造成多方伤亡”。当日16时49分,官方微博“@广州公安”发布通报进行辟谣。同日22时12分,“@广州公安”再次发布通报称,当天18时19分许在天河区一城中村,警方将故意编造发布该则信息的涉案嫌疑人谭某抓获。经审讯,谭某供认该则谣言系其编发,目的是炫耀其可通过计算机编程技术生成特定页面的能力。

三是涉恶性案件谣言更耸人听闻。

编造恶性刑事案件的谣言并不鲜见,但是近期网络传播较广的这类谣言呈现出情节更加夸张和离谱的特点,如“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女生给男生下毒致身亡”“南京某街区一醉酒女子当街遭侵犯”“云南墨江化学老师用丝袜杀人,频繁杀害女性”“重庆云阳某中学一初三女生被轮奸杀害”等谣言事件。

【典型案例】自10月初,连续有网民在社交媒体发视频称,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发生悲剧,一名男生因感情纠纷被女生下毒致死,引发社会关注。10月13日,该校发布了一份声明,澄清这条信息不实,与学校无任何关联。据悉,网络流传的视频中描述的事件实为2022年4月江苏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一学生在食堂就餐时突发疾病 ,并非因为女生下毒。而且,江苏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当时就已经发布了相关澄清。再如,10月18日,网传江苏南京有男子在酒吧外性侵一名醉酒女子。当日,事发地所属南京市警方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警方已查清此事,没有性侵,网传情况有夸大成分。另据警方透露,某社交网站流传的不实消息,“是专门的AI软件写的”。

舆论观察

每当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或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议题出现,网络谣言乱象也随之频出。多数媒体批判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闪电评论文章称,谣言不仅严重扰乱网络信息传播,更会恶意制造各种信息混乱和恐慌乱象,已影响到网络舆论场的正常秩序,严重干扰大众对信息的识别判断和社会稳定。

部分媒体反思谣言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一是认为对谣言处罚力度不足。如《北京日报》评论称,造谣速度和数量有时远远超过辟谣,很大程度就在于某些人总觉得“板子不打到自己身上”,相关部门发现一个抓一个、罚一个是必须,也要将“处置结果”广而告之以形成更广泛的震慑效力。二是认为有互联网本身监管存在难点。网络大V“@胡锡进”在其“耸动的谣言为何总能大行其道”一文中写道:“互联网是焦点聚合生成地,想象的东西在这个虚拟空间中往往能得到更多追捧和支持。”红网评论文章也称,互联网时代客观存在网民之间的数字鸿沟、信息差,谣言往往就在有心者的恶意编排下,在这样的暗处滋生、传递并引发恶果。三是指出当下流量经济的影响。如奥一网评论指出,造谣、传谣者大多因流量利益而以身试法,也有因个人一己之私,为显摆自己“消息灵通”,而大量转发扩散谣言信息。四是认为个别谣言目的并不单纯。如在“网传广州地铁被恐怖袭击”一事中,人民网评论指出:“要深挖此类谣言露头的多方因素,造谣者造这样谣言,究竟出于何种目的?如果有见不得人的目的,则实属可怕。”

媒体最后落脚到如何规制方面,澎湃新闻评论建议,依法依规铲除摆拍造假,清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切断传播链条,一方面依靠公安机关严肃追责、一查到底,一方面依靠平台加强内容审查,完善行业准入标准。与此同时,广大网民也要提高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避免成为网络谣言的“二传手”。

舆情解析

1. 谣言制造恐慌 易在相同或相似地反复发生

从谣言的发生地域来看,出现了一些共同点。比如,此次谣传地铁恐怖袭击的广州,曾在2014年发生过“地铁逃散事件”,当时有不明情况的乘客喊“砍人”“有炸弹”引起恐慌;2018年,广州地铁三号线还发生过因不明白烟导致乘客集体奔逃的情况。而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发生投毒事件”的谣言,之前在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流传,且此类谣言在全国多地高校中出现过,上海某高校还发生过男生向女生杯中投异物的事件。可以看到,某些特定种类谣言容易在相同或相似地点一再发生,乌龙闹剧一再上演,不断制造恐慌焦虑情绪,说明公众在某些场域如地铁或校园的安全感不足,成为局域治安状况有待完善的映射。尤其是这些公共场所一旦发生与自身最密切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问题时,公众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更容易敏感和轻信。

