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四川烈犬咬伤女童事件舆情研究

2023-11-07 16:21:40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标准+

编者按:

近期,四川崇州市发生的一起烈性犬咬伤两岁女童事件,在舆论场上掀起轩然大波。伴随着事件深度发酵,舆论情绪从最初的同情女童、谴责烈犬主人,在谣言、网络暴力等催化下,转变为对立撕裂之势,极端情绪逐渐占据舆论场。此种舆论走向除了折射出当下犬只治理工作所面临的困局之外,还凸显出在涉动物保护议题上所潜在的意识形态风险,构成网络生态中显著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法治网舆情中心旨在通过复盘事件发展过程,分析舆情发酵和扩散的关键环节,为政法机关妥善应对此类敏感舆情提出建议和参考。

舆情事件

1. 监控视频曝光点燃网民情绪

10月16日,网传监控视频显示,四川成都崇州市一小区有黑色大型犬扑倒并撕咬2岁幼童,撕咬过程近两分钟,之后家长在一名保洁人员的帮助下,才将犬只赶离。受伤女童随后被送往医院,初步诊断为肾挫裂伤。现场未见到黑狗主人。视频内容引发大量网民关注,多数人焦急询问女童伤情,呼吁严惩肇事狗主人,追究其刑事责任。人民网针对此事发出六方面疑问,涉及恶犬主人身份、物业责任认定等内容。

据红星新闻报道,当日,派出所的民警来到该小区排查,并称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涉事犬只为罗威纳犬,是一条有主人的狗,街道办已经出动百人寻找肇事犬和狗主人。网民持续关注事件进展,频繁追问涉事狗和其主人的查找进度,央广网发文表态称“狗和主人必须尽快绳之以法”。

2. 警方多次通报回应并辟谣

事发当日17时许,崇州公安发布首份通报,称被咬女童生命体征平稳,正全力展开调查处置工作。舆论场中不少网民探究事发原因,认为养犬规定落实不到位,导致遛狗不牵绳、饲养烈性犬等乱象出现。10月17日,据受伤女童母亲透露,涉事黑犬已被找到,警方还在排查狗主人。另有媒体报道称,成都禁养22种烈性犬不包括罗威纳,部分网民对警方工作效率表达不满情绪。

10月17日,崇州市联合调查工作组发布通报称,肇事犬主人唐某到案,已对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0月18日,四川省公安厅也表示黑色罗威纳犬主人唐某已被崇州警方依法刑事拘留。警方处置获得舆论的普遍点赞。部分网民围绕具体的罪名认定和民事赔偿问题展开讨论,并希望可以借此次事件加强对养狗乱象的整治工作。此外,在警方追查过程中,网络谣言也在逐步滋生,甚至误导部分网民对女童及其家属展开攻击。10月20日,警方对“女童打狗导致被咬”“被咬女童送医后离世”“咬人犬为女童家自养”等谣言信息进行集中辟谣。

3. 整治流浪狗和恶犬伤人事件不断激起争议

崇州烈犬伤人事件发生后,多地紧急发文称将严管养狗,包括四川射洪、上海市、河南郑州等地。在此过程中,一些行为引发舆论争议,如重庆对外经贸学院保安在驱赶处置流浪犬时致犬只死亡,辽宁广告职业学院保安将校园内流浪狗吊死,均遭到部分网民以虐杀动物为名进行攻击指责,涉事学校分别给予保安停职和辞退处分,也引起部分舆论不满。随后,不少爱狗人士渲染有关部门“一刀切”地捕杀流浪狗,多位明星发声呼吁保护流浪狗,舆情热度进一步升温。相对应的,多起恶犬攻击他人的案例也被同步曝光,包括呼和浩特一女子带婴儿被流浪狗围攻咬伤、广西一疯狗咬伤多人后被击毙、贵州1岁男童与奶奶遭恶犬撕咬致老人重残等,掀起了整治狗患的强烈舆论声浪。舆论场陷入“严管宠物和流浪动物”和“保护流浪动物”的对立争论中。

