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2022年第1季度网络涉法谣言辟谣效果分析

2022-05-13 16:45:37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作者: -标准+

1月

1月网络涉法谣言辟谣榜单共梳理、汇总12起热点事件,围绕谣言持续时间、传播渠道、产生地域、类型以及辟谣平台等维度综合分析,并筛选两起关注度较高、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研判,以期为网络辟谣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在内容方面,“蹭热点”的网络谣言多发。综合比对谣言产生地域与谣言类型发现,1月以来,陕西西安等地疫情防控压力较大,涉疫谣言多发,主要涉及地方防疫政策、确诊人数、人员流调信息等。1月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正在推进,相关涉冬奥会谣言亦随之浮现,如造谣北京三里屯部分地区被封等。此外,涉政策措施类谣言引发舆论关注,如网传“出台《互联网企业上市及投融资操作规范》”等,此类谣言往往贴合时事、民生等话题,传播范围相对较大,需加强巡查力度。

就谣言传播渠道而言,微信、短视频系谣言产生“主阵地”。其中,微信谣言主要流传于社交群组、朋友圈、公众号三个领域,5起谣言发源于聊天群,对此,部分网民担忧官方辟谣同时披露相关聊天截图可能泄露个人隐私,有关部门还需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诱发次生舆情;短视频以抖音、快手两大平台为主,这类碎片化传播的谣言更具吸睛效果与渗透力,为有关部门处置应对带来挑战。

从处置情况及效果来看,相关部门反应迅速,处置率达到五成。总体来看,12起谣言中有9起在当日或次日被澄清,可见相关部门对网络谣言高度重视,已建立高效的响应、追查、辟谣机制,其中网络辟谣平台、公安网警队伍以及宣传部门是网络辟谣“主力军”。6起谣言涉事人被依法处置,处置措施包括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和罚款,还有一人被任职单位免职。相较于仅有辟谣澄清的通报,有处置结果的通报舆论认可度较高,个别案例尽管处置周期较长也不受影响,表明公众更关注造谣传谣行为能否付出法律代价。但是针对一些话题性较强的谣言,辟谣回应需要兼顾依法办理和充分释疑,如陕西咸阳男子发布“打疫苗后做核酸会阳性”言论被按照造谣罚款,引发舆论质疑后道歉纠错;网传河南郸城将对“中高风险区返乡人员一律先隔离再拘留”,涉事官员仅口头回应称“视频经过剪辑,不真实”,因缺乏证据和细节而备受追问。

典型案例分析

1.咸阳警方查获涉疫谣言引发争议 诚恳道歉问责平息舆情

1月18日,陕西咸阳市公安局官微“@咸阳公安”发布通报称,17日,违法行为人李某某在微信群内发布“打完疫苗不能直接做核酸,否则就是阳性”等虚假信息,构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由彬州警方给予500元处罚。文中附有当地微信群“丰裕村联络群”相关聊天截图。通报发出后迅速引发网民质疑,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不少网民关联广东、江苏等地疾控部门关于疫苗接种48小时后再进行核酸检测的提醒,认为李某某所述内容无误,不应认定为谣言并作处罚。1月19日,“@咸阳公安”再次发布通报称,警方启动案件复核机制后认定李某某行为不构成违法,已撤销对其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并向当事人赔礼道歉、退还罚款,同时对责任人启动问责程序。对此,不少网民对公安机关知错就改的态度表示认可,呼吁尽快落实追责工作。“@大漠叔叔”等微博大V纷纷发声,点赞警方彰显责任担当。

1月前后,陕西多地疫情反复,地方政府承担较大的疫情防控压力。在此背景下,基层公安机关对网络涉疫信息加强巡视、快速反应在情理之中。但彬州警方对谣言定性不明确,咸阳市公安局作为上级主管部门审核不到位,即通过官方账号发布通报,导致这起“乌龙”辟谣事件的发生。从舆情应对角度而言,当地警方面对舆论质疑时果断回应,致歉、退罚、问责可谓“一气呵成”,主动纠偏获得舆论好评。这提示各地政法机关,一方面在重要时间节点,切忌对网络谣言反应过度,应在秉持依法办理原则的基础上,综合政策范围、法理情理等因素分析考量,避免矫枉过正;另一方面,若辟谣工作引发争议,有关部门还应做到实事求是,直面舆论关切,依法跟进处置,消弭舆论质疑。

