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第二季度·政法机关舆情应对能力摘星榜(节选)

2023-08-23 15:06:54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分享:
-标准+

编者按:2023年的第二季度,网络舆论场呈现出多领域、多话题、多类型发酵态势,涉政法舆情总体高位运行。一方面,重大突发事件、恶性案件多发高发影响公众安全感;另一方面,小矛盾、小纠纷等社会热点频频转向政法领域,执法司法工作备受社会关注,成为当前的重要舆情类型之一。法治网舆情中心从本季度政法热点舆情中选取10起典型事例,依据舆情应对能力评估模型,从时、度、效三个维度分析政法机关的舆情应对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本季度舆情应对能力摘星榜,以供参考。

重大突发事件与敏感案件处置水平提升 主动引导获认可

重大突发事件考验相关部门的应急水平,总体来看,在近段发生的多起突发事故中,事发政府部门反应快速,引导得当,迅速降温了舆情热度。例如北京长峰医院突发火灾、宁夏银川一烧烤店发生爆炸等事故,因造成多人死伤震动舆论,事发24小时左右,当地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故情况、原因调查等工作,获得舆论认可。在敏感案件方面,相关部门在依法办理的基础上,加大引导力度,如江苏“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相关案件一审宣判,审理法院及当地部门有序开展专家解读和释法说理工作,舆情态势平稳。但部分案件也出现舆情波动,如在“重庆姐弟坠亡案”二审、吴谢宇二审案等案件中,舆论场中出现要求“改判”“从轻处理”等声音,对司法机关产生一定冲击。

经济民生类舆情向政法领域蔓延 舆情应对更需提高公信力

近期,多起经济民生领域的社会热点事件因进入政法领域,获得高热关注。典型如江西“鼠头鸭脖”事件、南宁“天价停车费”事件、贵州教师溺亡事件等,有的事件中政法机关作为调查部门出现不当行为而诱发衍生舆情,有的事件中政法机关作为舆情主体而遭到负面评议。这些情况提示舆情处置部门,在应对引导时需注意通报与回应的细节性和合理性,提升官方处置的权威性,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此外,本季度内,行政执法舆情较为凸显,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行政罚款总令舆论产生“罚款创收”等猜测,小错重罚、暴力执法等话题较为敏感,如四川内江发生城管人员因被传殴打摊贩遭到市民围堵事件。

小事件”频频掀起“大舆情” 折射情绪疏导必要性

本季度内,景区插队、高铁打人、地铁偷拍等多起小事件发酵成全网热议的舆论风波,背后不仅折射出网络舆情生态环境以及舆情发酵机制上的变化,还体现出社会情绪在热点事件中的作用,提示政法机关在应对这类舆情时,需要注意情绪疏导工作,一方面,快速公布事实真相,满足公众信息渴求;另一方面,注意方式方法,解决实际需求,在回应和引导时既要加强对恶意挑动、煽动负面情绪的造谣传谣行为进行打击,也要加强正面宣传,激发公众正面情绪实现对冲效果。

网络谣言破坏力升级 热点事件谣言治理引发舆论期待

最近多起热点事件显示,网络谣言与网络暴力的破坏力仍在不断升级,刺激舆情烈度升级或者事件属性变化,引起舆论强烈愤慨,主流媒体一致呼吁加大打击和治理力度。如武汉小学生校内被教师开车撞倒身亡事件中,死亡学生母亲疑因不堪遭受网暴而坠楼自杀;网民造谣导致部分舆论将河南“小麦发芽”与“收割机滞留高速”进行关联,进而质疑当地政府公信力;而在太原网民造谣幼师给幼儿喂药事件中,性别对立话题再度被挑动起来,加剧舆论撕裂态势。目前事发地警方处置较为迅速,但部分案件引起介入缓慢、处置较轻等不满情绪,需要警惕警方工作与公众期待不符而刺激舆情起伏,令自身陷入舆论质疑。