4. 受害人开放募捐引发舆论质疑

10月18日,被咬伤女童家属在筹款平台发起200万元筹款,获得网民的积极支持,当天便达到筹款目标。随后质疑声音逐渐增强,有网民提到在狗主人和物业均已表示会给予赔偿的前提下,受害者家属仍发起募捐,怀疑其筹款动机不纯;也有网民追问200万元的募捐依据以及要求后续公开费用明细。对此筹款平台轻松筹解释称,200万是伤者家属的自估金额。此外,有网民注意到,据轻松筹规定,当单次求助金额超过50万元时,应提交具有相关资质的医疗机构书面证明,但医院方面表示未开具相关证明。各方面的猜测均未获得女童家属的正面回应,不少网民开始申请退款,质问、猜测之声日渐凸显。10月23日,女童的代理律师回应称,目前200万的爱心善款还没有动,筹款平台也承诺资金只用于孩子治疗。但是截至10月23日,已有超千名网民申请退款。10月25日,轻松筹再次回应称,女童家属决定将在轻松筹平台筹到的200万善款(发文时余额1919367元)全额原路退给捐赠人,至26日已退完。

截至10月26日12时,与此事相关的信息量56万条,其中微博信息26万条,客户端文章21万篇,视频信息4.5万条。微博话题“#警方已发现咬人黑狗行踪#”“#恶犬小区内撕咬小孩监控曝光#”等累计阅读量超36亿。

舆论观察

1. 关注城市禁养犬名单问题

此次事件中,有媒体曝光称肇事犬罗威纳在崇州并不属于规定禁养的犬种,由此引发了网民对各地禁养犬名单的讨论。封面新闻、澎湃新闻等媒体梳理了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7个城市的禁养名单,发现各地禁养犬种不尽相同。部分网民对现有的禁养名单制定标准感到疑惑,进而追问禁养依据。也有少数网民不满多个城市禁养中华田园犬,质疑有关部门忽视了本土犬种的保护和延续。央视网发文深究各地禁养名单差别大的原因,并表示想要克服由地方差异带来的矛盾,就是要从观念意识、执法监督等方面做到与时俱进。界面新闻援引法学教授钱叶芳的观点表示,全国大多数地方对于禁养犬的规定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这也导致严重的不文明养犬和随意遗弃现象泛滥。《北京日报》、九派新闻评论文章则建议烈性犬禁养应当有统一标准,呼吁尽快填补禁养漏洞。

2. 讨论此次事件责任方认定

烈犬伤人,其主人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引起网民关注和法律从业者的热议。北京律师朱宝和河南律师付建认为,烈犬伤人,狗主人一般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在刑事责任方面,则主要可能涉及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伤害罪和过失致人重伤罪三种罪名。法学教授张凌霄则表示,此案中,如果女童最终伤情鉴定为重伤,那么狗主人涉嫌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针对物业方的责任认定,有律师认为如果有证据证实物管方对于小区内无绳遛狗现象长期无视、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物管方也应承担共同连带责任,对小女孩的伤情损失负责。法学教授王叶刚和翟业虎则进一步指出,物业公司没有执法权,只要不存在重大过失,则无需承担侵权责任。

3. 分析犬只治理问题

此次事件让长期存在的犬只治理问题再一次暴露,这个问题既涉及家养犬,也包括流浪狗。家养犬方面,大多数舆论认为治理养狗还是需要从“人”入手,如央广网评论认为,要杜绝狗伤人,关键要盯住养狗人,并从执法力度、养犬法规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澎湃新闻评论认为狗患的根源在于职能部门无法有效监管,养狗人士在缺乏执法约束的情况下肆无忌惮地放养散养,两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南方周末》评论则表示解决狗患关键在管理人,其次才是管理狗,建立精细化管理养犬制度,加强多方力量协作才能有效规范城市居民养犬行为。在流浪狗整治方面,主流媒体大多持支持态度,并强调处置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如《南方都市报》评论建议依法处置流浪狗,要规范其程序、文明其行为,不能惧怕流浪狗处置个案引起的舆情就偃旗息鼓。

