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网络“造黄谣”现象舆情研究

2023-05-17 16:05:06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分享:
-标准+

编者按

近日,网络中接连曝出多起大学“造黄谣”事件,即大学男生将女同学的照片发布于黄色网站或伪造女同学不雅图片牟利,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尽管涉事学校和当地警方迅速作出处理决定,但舆情仍继续发酵。多数舆论围绕涉事人员的法律责任展开讨论,站队、攻击等对立言论大量滋生。法治网舆情中心通过分析这些事件的核心议题及发酵特点,总结此类校园舆情向政法舆情演变的关键环节,为政法机关开展舆情处置工作提供参考。

舆情事件

3月17日,微信公众号“Febrequency”所发文章《被挂在黄色网站上的女孩们》受到网络关注。署名为“勇敢11”的作者称,其与多名女生的照片被恶意P图后挂黄色网站,附上带有羞辱性的文字,甚至在评论区泄露受害女生的个人信息,其向所在地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派出所报警,并历时六个月锁定嫌疑人为苏州大学学生赵某某。2023年3月9日,警方通知称,赵某某因传播淫秽物品罪被行政拘留10日,定于本年度暑假执行。“勇敢11”在文章中提出四点诉求,包括赵某某公开道歉、赔偿精神损失、苏州大学给予处分或退学处理、警方尽快采取拘留措施。网民不满警方处罚较轻,调侃“行政拘留还挑日子”。话题“#苏州大学造黄谣学生与受害者对话曝光#”等登上热搜。3月18日,苏州大学官方微博回应称已启动调查程序,评论区中大量网民留言呼吁学校予以“开除学籍”“撤销党籍”。同日,当事女生发帖称“决定不采取自诉”,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3月19日,苏州大学发布公告称,赵某某违法行为属实,给予该生开除学籍处分。主流媒体认为,“大学归来仍是高中毕业”是造谣者必付的代价,热搜话题显示“近九成网友认为苏大开除造谣者合理”。

该事件尚未降温,湖南南华大学一学生被曝盗用女生照片贩卖淫秽信息牟利。3月20日,微博网民“@维她时代”发文并附截图证据,称南华大学学生何某某多次从朋友圈盗用初中女同学照片,编造情节贩卖淫秽图文,P成不雅照参加色情大赛,以此牟利。此人拟被保送至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警方已立案调查。消息曝光后迅速引发网民围观,“#南华大学学生造黄谣受害人发声#”“#南华大学造女生黄谣男生已保研#”等多个微博话题冲上热搜榜。3月21日,南华大学官方微博接连发布两条公告,称何某某违法行为属实,公安机关已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学校给予该生开除学籍处分。3月2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方微博通告称已取消何某某推免生录取资格。校方回应带动热度持续,微博、抖音、头条等平台出现多个相关话题,仅微博话题阅读量就超11亿次。

舆论观察

“大学男生”“P图造黄谣”,近乎复制粘贴的要素让两起事件在舆论场中产生叠加效应,除了谴责批判之外,主流媒体及业界人士还就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及难点展开讨论。

一是呼吁依法严惩“造黄谣”行为。《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半月谈》《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关联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女子与外公拍艺术照被造谣“富豪少妻”、“粉发女孩”因不堪网暴自杀离世等热点案事件,批判黄谣对女性的巨大杀伤力,一致发声呼吁“继续严打”。《法治日报》评论文章采访多位专家也表示,执法司法部门应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惩处力度。

二是讨论“造黄谣”行为的法律责任。涉事人员的法律责任定性是舆论最为关切的问题。对于警方给予的行政拘留处罚,部分网民认为处罚过轻,部分法律人士则进行普法和解读,如有律师指出,造黄谣包括恶意编造谣言、P黄图、合成淫秽视频等行为,是一种严重侵害他人人格尊严且违法的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有律师认为,“赵某某发的每篇帖子都有高达几万次的浏览量和上百条评论”,应当被认定是刑事犯罪;还有律师建议,涉事学生已被开除学籍,警方应当调整处罚时间,受害者也可以进行自诉。