TOP.1

广西南宁“天价停车费”事件

事件概览

5月18日,据《齐鲁晚报》报道,有广西南宁市民反映当地公共区域停车费过高、停车位划定不合理等多重问题,引起网民关注。另有媒体曝光称,今年5月,南宁市青秀区法院与涉事停车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合作事项包括法院将对该公司的诉讼案件“优先受理、优先立案、优先判决、优先执行”。这些内容引发当地群众强烈不满,网民也质疑涉事法院行为有违司法公正原则。面对舆情,南宁市政府于5月18日连发两则公告,称市政府已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将不断优化调整收费标准。5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派出以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组赴南宁调查,自治区高院责成涉事法院与公司解除合作备忘录;5月21日,南宁市委决定对青秀区法院副院长等5人停职检查。5月22日,南宁市政府连发四则通告,内容涉及对涉事公司专项审计调查、勒令停业整顿、征集停车收费意见等多项举措。5月23日,南宁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市长鞠躬致歉并回应澄清网传信息。6月21日,南宁市召开听证会,拟从延长免费时间、设置最高限价等具体方面调整停车收费标准。

应对评点

此次舆情爆发前已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潜伏期,舆论对涉事公司停车泊位运营权过度集中、收费标准不清晰、收费流向不明等质疑不断。而法院与涉事公司开展“法企合作”,将事件性质从城市治理引向司法公正层面。随着舆情升温,相关责任单位积极应对;首先,南宁市政府第一时间响应,连续表态稳住民心。其次,不论是自治区政府派出工作组,还是自治区高院监督责成下级法院纠错改正,均是由高层级介入止损,避免造成更恶劣的负面影响。最后,南宁市委市政府通过问责追责、公开致歉等一系列举动,对事件处置进展作出交代,近期举行的听证会也彰显出当地政府落脚民生、端正务实的形象,为舆情阶段性闭环画上句点。各级处置部门以有条不紊的实体工作为依托,舆情回应和舆论引导各司其职又协同联动,兼具速度、质量与效果,最终平息了这场舆论风波。

经验·教训

“停车难”“收费贵”的问题关乎民生福祉,舆论自然反应猛烈,当地政府部门闻过则改、提级回应,起到有效安抚公众情绪的良好结果,成为地方政府积极正面应对政务舆论危机的典型。更重要的是,此次舆情成功处置的经验为其他地方政府部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带来较高的参考借鉴价值。对于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舆情,政府部门需要重视网络线索,及时发现问题,同时聚焦公众诉求,依法依规处理问题,将个案危机转化为改善、推动政府工作进步的契机。此外,此次舆情也警示政法机关,执法司法创新需以依法审慎使用权力为前提,要牢牢站稳执法司法为民立场,守住公平正义底线,如此方能维护执法司法权威,提升群众认可度。

TOP.2

脱口秀演员不当言论事件

事件概览

5月13日晚,有网民发帖质疑脱口秀演员House(本名李某石)在演出中涉嫌戏谑辱骂人民军队。相关爆料内容经过一天多的时间发酵后引发热议,“#笑果疑在脱口秀节目中侮辱解放军#”“#house笑果#”等多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李某石遭到全网声讨。当日,李某石本人道歉,其所在公司笑果文化发文致歉,称已第一时间对当事人严肃批评并无限期停止其演出。同日,北京市文化执法总队、北京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已介入调查。5月16日,多家主流媒体发文引导舆论风向,谴责该演员的行为。5月17日,北京文旅局通报称,笑果公司及其演员李某石肆意篡改演出申报内容,执法部门对其作出警告,没收违法所得132万余元、罚款1335万元,无限期暂停涉事公司在京所有演出活动等行政处罚。北京朝阳警方宣布依法对李某石进行立案调查。6月15日,事发演出场所中日青年交流中心有限公司世纪剧院被北京市文旅局罚款10万元。