2.网传河北武安交警雪天查酒驾致使车辆滑行人员受伤 媒体参与辟谣有助提升工作效果

1月25日起,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流传有“大雪天邯郸武安交警查酒驾致使车辆滑行数米,并造成人员受伤”的视频。对此,河北武安公安交通警察大队官微“@武安交警大队”28日发文称,1月23日,张某驾车行驶时,因雪天路滑与前方等待红灯的赵某驾驶车辆发生碰撞。随后双方协商未果,张某驾车逃离现场时,与扒在车窗试图阻止其逃离的赵某、袁某发生碰撞,致两人受伤。当事人报警后,警方认定张某属于醉酒驾驶,赵某未饮酒。目前,张某因涉嫌危险驾驶罪被刑事立案,所涉其他违法行为正在进一步侦办中。文中还附有事发现场监控录像及执法记录仪部分细节。1月29日,《河北日报》官微“@河北日报”报道此事,并带有微博话题“#交警查酒驾致使车辆滑行造成人员受伤系谣言#”,引发舆论关注,网民纷纷呼吁严惩造谣者。

总体而言,武安警方回应水平在线,不仅详细阐明事发现场实际情况,还辅以视频资料增加可信度,舆论认可度较高。由于警方未对网传视频作出明确定性,部分网民仍有疑问,对此当地媒体在报道此事时,将辟谣内容置于标题,引人注目。这种“官方还原事实,媒体澄清谣言”的方式不失为应对谣言的良策,既能避免职能部门因谣言定性、处罚争议成为舆论矛头指向,又能借助媒体影响力扩大受众范围,值得有关部门参考借鉴。


2月

2月网络涉法谣言辟谣榜单共梳理、汇总12起热点事件,围绕谣言持续时间、传播渠道、产生地域、类型以及辟谣主题等维度综合分析。法治网舆情中心从中筛选两起关注度较高、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研判,以期为网络辟谣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就谣言内容而言,本月网络谣言可谓紧贴“时事”。2月以来,俄乌冲突牵动舆论目光,相关谣言亦层出不穷,如“中国公民已从乌克兰包机撤离为虚假视频”等。此类谣言多为各种剪辑视频拼凑,配以“掐头去尾”的文字说明,极易误导公众。本月江苏、深圳等地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针对地方防疫政策的谣言多发,如“警方辟谣苏E苏B车辆一律遣返”等。另有部分造谣者揣测涉疫人员的活动轨迹,掺杂“桃色”猜想加工成谣言散播,如“网传苏州2号无症状感染者开房偷情”等。此类谣言不仅传播广泛,还可能困扰当事人正常工作生活,社会影响恶劣。此外,近期“江苏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震动舆论场,部分网民渲染“我们与小花梅只有一闷棍的距离”,使得一些与社会安全有关的谣言,如“河北桃城中学教师猥亵学生”“上海两小孩小区内玩耍被抢走”“沈阳男子在地铁上随意扎人”等甚嚣尘上,此类谣言衍生的管控热度、政府部门包庇不作为等讨论对公信力造成的破坏不容忽视。

传播渠道方面,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仍是谣言主要“策源地”。“网传北京变相强制学生打疫苗”一事在传播过程中,网易号、腾讯号等自媒体平台积极转载扩散,系本月新增谣言传播渠道。自媒体在转引相关不实信息时,多通过标题凸显矛盾、吸睛情节,正文部分则同质化严重,谣言传播、渗透能力相比抖音、微博等平台较弱。

从辟谣情况来看,12起谣言仅有4起在一日内被澄清,辟谣速度较上月有所下降。“网传河北桃城中学教师猥亵学生”“柬埔寨‘血奴’案”两起谣言由于情节复杂、调查流程较长等因素,辟谣时长超过10日。3起谣言辟谣效果不佳,“柬埔寨‘血奴’案”由柬埔寨警方公布,网络仍有不信任声音,加上自媒体挖掘案件疑点,引发持续追问,舆情并未平息;北京市教委辟谣变相强制学生打疫苗后,不少网民留言反映辟谣内容与事实情况不符,校方硬性规定学生打疫苗后方可入校等。

典型案例分析

1.河北衡水公安回应“桃城中学教师猥亵学生”谣言 提示敏感舆情需防范视频造假

2月9日,一自称河北衡水桃城中学学生的抖音用户“XINt”发文称,该校存在违规组织考试、老师体罚或言语侮辱学生等问题,引发网民持续关注。2月16日起,该校初中部教师猥亵女学生的爆料迅速发酵,界面新闻等网络媒体跟进报道,推高舆情热度。2月17日,桃城区委区政府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桃城中学。此后,大量爆料信息涌现舆论场,如网民发布伤口照片控诉是桃城中学老师殴打所致、贵州水城一小学教师殴打学生的视频被冒充为桃城中学、网传桃城中学拿出1.8亿压热搜等,舆论愤慨情绪被层层推高。

