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哈尔滨男子烧伤身亡事件舆情研究

2022-07-12 10:33:12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作者: -标准+


【编者按】


近日,网曝“哈尔滨洗车摊老板被烧死”一事引发网民关注热议,对于网传的疑似黑恶势力当街纵火烧人等猜测,舆论呼吁警方尽快通报事件内情。事发4天后,哈尔滨市道里区公安局发布通报,称死者因洗车生意矛盾自带汽油和打火机烧伤自己,但该结论未获舆论认可。随着媒体持续追踪报道,舆论质疑更加凸显。哈尔滨市成立调查组,经过详细调查后发布情况通报,还原事实并回应关键疑问,舆情随后反转。法治网舆情中心通过分析舆情发酵原因,总结政法机关应对视频爆料类舆情的四点技巧,以供参考。


■ 舆情事件


1. 网传烧人视频引起公愤 舆论呼吁警方尽快回应舆情


5月10日晚,微博科技博主“@月亮湖视频”称,“因摆摊洗车引发矛盾,哈尔滨一男子疑被同行烧伤不治身亡!当事人在尚存意识时说是被外号‘大河子’与其儿子伙同他人点燃汽油”。据微博附带的视频显示,5月8日下午,该男子因摆摊洗车,疑被同行“大河子”伙同其儿子及其他帮凶泼汽油烧伤致不治身亡,受害者尚存意识时留下求助视频,请求将凶手绳之以法。评论区有网民追问“人抓到没有”。5月11日,微博出现话题“#哈尔滨洗车老板被烧死#”,部分网民追问事件是否属实,表示希望警方严查犯罪。


5月12日,该视频经过微博用户“@林哥观察”转发后引起较多网民关注,“@林哥观察”称被烧男子“不是什么老板,是疫情后为了找点收入,才想到给别人洗车”,呼吁大家转发为受害者讨回公道。另据该博主发布的“报案材料”显示,死者曹某涛的妹妹举报哈尔滨一外号叫“大河子”的男子和其儿子将曹某涛活活烧死,称曹某涛的父亲摆刷车摊遭到“大河子”驱逐,扬言“执法局的人是他常年花钱养着的”,当天晚上刷车泵被执法局的执法人员查扣,曹某涛去找“大河子”要刷车泵,被人泼了汽油,烧得面目全非,随后抢救无效死亡。死者家属要求追究凶手“故意杀人罪刑事责任,并赔偿经济损失”。相关内容激起网民义愤。随后网易新闻旗下“@猫头鹰视频”转发,网络关注热度迅速上升,微博话题“#哈尔滨洗车老板被烧死#”阅读量迅速达到3亿,讨论超20万。网民猜测“大河子”系当地黑恶势力,不满警方办案效率过慢,还有大量网民在“@平安哈尔滨”官微下留言追问事件真相及调查情况。


由于微博讨论热度快速上涨,但没有相关热搜话题,部分网民质疑当地政府部门“压热搜”。对此,新浪微博负责人“@来去之间”解释称,“这类上不去的原因是重大社会恶性负面,没有媒体主持,不是压热搜”。与此同时,该事件出现不同说法,“@乔凯文”爆料称,在哈尔滨某社群聊天记录里,有个自称“大河子”的朋友说,“该男子因为水泵被收走怀疑是同行举报,就把汽油倒在了自己身上,大河子及其媳妇施救过程中还受了伤”。事件真相如何引起讨论,如“@拆台CT”提出四点疑问:“第一,烧伤死者在视频里陈述的情况是否属实?第二,起火的原因和经过到底是什么?第三,死者和家属指控的大河子与执法局之间有关联是否属实?第四,执法局当天是否执法,执法又是否规范?”该博主呼吁警方尽快回应,“@凯雷”“@徐记观察”等大V也建议哈尔滨警方尽早通报案情,还原案发现场情况。