应对评点

此次事件性质比较敏感,舆情一经曝光立刻引发全网关注和讨伐。面对舆论鼎沸之势,事发地北京文化执法部门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并在两日后通报依法处罚结果。在涉事公司被行政处罚之后,北京警方跟进对涉事人员进行依法立案调查,在实体方面形成层层递进的助推,有效安抚了网民的愤怒情绪,成为影响舆情走势、令舆情迅速降温的关键,也有效防范后续衍生舆情等风险的产生。此后,北京、上海多地执法机构对辖区内的脱口秀演出进行执法检查,对类似问题予以排查和处罚,从长远机制保障了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本案至今还未闭环,警方立案后对当事人做何依法惩处,后续还可能将引发关联讨论,仍存有舆情反复的空间。

经验·教训

近年来,不论是脱口秀“玩梗”还是出版物插图,文娱领域出现走歪风向的事件不时发生,引发舆论质疑背后存在文化渗透现象。这表明文化领域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相关执法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一些现象若不加及时以规范和整治,很有可能产生意识形态风险。相关部门要绷紧意识形态安全这根“弦”,一旦出现此类风险事件,需要第一事件介入舆情,依法依规快速进行处置。相关部门还需提高文化领域的执法力度,对文化内容意识形态问题“零容忍”,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等意识倾向的传播予以重视,尤其防止出现情绪偏激、信息片面、刻意歪曲事实等问题搅乱主流舆论场,进一步强化对演出、出版等文化领域的监管力度,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守住意识形态安全底线。

TOP.3

网民造谣“幼师给幼儿喂药”事件

事件概览

6月19日,小红书平台上一个名为“反渣小分队”的群组聊天记录曝光,其中网民“小问题水”自称是名幼师,宣称“我们班所有茶壶(小男孩)都被我狠狠体罚过,每天一个小茶壶,给他们的饭里放避孕药,他们长大都废了”等。网民对此言论表示惊讶和愤慨,要求平台方面进行调查核实,希望官方介入调查确认情况是否属实,并向公众反馈。当日,小红书回应称,已在第一时间对用户进行封号处理,并已将线索上报警方。6月20日10时许,山西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区分局发布警情通报称,网民“小问题水”真实姓名为田某(男,30岁,山西省太原市人),其本人并非幼教,本人及亲属均无幼儿教育从业经历,未发现其有购买避孕药的情况,太原市也未发生给幼儿喂避孕药的相关情况。目前,田某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舆论支持警方处置,谴责网民肆意造谣挑拨性别对立,引发社会恐慌。

应对评点

在此次舆情处理过程中,涉事平台和警方反应积极迅速,第一时间进行处置成为此次舆情在猛然升温后得以迅速降温的关键。其中,警方在舆情发酵24小时后发布警情通报,迅速遏制了谣言传播势头,避免舆论被谣言裹挟而持续向官方施压。同时,从内容来看,警方通报具体详实,有效回应了网传信息是否属实、涉事网民发声的动机以及事件处理最新进展等舆论关切,还原了事件真相,安抚了群众情绪,为舆情降温和平息奠定了基础。此外,事件发酵过程中虽未出现明显的地域特征,但太原警方作为属地部门主动履职、积极通报,正面回应网络焦点问题,一定程度上彰显了自身执法司法为民的态度。

经验·教训

近年来,网络炒作势力通过人为扭曲信息甚至恶意编造谣言,渲染对立、仇视等负面情绪,频频掀起网络舆情。性别和未成年人保护领域往往是“重灾区”,此次谣言触及双重敏感话题,因此得以迅速发酵。对于此类谣言类舆情,相关责任部门需基于事实情况对网传信息和舆情风险进行精准的甄别和研判,以明确后续处置重心和引导方向,平复舆论情绪。首先,积极发声辟谣,抢占主动权。针对敏感谣言,处置部门需要把握时机主动发布辟谣通报,防止谣言绑架舆论场,不断拉升舆情压力。其次,确保通报内容质量,压缩谣言传播空间。处置部门需要精准把握谣言传播态势和舆论情况,厘清其中关键问题,用细节满满的调查结论取信公众。最后,提升工作思路,进一步塑造正面形象。有关部门可拓宽工作范围,围绕舆论担忧或关切的热点话题,推送相关工作成绩,增强公众获得感、安全感。

