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高铁掌掴”事件舆情研究

2023-07-19 16:52:28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分享:
-标准+

编者按

5月2日,一女子曝光其因在高铁上制止“熊孩子”被掌掴,引起网民愤慨,后再曝光铁路警方认定“互殴”被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引发巨大争议,舆情持续发酵,直至成都铁路公安发布详细通报和事发视频,还原事件真相,舆情才趋于缓和。法治网舆情中心通过梳理事件发酵过程,总结舆情发酵原因及官方应对得失,为政法机关更好应对舆情提供参考借鉴。

舆情事件

1. 女子曝高铁上制止“熊孩子”被掌掴获舆论同情

5月2日,女子王某某在微博发布视频称,当天其乘坐C6276次列车,途中被后座“熊孩子”多次踢椅背,其尝试制止遭对方家长辱骂掌掴,自己也予以反击。据视频显示,高铁车厢内,两名女子站在座位上面对镜头争论,一位操东北口音的男子怒斥带小孩的家长,获得同车乘客鼓掌支持。5月3日,极目新闻、封面新闻等援引知情人的话称,当时确为小孩家长先动手打人,被打者王某某已报警,目前成都铁路公安处江油车站派出所已介入调查。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关注热度有所上升,话题“#热心大哥高铁上怒斥熊孩子家长获喝#”以1.6亿阅读量登上微博热搜,舆论“一边倒”地批评涉事家长监护失职,认为“熊孩子”不守规矩就该被“修理”。恰逢正值“五一”假期返程高峰,出行相关的话题登上热搜榜。部分网民在“#高铁上最好不要和邻座套近乎#”话题下,吐槽长途出行中最反感“小孩吵闹家长不管”,称“深受其害但无能为力”。

2.“高铁掌掴”事件被认定为互殴引争议

5月7日,王某某发布视频称,已对该行政处罚提起行政复议。另据其此前发布视频称,自己向警方提供了手机上的视频作为证据,明确表示“不接受和解,不需要赔偿”,但铁路公安以“互相动手殴打对方”为由分别行政处罚王某某200元、小孩家长杨某某500元。该网民还曝光了成都铁路公安局成都公安处发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警方处理结果经过网络媒体转发后,瞬间引发舆论“炸锅”。微博话题“#高铁上被掌掴女孩坚决不和解#”“#高铁被掌掴女子将提起行政复议#”相继登上热搜,在榜时长达23小时,阅读量超9.5亿。“@新浪新闻”发起投票“你认为被掌掴女孩行为算互殴吗”,其中21.4万网民认为“不算”,占比超九成。面对舆论压力,江油车站派出所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双方均受罚有法律依据。

随着网民质疑升级,媒体和法律人士加入讨论行列。针对网民关注的“互殴到底该如何认定”“如何区分正当防卫与互殴”等法律问题,进行释法解读。极目新闻还发文呼吁,此事至少有4个疑问待厘清,即为什么一还手就成了互殴、各打“五十大板”是否在和稀泥、怎样避免有理变无理、处罚该如何符合公众对公平正义的认知。多数网民力挺王某某,不满警方“和稀泥”,发出“挨了打不能还手”“法律保护的到底是什么”等疑问。5月8日,舆情热度触顶。

3. 成都警方公布案件详情和现场视频促舆情降温

面对网络质疑,5月10日,成都铁路公安处官方微博“@成都铁警在线”发布警情通报称,根据调查情况,认定杨某某用手背击打王某某面部属殴打他人的违法行为;王某某遭到击打后用手掌击打杨某某面部,在列车工作人员和旅客劝阻后,再次用手掌击打杨某某面部属殴打他人的违法行为。警方据此认为双方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并处以不同金额的罚款。随后,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观察”、封面新闻公布现场视频,涉及列车车厢监控、列车长巡检记录仪、当事双方手机所拍视频等多个角度,直观地呈现双方发生争执继而爆发肢体冲突的过程。网络讨论热度再次攀升,微博上形成“#高铁掌掴事件双方曾多次对骂#”“#高铁被打女子2次打人被认定违法#”“#王某某被打后两次掌掴杨某某#”等多个话题,不少网民一改之前支持王某某的立场。但部分网民仍从情感角度出发,质疑官方对视频进行二次剪辑,认为警方苛求被打者还击的间隔时间有失公平。