2月21日,衡水市公安局桃城分局官微发布调查通报称,桃城中学一学生因被该校教师许某训责心存不满,发布许某猥亵他人的谣言;甘肃网民仇某飞借此赚取流量,编造“猥亵”的聊天记录;一名未成年人受不实言论误导,剪辑制作不实视频并配以“桃城中学”等文字发布。公安机关调查后未发现许某存在猥亵行为,目前,警方以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对仇某飞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对两名未成年人进行批评教育。2月22日,衡水市桃城区委宣传部“@桃城融媒”就该校存在的惩戒失当、落实“双减”政策不到位等教学管理问题再度进行通报,舆情至此平息。

在网传信息中,该事件同时击中“教师猥亵学生”“学生在校死亡”等舆论痛点,导致碎片化信息迅速扩散并升级为社会性舆情。从当地警方辟谣通报来看,公安机关事无巨细地阐明谣言溯源、事实真相、责任人惩处等舆论关切,表现出较高的舆情应对技巧。需要注意的是,在成都某中学生校内坠亡等涉校舆情中,均出现通过拼凑嫁接视频、图片造谣的现象,部分事件还辅以“家长控诉”“学生爆料”等煽动性文字,增加了谣言“真实性”与网民的传播热情。此类虚假信息不仅容易煽动舆论情绪,加码应对难度,还可能将舆情风险由线上导向线下,提示有关部门需加强网络巡视,及时予以辟谣澄清,阻断不良炒作势头。

2.女子恶意杜撰在沈阳地铁被扎针经历获刑拘 警方实体工作、舆情应对有序得当

2月27日,网民“小红薯621F03B0”在社交平台“小红书”发帖,自称在辽宁沈阳乘坐地铁时被陌生男子用沾有体液的钢钉扎手。事后,该男子表示因相亲不成觉得女孩拜金,遂伺机教训女性。警方介入后,民警草率处理案件并要求该女子删除社交媒体上的文案,否则不予结案。2月27日,微博网民“@诽翠磨孤汤”转引相关信息,舆情迅速升温,网民声讨涉事男性之余,还质疑警方处置不力。3月1日,沈阳市公安局官微发布警情通报称,经核查该市无类似案件或警情。通报指出,2月26日,发帖人陈某某为吸引粉丝、便于今后在网上售卖商品挣钱,在乘坐地铁不慎将手划伤后恶意杜撰虚假信息在网络传播。目前,警方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将陈某某刑拘,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舆论风向至此迅速扭转,网民纷纷指责陈某某为牟私利无端造谣,呼吁依法从重严惩。

近年来,性别对立、警民冲突、地域矛盾等话题在舆论场易燃易爆,而在江苏“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影响下,网络舆论对社会安全领域的性别话题敏感应激,因此更容易产生对受害者的共情和对警方工作的不满。对此,沈阳警方线下及时对当事人作出调查和刑事处罚,线上第一时间发布通报阐明事件原委,做到实体工作、舆情应对“双闭环”,有力对冲舆论质疑。各地政法机关在应对此类主观恶性较大、社会影响负面的造谣传谣案件时,需及时亮剑,依法快办快诉,借助典型个案形成社会震慑效应。


3月

3月网络涉法谣言辟谣榜单共梳理、汇总12起热点事件,围绕谣言持续时间、传播渠道、产生地域、类型以及辟谣平台等维度综合分析,筛选两起关注度较高、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研判,以期为网络辟谣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从谣言内容来看,本月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疫情防控形势牵动舆论目光,涉疫谣言随之涌现。其中,上海作为疫情“重灾区”,谣言类型多样:有编造防疫政策的谣言,如“上海封城”等;有针对防疫人员、物资的谣言,如“核酸和抗原采样棉签有致癌物”等。在全国防疫形势不断趋紧的背景下,“某区域内半夜大面积消杀”这类影响范围广、危害性高的涉疫谣言不仅扩散极快,还“改头换面”多次传播,相关部门既要及时予以澄清,也需倒查谣言源头成因,依法严惩谣言背后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和维护防疫大局。3月,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震动舆论场,蹭热度、消费死难者的谣言流传网络,受到舆论一致谴责。有关部门辟谣及时,社会反响良好。本月俄乌冲突持续发酵,网传两名中国留学生在乌克兰遭炮击身亡一事受到舆论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该谣言系乌克兰媒体“OBOZREVATEL”发布,在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下,需警惕境外媒体将不实信息倒灌国内,影响网络舆论场稳定。