TOP.4

江西高校食堂“鼠头鸭脖”事件

事件概览

6月1日起,一则“江西一高校饭菜中疑吃出老鼠头”的视频在网络中传播引发热议。涉事学校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南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昌东分局先后回应,声称异物为鸭脖。网民并不认可这一结论,并将此事贴上“指鼠为鸭”的标签广泛传播。面对舆情高热态势,南昌市市场监管局、江西省教育厅先后介入调查。但网民追问不断,涉事学校食堂被指多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承包食堂的企业疑似有利益输送等,舆情愈演愈烈。6月10日,媒体宣布江西省成立由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介入调查。6月17日,权威调查结果发布,异物不是鸭脖而是老鼠类啮齿动物头部,涉事食堂被吊销食品经营许可证,发布错误结论的学校及市场监管部门将受到严肃处理。此后,舆情逐步回落。

应对评点

纵观舆情处置过程,省级联合调查组的介入是一道分水岭。介入前,先是学校通报异物是鸭脖,再到区一级的市场监管部门面对媒体镜头对鼠头矢口否认,不仅没有平息舆情,反而欲盖弥彰,致使舆情火上浇油。究其原因,监管部门不仅在异物的鉴定程序上不严谨,没有公布完整的取样、封存、检测过程,而且鉴定结果也无法解释异物中为何出现疑似牙齿、毛发等鼠头“证据”。因此,舆论不认可通报结果,监管部门的公信力随之坍塌。为挽救舆情颓势,省级联合调查组介入,历经扎实的调查工作,通过央视等重磅媒体发布调查结果。通报内容纠正了此前“指鼠为鸭”的错误,而且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不仅如此,追责相关责任单位和个人的表态也充分释放了解决问题的诚意,公众认可度较高,舆情局面转危为安。

经验·教训

一起高校食堂问题爆料,在多重刺激下演化为全网讨论和追问,最终省级联合调查组介入才还原真相,这种舆情发酵路径是典型的“茶杯里的水花”演化成了“大海上的风暴”。综合多起类似热点事件来看,这种路径形成的关键在于基层处置部门工作不力或者有错在先。不论是此次事件中的“指鼠为鸭”,还是江苏“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中丰县宣传部门“不存在拐卖行为”的定性,处置部门不负责任甚至颠倒黑白的“定论”成为舆情风暴眼。再加上热词、热梗等传播形成的“舆论狂欢”,舆情处置难以收场,只能寄希望于省级部门下场以挽救岌岌可危的公信力。值得警醒的是,每起热点事件都指望上级部门救场并不可取,基层政府部门只有不断提高实体工作能力,修炼舆情处置功力,才能做到矛盾不上交、舆情不扩散,在一起起个案中重塑基层公信力。

TOP.5

成都“高铁掌掴”事件

事件概览

5月2日,女子王某某通过微博平台发布视频称,其在乘坐高铁途中被后座“熊孩子”多次踢椅背,尝试制止遭对方家长辱骂掌掴,自己也予以反击。5月3日,极目新闻等报道称,成都铁路公安处江油车站派出所已介入调查。舆论“一边倒”地批评“熊孩子”家长监护失职。5月7日,王某某再发视频称,警方认定双方“互殴”,其被行政处罚200元,打人家长被罚款500元,其已对该行政处罚提起行政复议。舆论质疑警方“和稀泥”,多数网民支持王某某用法律手段维权。涉事派出所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双方均受罚有法律依据,但舆论并不买账。5月10日,成都铁路公安处通报事件过程和处罚依据,称打人家长杨某某用手背击打王某某面部属殴打他人的违法行为,王某某遭到击打后用手掌击打杨某某面部,经劝阻后再次用手掌击打杨某某面部,警方据此认为双方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随后“@四川观察”、封面新闻公布现场视频,直观地呈现双方冲突过程,警方回应获得主流媒体和多数网民认可。