2. 多方声音入场推高热度 警方首次通报刺激争议


5月12日17时,“@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此事,发起话题“#哈尔滨洗车摊一男子烧伤身亡#”,迅速吸引网民关注。死者家属曹某声称,5月7日她父亲在路边摆洗车摊时,被附近一名外号“大河子”的洗车摊主威胁不许摆摊。当日下午收摊时,有身着制服人员前来将其父刷车水泵收走,据称价值2600元,家人曾前往道里区执法局寻找水泵未果。8日下午,曹某哥哥曹某涛欲找“大河子”帮忙要回水泵,随后家人接到派出所电话,称曹某涛在哈尔滨市第五医院抢救,其父在医院看到曹某涛手腕处绑有绳子,曹某涛让她录下口述视频。随后,话题“#哈尔滨洗车摊一男子烧伤身亡#”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一,阅读量达8亿。部分网民留言呼吁警方尽快查明真相,有关“地域黑”的言论也迅速发酵,有网民攻击当地“治安混乱”“黑恶势力横行”。


此后,多家媒体介入报道该事件,相关涉事方声音陆续入场,不断推高话题热度。当日18时32分,《大河报》报道称,曹某涛妹妹曹某在网上发文寻找目击证人,称她已经向派出所报警,目前法医正在为曹某涛进行第二次尸检;18时50分,“@中国新闻周刊”发布追踪报道称联系到“大河子”本人,其否认与城管局执法人员相识的传闻。正观新闻和“@中国新闻周刊”联系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未得到正面回应,舆情仍在快速发酵中。


面对众说纷纭的情况,当日19时46分,哈尔滨市道里区公安局微信公众号“守护道里”发布警情通报,称“曹某涛因洗车生意矛盾自带汽油和打火机找张某和理论,用汽油泼洒在身上及周边后,将上前劝解的卢某秋(张某和之妻)搂住,在卢某秋挣脱中将手中打火机点燃,致二人烧伤。曹某涛经抢救无效死亡。事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周刊”转发警方通报,“#警方回应哈尔滨男子烧伤死亡#”话题冲上热搜榜第一,但多数网民对通报结论表示不认可,质疑曹某涛“自己烧自己”不合理,要求警方公布更多视频,并猜测“大河子”系当地“黑恶势力”,背后有“保护伞”撑腰。


3. 媒体持续跟进报道 哈尔滨公安发布详细通报后平息质疑


警方通报虽降温舆情,但并未平息舆论质疑,此后仍有多家媒体追踪报道事件详情。5月12日晚,《济南时报》报道,哈尔滨男子烧伤死亡事件中有施救者发声称“看到时火一直烧,无人进行救援”,而且现场拍的视频和照片被派出所的人要求删除。5月13日下午,针对网传的“执法局收走洗车水泵”说法,道里区执法局工作人员回应“@中国新闻周刊”称,“相关部门正在调查核实中,有结果将第一时间回复”。5月14日上午,新黄河客户端发文称,死者家属不认可通报内容,并称“警方建议悄悄火化遗体”。相关报道引发部分网民怀疑派出所遮盖事实、包庇凶手。“@看度时评”评论也表示,死者去世之前所录制的视频中所说的几句话,与警方通报大相径庭,呼吁警方进一步调查,让真相“彻底水落石出”。


5月15日20时,微信公众号“平安哈尔滨”发布署名为“哈尔滨市调查组”的关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曹某涛烧伤身亡”调查情况通报,通报详细介绍事发后哈尔滨市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走访过程,披露了曹某涛自带打火机和汽油桶并点燃汽油、曹某涛之妹录制的网传视频内容与事实不符、现场曹某涛未被绳子捆绑、调查过程中未发现涉黑涉恶线索等重要细节。该事件至此真相大白,舆情也彻底反转。有网民总结此事为“十级反转”:“汽油自己买的,火自己点的,妈妈教他说谎诬陷,妹妹拍视频网暴”。部分网民谴责死者家属捏造事实,呼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造谣传谣的责任。截至5月26日12时,与此事相关微博76.8万条,“#哈尔滨通报曹某涛烧伤身亡调查情况#”“#哈尔滨洗车摊一男子烧伤身亡#”等话题阅读量累积超25亿,微信文章3500余篇,网络视频超6000条。