2. 流量经济下恶意引流 正在成为造谣罪魁祸首

从几起谣言事件中警方公布的造谣原因来看,造谣者均是为了吸引流量、获取关注,甚至在“无锡工厂爆炸致2死3伤”案例中,还出现了所谓传媒公司专门教人编造虚假视图方法的细节。目前谣言的产生或已经成为网络“灰产链条”,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流量、点击率、广告收入等利益,而故意编造和传播一些夸张、虚假、恐怖的信息。此外,造谣者也非常善于以流量热度作为切入点,比如在近期涉恶性案件谣言中,女生给男生下毒、男老师用丝袜杀害女生等情节,很明显地用男女对立点火引战,把挑拨性别对立、传播极端情绪当成“流量密码”。这类谣言借用网络放大偏见、激化矛盾,不断恶化网络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了社会公信力和良好秩序。

3. AI新技术更多被使用 让谣言愈加难辨

在这些谣言事件中,部分事件都被提到了AI的作用,如南京一醉酒女子当街遭侵犯系AI写的谣言,无锡工厂爆炸致2死3伤系造谣者用AI软件拼凑。随着人工智能软件的推广普及,AI仿声、AI换脸等深度合成技术迅速发展,AI成像、AI写稿等智能技术可以低门槛使用,普通人很容易通过AI软件进行视频造假和文本杜撰,也令制造网络谣言的成本大大降低,只需要简单的文字、图片或短视频,就可以在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部分造谣者为了令谣言更加逼真,还伪造“官方通报”“红头文件”等一眼难辨真假的图片,冒充官方发布虚假政策信息,假冒权威机构名义传播不实信息。此外,在移动互联网媒体生态之下,立体式传播结果更加速了不良信息的病毒化传播,使得谣言在极短时间内数量呈现几何倍增长。

舆情点评

近期,网络涉警情谣言多发,并且出现了涉爆炸类谣言增加明显、涉暴恐谣言有抬头趋势、涉恶性案件谣言更耸人听闻等新特点。面对谣言事件,事发地公安机关普遍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舆情,迅速介入调查、核实情况,及时通过官方平台和媒体发布权威通报,澄清事实真相,并将造谣者绳之以法,以规范妥善的实体处置最大限度压缩谣言发酵空间。

打击谣言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关键问题之一。网络谣言犹如虚拟空间的病毒,具有难以根除、遇风就长、时常变异等特点,尤其是在网络舆论态势比较紧张的时候,更容易流散造成群众的恐慌。有鉴于此,政法机关更需要关注网络涉警情谣言的发展动态。一是多总结谣言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总结近期容易传播的重点谣言类型及传播规律,提前对某些易发、高发的地域、领域予以重点提示,以免不实信息扩散造成恶劣影响。二是一旦发现网络谣言,公安机关需第一时间予以阻断,迅速提供权威信息,用事实击碎传言,为公众吃下“定心丸”,用真相跑赢谣言,防止不断出现负面情绪和消极心态的风浪。三是加大对严肃处罚造谣者、传谣者案件的宣传力度,将个案办成普法典型,通过主动宣传引导公众知法守法的意识,促使公众对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从法条法律的感性认识落实到具体事例的理性认识。

此外,网络平台也需注意不断加强对监督与管理,加强对自身平台的日常关注,发现不实信息要第一时间予以公开曝光,对造谣者进行严肃追责并纳入平台“黑名单”,将谣言不良影响控制到最小,从根本上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同时,还需要加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媒体素养,提高公众的信息甄别能力,理性看待网络传播的各类信息,以避免被谣言所误导。

阅读全文可订阅

《政法舆情》电子产品

详情咨询:010-84772595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作者:王灿

编辑:彭晓月

新媒体编辑:李静


编辑:靳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