应对评点

纵观该事件,以成都铁路公安发布通报为节点,“掌掴”事件出现前后两个版本:当事人曝光的最初版本隐藏“被掌掴女子反击两次”等关键情节,公安机关认定为“互殴”并处罚双方的处理结果引爆舆论场,部分法律人士借此论述“还手不能当成互殴”的专业观点,致使争议扩大。事发地江油车站派出所工作人员虽作出正面回应,但此番表态层级较低,回应形式不够正式,内容更是缺乏对事实和法律依据的呈现,很快淹没在海量讨论中,难以起到引导效果,反而为一些自媒体借机用“标题党”和“煽动文”引战挑事留下空间。面对汹涌舆情,成都铁路警方依据现场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等证据材料,查明案件事实,以精确到秒的时间线还原事实全貌并公布完整视频,起到廓清疑惑的作用,助力舆情平息。但也要看到,当地办案部门若是早些展示如此精确的“全景图”,或能避免这起小纠纷演变为耗费巨大公共资源的社会事件的可能。

经验·教训

执法争议类事件之所以容易引发舆情,常常与网民借机宣泄不良情绪有关,加之一些“自媒体”或事件当事人为博取关注和流量煽风点火,用片面信息渲染刺激,导致部分网民被偏激情绪裹挟,以情绪替代理性、以立场替代事实,进而使官方陷入舆论质疑境地。这种“后真相”时代的网络舆情给执法机关带来严重挑战。因此,执法机关面对关乎公共利益的争议事件时,需抢先发声,尽可能确保公众首先获知的是权威信息,压缩碎片化信息被炒作的空间;通报发布后,需把官方发布视作与公众互动和沟通的平台,用更细致的事实和更丰富的证据回击猜测与推断信息,同时辅以释法说理,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执法工作。

TOP.6

广州“地铁偷拍乌龙”事件

事件概览

6月7日,微博网民“@注册不了张z”发文称,其在广州乘坐地铁时疑似被一中年男子偷拍,经检查发现对方相册里没有偷拍内容,其警告对方“小心点啊,别乱拍”。该爆料信息引起争议,网民讨论焦点从批判“地铁偷拍”很快转为谴责涉事女生造谣诬陷,同时涉事网民张某的个人经历遭起底,被曝已保送为四川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6月9日,广州地铁回应称,事发当时已有警方介入处理,双方已经和解;四川大学也表示此事已经在调查。6月11日,当事人在家属陪同下来到广州鹭江站派出所报警,张某致歉,双方再次达成和解。但张某的致歉说明被指缺乏诚意,导致不满的网民追打其所在学校,要求校方从严处理,舆情持续发酵。6月21日,四川大学宣布决定给予张某留校和留党察看处分,其保研过程经核查未发现有违反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该结果再次引发争议,部分网民批评校方处罚过轻。

应对评点

该事件中,涉事网民的行为一开始被放在“曝光式维权”的合法性及边界的框架内讨论,相对应的处置主体为公安机关。根据地铁管理方和媒体报道的侧面信息显示,事发过程较为清楚,广州警方处置工作程序合规、结果合理、依据充分,并未引起网民负面评价。随着事件法律层面已有定论以及涉事网民的身份经历被曝光,舆论对其行为的评判提升到道德层面,进而要求学校对其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作出回应处理,其间舆论场上还夹杂对其校园霸凌、违规保研等行为的爆料。而校方的迟滞反应导致网民要求严惩的期待落空,舆论负面情绪始终未得到及时疏导和释放,舆情持续发酵且出现失焦。