舆情解析

该事件的舆情发酵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在舆情前期,从个案曝光到媒体热议犬只治理,仍是常规舆情的发酵路径,即由突发个案到社会问题的讨论,舆论同情受害者,呼吁严格宠物管理制度、治理流浪犬问题等,舆论场也快速形成共识。在舆情后期,随着网络谣言影响力扩大,家属陷入筹款争议,个别暴力治理流浪犬案例曝光后,反对声迅速抬升,并且在明星大V以及动保人士炒作下,隐隐占据了舆论场。这部分舆论力量甚至造谣抹黑受害者、执法部门,挑起话题争议,发泄极端情绪。至此舆论态势发生偏转,舆情烈度和复杂程度进一步上升。

1. 视频内容刺激网民情绪,舆情逐渐走热

此次事件最初是以视频的形式曝光在公众面前,一方面视频内容直接且具有冲击性,肇事狗撕咬以及拖拽女童的动作容易唤醒公众对于攻击性动物的原始恐惧,而小女孩及其家属在面临威胁时的无助与挣扎,使得画面在触目惊心的同时让人悲愤交加,网民被迫直面惨状,主观情绪被调动,舆论场上因此很快聚集大量人群加入围观行列。另一方面,该视频内容仅释放了少量事实内容,受伤女童伤情、狗主人是否在场等关键性线索则是处于遮蔽状态,重要信息的留白给围观者留下联想和猜测空间,也为网民参与讨论和持续追问做足预热,因此事件初期,关注女童安危和催促警方查找肇事犬及其主人成为主要的舆论倾向,并持续作为舆论监督力量推动案情进展。

2. 涉宠话题具有舆论煽动性,发酵风险较高

近年来,涉及动物保护议题的舆情事件多数表现为动物被虐待方面,动保人士常常借机扩大个案影响,肆意煽动情绪,以此呼吁动物保护立法,对此舆论场一直存在反对声音。因此,每当涉及动物或者宠物话题,舆论场都会迅速陷入撕裂。此次曝光了烈犬撕咬幼童造成严重伤害事件,动摇广大公众在现实公共空间中的安全感,他们对于犬只问题的长期担忧和不满借事件一并宣泄。在情绪为先、立场为王的网络环境中,“爱犬”和“恨犬”两种极端化声音碰撞冲突,演变成激烈的对抗对立态势。可见涉宠事件具备明显的情绪煽动性,潜在发酵风险较高。

3. 法律共识欠缺扩大讨论空间,衍生话题推高整体热度

在肇事狗主人被刑拘后,事件舆情并未走向平复,主要原因在于相关议题还留有发酵空间。虽然多数网民呼吁追究狗主人刑事责任,但具体的罪名认定和处罚尺度尚不明确,因此吸引了较多的法律从业人员参与讨论。而这些延伸话题也导致了舆情的二次发酵,例如关于不同地区的禁养名单就产生诸多争议,推动话题讨论上升到文明养犬制度完善的反思建议层面。此外,多地因此事加强了犬只治理的临时性举措,又让许多养犬人和爱犬人士产生不满情绪,这种情绪波动在网络平台上逐渐聚合,放大了公共安全、犬只治理等公共议题的讨论面,进一步推高了舆论热度。

4. 网络谣言带有恶意抹黑性质,调转舆论走向

随着事件的深度发酵,谣言成为煽动舆论的重要工具,产生恶劣的舆论影响。一方面,针对受害者的谣言不断浮现,如造谣女童先动手砸狗和咬人烈犬是女童自己家的狗等谣言大行其道,持续扰乱舆论场。另一方面,抹黑执法部门和执法工作的谣言逐渐凸显。多地开展犬患整治工作后,各种捕杀流浪狗的血腥图片、执法人员抢夺家养犬的图片在网上热传,然而这些信息均被官方证实为谣言或被发现系旧图拼接、挪用。还有网民发现其中大量参与传播的人员疑似水军的身份,如微博大V“@忧伤的少校”“@李英航”等人怀疑有动保组织人员豢养的网络推手在暗中运作。这些内容对网民造成误导,致使舆论场由最初的一边倒支持受伤女童,扭转为向女童家属发难和诘问。这些谣言还污名化和妖魔化官方的犬患治理工作,令部分网民失去是非判断,难以回归理性对话。