主流舆论则高度认可成都铁路公安的详细通报,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评论文章称,通报还原了“高铁掌掴”事件细节,公众疑惑也就解开了,这对捍卫公平正义有重要意义,是一堂生动的普法课。律师等专业人士也认为,王某某第二次掌击对方时,加害行为已停止,不具备防卫的现实基础,涉嫌违法。网络舆情于警方回应次日再度触顶,随后迅速降温。截至5月18日12时,与此事相关的网络信息47.2万余条,微博话题阅读量累计超24.6亿。

舆情解析

该事件发生于公共场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当事人一面之词让事件贴上“熊孩子”“正当防卫”“互殴”等舆情标签,一些自媒体者趁机“添油加醋”,让“小冲突”发酵为“大事件”。

1. 当事女子率先发声造成网民认知偏差

此次事件中,根据网传视频和当事女子王某某描述,前排女子一人面对对方多人、制止“熊孩子”侵扰而被扇耳光的经历,与“苦熊孩子久矣”的网民产生情感共鸣,使得绝大多数网民基于朴素正义感,做出了“蛮横家长”纵容“熊孩子”错上加错的主观判断。事发后,王某某多次先于官方发声,披露调解经过和处理结果,包括其连续被传唤两次、总共问话超10小时、坚持不和解最终被处罚等细节,向网民勾勒出“还手就被认定为互殴”“执法欺负老实人”的画面,增加了网民的不安情绪和义愤心理。于是网民纷纷发声,为被打女子“打抱不平”,并将攻击矛头对准执法机关的“和稀泥”行为,最终导致争议不断扩大。

2. 自媒体“带节奏”增加舆论压力

在网络热点事件中,偏激情绪的病毒式传播离不开一些网络大V和自媒体引战挑事,推动舆论走向极端化。此事中,王某某表明“坚持不和解”的态度后,“@司马3忌”“@周蓬安”等网络大V第一时间旗帜鲜明地肯定女子“用自我惩处换取应得公平”的“爱憎分明”之举,调动网民对公安机关的对立情绪。部分自媒体深挖涉事人员的身份,成为谣言的“二传手”,如传播杨某某系“江油中学教师,其丈夫是当地人社局干部”等谣言,并称其丈夫担心留下案底影响日后升迁,和解金额从五千涨到五万。一些自媒体嫁接发布“标题党”文章,带偏舆论风向。此外,“东北大哥”开直播回应事发经过,一度得到众多网民点赞,个人账号几天内涨粉近4万。随着成都铁路警方做出正式通报,“东北大哥”被质疑拉偏架并遭到网暴后,更改抖音用户名称,解散粉丝群,并称“以后遇到类似事情不想再管”。封面新闻顺势发起“出行遇吵架,你会劝阻吗”的网络投票,数据显示,超七成网民选择“不会”。由此可见,不良自媒体搅动舆论场秩序的后果不止于个案,还有可能削弱公民维护正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解网民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3. 情节认定的专业性容易衍生争议