谣言传播渠道方面,本月有五成的涉疫谣言通过微信社交群组、朋友圈传播。由于封闭隔离期间居民信息沟通不畅,微信成为信息传播主要载体,也为谣言传播埋下隐患。这提示有关部门应根据大环境动态调整网络谣言巡查策略,针对谣言多发领域加强舆情监测力度,全力封堵谣言滋生空间。

就辟谣效果而言,12起谣言有10起在48小时内被澄清,辟谣效率及舆论认可度较高。值得注意的是,上海防疫过程中物资保供工作频繁在网上引发争议,有关部门在廓清部分涉疫谣言时,不少网民因不满当地防疫工作,进而留言质疑辟谣真实性。疫情防控期间,防疫全局工作将影响政府部门对谣言的辟谣效果和舆论认可度,随着全国多地疫情防控形势升级,有关部门还需引以为鉴,做到实体工作和舆论引导双管齐下。

典型案例分析

1网传“协和医院硕士复试存在猫腻” 当事学校及时答疑廓清网民猜想

3月30日,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官网公布了2022年硕士研究生肿瘤学专业的复试结果,其中,来自济宁医学院的学生陈鑫排名第1位。根据公示结果显示,陈鑫的初试成绩为331分,而排名第二的考生初试成绩为390分。此事在微博平台迅速发酵,网民怀疑北京协和医院录取过程“有猫腻”,另有部分网民爆料称陈鑫与济宁医学院教务处处长陈廷之子同名,由此猜测招录工作存在“黑幕”“钱权交易”,微博话题“#北京协和医学院#”“#陈鑫#”登上热搜榜。3月31日,北京协和医学院、济宁医学院先后发布通报回应此事。北京协和医学院表示,调查组对所涉考生的原始成绩单、复试程序等材料进行严格复核,认定复试过程不存在违规行为,考试成绩有效。济宁医学院随即回应介绍该校两名当事人的个人情况。多数网民对通报内容表示信服,认为此事严重影响陈鑫正常学习生活,应惩治造谣者。

此事触及教育公平这一社会痛点,迎合部分网民的特权想象,因此迅速引爆舆情。北京协和医学院通过阐述考试规则、复核过程等程序性工作,释明录取过程并无“猫腻”,济宁医学院则用当事人的身份信息破除网民的无端猜想。两所学校作为舆论风暴的中心,在舆情发酵次日相继作出回应解释,既准又快,第一时间平息了网络质疑。有关部门在处理此类牵涉敏感议题、跨地区的谣言时,可提前协商合作,基于自身职责作出针对性的解释说明,同时在内容上互相印证、互相补充,以强化释疑解惑的效果。

2.上海回应网传“核酸采样棉签有致癌物” 音频谣言源头有待进一步查清

3月27日起,上海不少网民反映,其家人在微信收到一则转发录音称,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存在副作用,核酸检测的棉签有致癌物质。随着流言扩散,部分网民发帖追问消息真伪。3月29日,由上海网信办与《解放日报》合办的微信公众号“上海网络辟谣”发布消息,援引核酸采样器械生产企业负责人说法称,核酸“采样拭子”有严格的生产环境要求和质量监管标准,合格产品肯定无毒无害。对此,舆论普遍表示认可,并指责造谣者居心叵测,呼吁追查严惩。

就个案辟谣效果而言,上海网信部门通过专业人士现身说法,从核酸检测器材制作流程、生产规范切入,详实有据地澄清谣言,受到舆论的广泛认可。上海作为疫情严峻复杂地区,也是网络谣言的重灾区,对此,上海市加大辟谣工作力度,组织了由各级警方新媒体账号,微信公众号“上海辟谣平台”“上海网络辟谣”及东方网等媒体平台构成的辟谣队伍,辟谣途径较为丰富,信息发布频率有了显著增加。但部分谣言辟谣时间超过48小时,个别案例辟谣效果不理想,有些谣言类型重复出现,这些情况表明当地相关部门对谣言的应对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防控期间,多地网民反映收到诋毁我国抗疫成果、鼓动他们消极抗疫的境外虚假信息,有关部门还需提高国家安全意识,构筑意识形态防线,主动溯源追查谣言源头,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为抗击疫情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来源:《政法舆情》2022年第5、8、11期

作者:法治网舆情中心舆情分析师 于梦妍

独家原创作品 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编辑:金永梅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