三是呼吁补齐网络谣言治理的法治短板。《工人日报》客户端发文称,在我国现行法律及政策框架下,网络谣言制造者受到的惩罚,很难与受害者为“自证清白”的付出以及网络暴力对他们的伤害相对等。央广网发文建议对不同程度、不同种类的造谣行为分级细化其处置办法,对于情节严重的造谣行为,要依法予以严厉处罚。全国政协委员彭静建议条件成熟时可出台专门的“防范和惩治网络传播虚假信息条例”,以提升打击网络谣言的权威性和力度。

四是建议高校加强法治教育。红星新闻、《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关注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提出了推进思政教育与学生法治教育协同融合,构建高校、社会、家庭、中小学校协同参与的立体化大学生法治教育网络等建议。《法治生活报》刊文建议高校需将品德教育纳入大学生必修课程,对部分大学生实施挂科、留级、退学等惩戒措施时,应将“考德”放在首位。

舆情解析

两起事件接连发生,不仅在舆论场上形成热度的叠加,还激发出网民的恐慌心理。随着事件进展,舆论焦点延伸至办案机关,造成议题扩大。

1. 黄谣“暗箭难防”增加网络恐慌情绪

从两起事件的具体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敌暗我明”让造谣中伤防不胜防:造谣者是了解受害者基本情况的熟人,“创作”素材来自分享个人生活的朋友圈,传播平台是难以被追查的付费或境外网站,违法行为具有隐蔽性。受害女生自述每篇帖子都有高达几万次的浏览量和上百条评论,背后很可能还存在一个网络色情产业链。这些细节表明,女性的头像、照片等个人隐私信息很容易成为网络黑产被传播、被买卖,造成女性群体乃至社会恐慌,由此激起的舆论公愤,迅速转化成严惩造谣者的共同呼声。

2.“维权难”致政法工作遭到舆论严苛审视

在坚决惩治网暴“按键伤人”成为全社会共识的舆论环境下,办案机关如何打击谣言备受舆论期待,但这两起网络造谣事件却唤醒网络较多负面记忆,部分媒体结合此前的热点事件,将话题转到“维权难”的角度上。如不久前开庭的“刘学州被网暴致死案”,原告代理律师及其团队在网络上提取了针对刘学州的2000多条网暴言论,但只对两个最活跃的造谣账号运营者提起诉讼。在苏州大学学生“造黄谣”事件中,当事女生花费半年时间艰难取证才最终才锁定造谣者。在舆论看来,“拘留十日”且“暑假执行”的处罚结果与之相比,罪与罚明显不对等。“低成本造谣”对应“高成本维权”令大众怒意难平。随着舆情发酵,现针对办案机关的质疑和追问声音快速扩散,如:公安机关掌握刑侦技术优势,为何需要受害者自证清白?当事人提供线索后,派出所只回复“只是推理,无法作为直接证据”,为何不跟进调查?延缓到暑期执行,是否存在“网开一面”?20余篇帖子、超高次浏览量,还涉及黑产牟利,为何只被行政处罚?一系列疑问影响了舆论对相关事件处置的认同感。

3. 性别对立言论加剧舆情撕裂

作为近年来的焦点议题,性别议题常常引爆网络舆情,并令舆情走向极端对立。根据新浪微博的话题热度数据显示,苏州大学学生“造黄谣”事件曝光后迅速成为热点事件,一日之内3个热搜话题上榜,阅读量超17亿、讨论次数超23万次。同时期发生在苏州的“女子杀夫冰柜藏尸案”话题阅读量仅到2亿。巨大的数据量差异背后,存在着大量以性别为“标准”划线站队的非理性情绪发泄甚至极端言论带节奏声音,如把极少数涉案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投射到全体男性身上。另一方面,造谣男生被“开除学籍”“取消录取资格”后,网上也出现了“攻击受害女性”“共情违法者”等观点,如评论“学校的做法太狠”“开个玩笑”“闹闹而已”“情有可原”。这些刻意制造出来的性别对立言论,目的就是忽略真相和严肃的法律议题,恶意煽动情绪、撕裂舆论,不仅对法律权威形成冲击,也严重干扰网络法治环境。

阅读全文可订阅

《政法舆情》电子产品

详情咨询:010-84772595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编辑:彭晓月

新媒体编辑:李静


编辑:金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