此事最大的争议是王某某遭掌掴还手是互殴还是正当防卫,因此,对铁路公安处理结果不满的网民将关注点扩展到法律问题上,经过部分专业意见的评论推动,网络争议出现扩大化。部分网民随之形成普遍认知,即正当防卫与相互斗殴具有外观上的相似性,争执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也具有复杂性和模糊性特点,办案机关更倾向于将互相侵害直接认定为互殴,由此导致“互殴的泛化”。网民基于对自身权益的忧虑情绪,追问被打后“自卫”的界限,使得这起小事件的性质认定变得异常重要,成为公共场所纠纷处置的“标志性事件”。根据警方的通报,王某某7秒内反击两次,两次击打采取同等方式且间隔时间很短,若非公安机关发布“还原到分秒”的事实全貌,法律人士跟进释法说理,对相关法律条款缺乏了解的普通网民很难作出合乎法律的理性判断,更何况最初的版本还缺少关键情节,引起片面化解读在所难免。

舆情启示

面对汹涌舆情,成都铁路警方发布“精确到秒”的案情通报并公布完整视频,有效平息争议。但相对于舆情发酵速度和烈度,官方回应时间上有一定滞后性,为舆情蔓延留下空间。这起小事件最终发酵成全网热点,付出了巨量的社会情绪和社会资源代价,也给政法机关妥善高效地处理网络舆情带来了经验教训。

1. 抢先发声占据舆论主导权

在关乎公共利益的案事件中,自认受害一方的当事人先于发声,受自身利益和情绪左右,或对客观事实进行编辑改造,或是模糊对自我不利的关键情节,这就导致在信息透露不全面、官方声音不到位的情况下,这种似真似假的表达框架让公众一时无法窥探事件全貌,只能根据碎片化的“一面之词”作出主观判断。在“带节奏”的诱导下,网民很容易被偏激型情绪裹挟,常常以情绪替代理性、以观点替代事实,使得舆情发酵初期就掀起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讨论趋势。这种“后真相时代”的网络舆情特征给政法舆情的应对引导造成不小挑战。面对突发舆情,政法机关需树立敏锐的舆情风险意识,尤其是对于已经引起舆论关注的小案件、小事件、小纠纷,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在依法办理的基础上,第一时间发布通报,尽可能确保公众首先获知的是权威信息,压缩当事人“写小作文”煽动情绪的空间。

2. 危机回应兼顾内容与时效

该案舆情迅速升温阶段是在王某某曝光行政处罚决定书并表示“不接受和解”后,面对舆论质疑,负责调查的派出所工作人员虽及时作出回应,但此番表态层级较低,形式不够正式,内容更是缺乏对事实和法律依据的呈现,这一信息很快淹没在海量讨论中,难以起到引导效果。部分自媒体者又趁机以夸张标题、煽动词汇刺激质疑声音不断扩大,少数理性声音受到压制,舆论陷入“沉默的螺旋”。此后,成都铁路警方依据现场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等证据材料,查明案件事实,以精确到秒的时间线完善因果链条,起到廓清疑惑的作用,助力话题热度降温。办案部门若能更早展示如此精确的“全景图”,或能避免一起小纠纷演变为一场耗费巨大公共资源的社会事件。由此可见,面对瞬息万变的网络舆情形势,政法机关需精准研判舆情发酵升级的关键节点,及时捕捉到舆论风向,用全面调查和翔实结论破除猜疑与想象,维护自身公信力。

3. 以案普法涵养法治共识

成都铁路警方发布通报后,网民由之前几乎“一边倒”质疑到普遍表示接受。可见,在详实证据面前,情与法的冲突并非不可调和。目前,当事人一方已提起行政复议,少量网民仍对警方处罚抱有不满,后续进展或引来新一波关注和讨论。有关部门需以鲜活个案进行针对性释法,解疑释惑,帮助公众走出“还手即互殴”的认知误区。同时,“法不责众”的心态导致一些网民发表言论时无所顾忌,对他人进行毫无依据的道德评判和人身攻击,造成舆论失序。执法部门也需加强普法工作,指引公众合法合规地处理冲突和纠纷,理性围观热点事件,以免网络空间沦为戾气和暴力的宣泄池。

阅读全文可订阅

《政法舆情》电子产品

详情咨询:010-84772595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编辑:彭晓月

新媒体编辑:李静

编辑:金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