■ 舆情解析


纵观舆情发酵过程,该事件由视频和举报材料曝光,因为未能“上热搜”而掀起大范围关注,最后经过媒体报道带动形成讨论高潮,警方初次回应的速度和内容均引起舆论不满,导致舆情不断升级。


这次舆情的发酵很大程度上依赖视频传播,起初网上曝出洗车摊着火视频,随后传出“受害者”在急救室病床上浑身是伤要求警察“伸张正义”“把坏蛋绳之以法”的“临终遗言”,这些信息严重冲击网民神经。而家属报案材料流出,其中“常年花钱养着执法局的人”“执法人员拉走刷车泵”“当街泼洒汽油烧人”等细节给网民勾勒出一个“黑社会作恶”的场景,令人义愤填膺。而事发4天未有相关部门回应,不仅加深网民对该事件涉及黑恶势力的怀疑,警方也被打上“保护伞”的嫌疑。在这一阶段,舆论已经形成第一印象,官方和舆论之间产生初步对立态势。


该事件之所以能够升级成网络爆点事件,与微博自媒体推波助澜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凶手有后台”和“官方压热度”的猜测传播,网民对此事无法上热搜愈加不满,一些自媒体利用网民的信息饥渴,传播网络谣言,诱导网民相信事件背后“有黑幕”。如博主“@林哥观察”在5月12日连发五条微博关注此事,评论称“恶魔在人间”、死者“只是普通劳动者而已”,呼吁网民转发扩散,“帮受害者讨回一个公道”,制造出一个“男子迫于疫情经济压力洗车谋生却因得罪黑社会被捆绑后活活烧死”的故事,其微博单条转发量最高达9.2万、评论2.4万。博主“@乔凯文”以“粉丝投稿”的方式,发布涉事双方有关的爆料,如“大河子”疑似被诬陷、“网民曾控诉‘大河子’与局长勾结开设赌场”,自己坐收流量之利。在这些信息的误导下,网民对黑恶势力的想象被无限放大,对死者的同情促使他们自动转发相关信息,以便推动事态升级,向办案机关施压,如热评“今日不为他们鸣不平,明日何人为我诉不公”获得大量点赞。


当地办案机关对舆情的首次回应同样存在质效问题,导致网络舆情被彻底引爆。一方面,在舆情快速发酵阶段,相关部门既没有主动通报情况,也未能及时回应媒体采访要求,使得当事人一方声音占据舆论场,对警方造成不利的影响。正观新闻、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均提到,在采访派出所、公安分局乃至市局宣传处、市委宣传部等部门时,均未得到正面回应,这一现象也激起网民不满。另一方面,从通报本身来说,警方以较为简短的内容直接给出结论,既缺乏细节论证,也回避了谁是“大河子”、死者是否“手上绑绳子”、是谁拿走刷车泵等关键追问,大大降低了网民对通报的认可,进一步刺激了针对当地公信力的“阴谋论”的扩散。警方首次通报不仅没能消解质疑,舆论场上反而出现针对东北地区治安环境的“地域黑”言论,致使更多网民质疑警方隐瞒真相。



■ 舆情建议


在网络爆料类舆情中,政法机关作为被动回应的一方,很容易卷入舆情泥淖难以自拔,因此,如何化被动为主动,破除不良舆论猜想,需要政法机关从舆情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此次舆情发酵和反转,提示政法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快速回应舆论关切 抢占舆论阵地