经验·教训

在该事件发酵过程中,网络中曝光了多起地铁偷拍事件,其中也包括因怀疑“偷拍”而产生的冲突误会。这类发生在公共场所的事件很容易在上网后因触及性别、公权力等敏感议题而发酵成舆论风暴。因此这类小事件对公安机关的现场处置工作提出多重考验。一方面执法机关如何镜头下严格规范执法,取信当事人以及现场围观群众,需要在执法过程中做好细节处理,避免出现衍生事件,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基层,部分执法机关缺乏对舆情风险的研判和网络敏感议题的关注,容易因工作瑕疵和失误引火烧身,将自己置于舆论旋涡中。另一方面,在网络舆论场中,此类公共话题常常吸引大量自媒体和大V的介入,他们不仅在评判中带有明确的结论和强烈的导向,有的还主动喊话警方,加快舆论议程向政法机关发酵的过程。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抢占舆论主导权,也对相关处置部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提出较高要求。

TOP.7

贵州织金县教师溺亡事件

事件概览

5月27日,有媒体报道称,今年4月13日下午,贵州毕节织金县马场镇两名教师李某某、徐某在河滩捡鹅卵石突遇上游水电站放水,被冲走后溺亡。溺亡教师家属表示,二人捡石子是学校为了迎上级检查安排的任务,属于工伤,但校方和镇政府相关人员却认为是教师私人行为。该事件引发多家媒体追踪报道。5月28日晚,织金县政府发布通报称,县政府已成立调查组,将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开展调查处置。5月30日晚,网曝极目新闻记者在织金县就此事采访时被警察殴打,这一突发事件刺激舆情触顶。6月1日凌晨,毕节市政府发布通报称,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组成联合调查组查明,三名打人者熊某、李某、陶某为县公安局马场派出所民辅警,已对3人行政拘留,副所长调离公安系统,镇党委副书记彭某某负有领导责任被免职,两名辅警被解聘。这一处理结果并未平息舆情,舆论场上关于“打人动机为何”“教师溺亡真相如何”等疑问仍存。

应对评点

教师溺亡事件疑点尚未厘清,“警察打记者”风波又起,两起事件交织缠绕,当地官方被迅速推到舆论场的风口浪尖,当地虽积极调查回应,但综合舆情发展和舆论反馈来看,处置应对工作先后踩中两点“雷区”,导致舆情持续。一是被舆情倒逼,不曝光不解决。教师溺亡事件从发生到曝光一月有余,当地政府始终未给家属满意交代,但一经媒体报道就立即发布成立调查组的通报,暴露出当地政府实体工作不主动、不到位的问题,使得自身从一开始就失去了主导权。二是遮掩回避,无视舆论焦点。不论是教师溺亡事件还是“打记者”事件,当地政府看似反应快速、提级调查,但回应重点始终没有触及教师溺亡以及“打记者”事件的真相,新旧疑点叠加放大了舆论不满情绪。从舆情曝光到6月底,1个多月的时间里当地政府仍未公布教师溺亡事件的调查结果,舆情因“烂尾”而追问不止。

经验·教训

作为教师溺亡事件的衍生舆情,公安民警殴打记者一事热度甚至一度压过前者,影响也更为恶劣。以处置满意度视角看,当地派出所公安民警违法在前,政府部门舆情处置“烂尾”在后,都无法对接公众期待。而过往大量“烂尾”舆情案例证明,责任部门心存侥幸、逃避问题的应对方式不仅无助于平息危机,还会成为负面典型,一旦出现类似事件就会频繁地被翻出来接受舆论追打和审视,损耗官方公信。由此警示,政法机关需严守法治底线,依法依规开展工作,从实体层面杜绝舆情风险隐患,同时在处置网络舆情时注重回应关键问题,用权威可信的调查结论还原事实真相,驱散舆论猜测,进而修复受损形象。

全文见《政法舆情》第23期:

《北京长峰医院火灾事故》

《江苏“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相关案件一审》

《武汉一小学生校内被撞身亡事件》

阅读全文可订阅

《政法舆情》电子产品

详情咨询:010-84772595

来源:《政法舆情》第23期

编辑:彭晓月

新媒体编辑:李静

独家原创作品 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


编辑:金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