5. 部分网络势力渲染个案,加剧舆论撕裂

舆论场前期形成的依法治理犬只问题的共识,随着部分网络势力的渲染煽动,发展成为极端攻击声音,加速舆论场撕裂态势,导致舆情走势失控。例如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的流浪狗遭到保安驱逐死亡,四川一高校也被曝出现虐狗事件,个别极端案例的曝光让不少爱狗人士站在道德高地,宣称“流浪狗不应当被连坐”的观点,赢得了更大范围的网络支持。在抢占舆论阵地的过程中,部分网民自发地为保护流浪狗发声,一些具有煽动性的口号、标语、海报批量出现,并组织扩散,迅速攻陷社交媒体的评论区。而此方声势的扩大也相应地引起部分舆论警觉和反驳,舆论场在两者的反复拉锯和博弈中走向严重撕裂,社会共识难以凝聚。

6. 明星发声助推舆论场走向极端化

该事件中,除了网民群体之间的对峙,多位明星的下场再次将针锋相对的舆论冲突推向高潮。相比于普通网民,明星本身就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带动性,在公共议题中,明星们的表态会直接影响到其粉丝立场。这种倾向性发声在网络平台上抢占了一定的话语权,不仅带偏舆论走向,还淹没理性讨论的声音,导致官方所采取的人性化执法工作也不被网民知晓甚至被误解。同时,在明星发声的带动影响之下,部分网民模糊概念、混淆视听,为占领道德高地,将流浪狗和工作犬以及军犬等同,将声讨的对象由个别主体扩大到官方部门,将议题由流浪狗保护延伸到动物保护以及女权等敏感领域,以极端化情绪裹挟的方式绑架舆论,将攻击的矛头对准政府和体制,在意识形态层面造成潜在风险。

舆情点评

从主体舆情层面进行观察,四川省和崇州市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处置突发个案,产生良好的舆论效果。如崇州市公安部门在事发后第一时间介入处置,并成立联合工作组开展处置应对工作,重视回应网民关切,后续的通报层级也视舆情发酵程度不断提高,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警方对于舆情工作的敏感度和专业性。但是也要看到,前期警方查找进度较慢,辟谣节奏滞后等问题,也在无形中拉长了负面言论和谣言发酵的时间,为之后矛盾的升级埋下了祸根。此外,涉事狗主人被刑拘后,舆论期待该案能够作为“狗伤人主人入刑”的典型司法判例,进一步明确责任边界,在全社会形成警示效果。因此当地政法机关还需要在后续的司法工作流程中保持公正立场,依法依规进行处置,积极回应舆论期待。

涉宠舆情作为舆论场长期存在的高风险隐患,容易出现“带节奏”、炒作的现象,在当前相关舆情热度高位运转的背景下,不断曝光的狗伤人以及人伤狗的案例,频频激起不同立场群体的热议,更是将警方等执法部门推到舆论场的风口浪尖,随时面临被抹黑、被追问的境地。如上海警方上门抓无证德牧犬被谣传为破门抢狗,警方辟谣之后仍有质疑声音;贵州男子打死扑向女儿的柯基犬被多名爱狗人士围堵,部分网民追问警方如何处置滋扰人员。而复盘此次舆情发展的全过程发现,一起恶性犬伤人的偶发事件造成舆论场的严重撕裂和极端分化,背后还折射出舆论场主导权这一重大课题。对此,各地执法机关需坚持规范化执法,依法稳妥处理个案,引导公共舆论向理性客观方向发展,抓牢舆论引导的主导权。

阅读全文可订阅

《政法舆情》电子产品

详情咨询:010-84772595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作者:任静

编辑:彭晓月

新媒体编辑:李静


编辑:靳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