当下,网络舆情发酵期不断缩短,对于动辄几小时的发酵速度而言,官方回应舆情的速度必须要加快,如果等调查完再回应则完全落后于舆论,必然会被追打,如此次哈尔滨警方4天后才通报被嘲讽“公安局连夜成立”。因此,只有及时发现舆情,快速回应,保证权威声音不缺场,才能迅速抢占阵地。但是,这个“快速回应”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首先回应主体方面,舆情发生后,作为第一责任主体的办案机关首当其冲,若不能第一时间发声,媒体就会想方设法去挖掘,波及更多部门。如该事件中媒体采访对象从当地派出所、道里公安分局到哈尔滨市公安局再到哈尔滨市委宣传部门,可以看出舆情之火被不断上引。其次是回应的口径,对于不宜公开的在办案件或者涉及隐私信息的,办案部门可以先给出表态性、技术性的回应,比如已经关注或正在依法办理,告知公众该事件已被纳入依法办理的框架内,有助于抚慰焦灼的舆论情绪。


2. 阶段性供给信息 压缩谣言空间


在事实不清的前提下,报道和讨论是影响舆情走势的重要内容,一方过多一方过少,都会导致舆论天平失衡,部分网民偏离事实的讨论会极大地影响整体舆论判断。如果媒体报道还在迎合或者放大网络偏见,就会将官方推到舆论的对立面,刺激负面猜测横行。一旦网传谣言成为多数人的第一印象,那么官方后面再说什么也很难说服那些不愿意面对真相的人们。对此,办案机关可以适当采取阶段性通报,根据舆论走向逐步释放信息,如果发现首次回应不能有效平复舆情,还需要尽快跟进情况续报,供给更多事实。这里面需要考虑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如果首次处置部门层级难以应对网络舆情量级,那么上级部门要及时宣布提级处置,将调查处置和舆情回应权限收拢,比如哈尔滨市成立调查组调查并发布相关结果,有力地掐断了舆论炒作的扩大势头。


3. 利用关键证据 精准还原真相


根据众多舆情事件发现,网络爆料信息通过要素丰富的视频、图片进行传播时,能够轻易获得关注和转发。因此,政法机关若想要快速阻断舆情发酵势头,必须拿出关键性的证据和详实丰富的信息还原事实,比如此次哈尔滨市调查组在调查过程中,调取曹某涛所驾车行车记录仪,120急救车医务人员工作记录仪,出警民警执法记录仪,加油站、超市、行车沿线和医院急诊室视频监控,走访调查证人48人,制作笔录70份。特别是对激起广泛同情的死者遗言视频,调查组通过医院监控视频进行还原,证明了此事系家属指使死者捏造事实。而在同期引发关注的上海网红博主“阮一”造谣被美团骑手勒索钱财事件中,警方同样是通过调取监控视频还原真相。由此可见,监控视频和执法记录,这类都是难以作假且具有说服力的佐证,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反转舆情的效用,政法机关需要视情及时予以公布。


4. 关照重要传播点 用细节反击细节


在此次舆情发酵过程中,家属爆料称死者曾被“绑绳子”的说法,是衍生出“黑社会作恶”猜想的关键。同样,在江苏“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中,网传视频中小花梅“牙齿脱落”也令无数网民相信小花梅被虐待。这类影响舆情走势的传播点,是政法机关进行舆情回应时需要关注的重点方向。既然舆论能由此衍生猜测,那么处置部门也能从该处切入进行反向发力,以此打破猜想。不过,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大多数舆情事件中,舆论并不站在官方一侧,因此官方必须花费更多力气去澄清事实真相。这部分工作必不可缺,而且是越快越好。否则一旦未经证实的信息从微博、短视频向其他平台扩散,传播量级倍增,那时官方再想要扭转负面认知,难度将会更大,成本也会更高。



来源:《政法舆情》2022年第17期


作者:法治网舆情中心舆情分析师 彭晓月


编辑:彭晓月 李思彤


独家原创作品 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编辑:刘音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