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短视频对网络舆情的影响

2020-09-28 16:35:08 来源:
分享:
-标准+

编者按:短视频是视频的一个分支,最早产生于美国的网络社区软件Viddy,用户通过简单操作即可将拍摄的视频剪辑成为30秒钟短片并上传至网络社区。自2016年起,短视频平台在国内迅猛发展,在培养了大批原创性内容生产者的同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信息消费方式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并深刻影响着网络环境和舆情形态。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详细分析了近期发生的多起热点事件,揭示短视频在网络舆情发酵和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为政法机关深入认识网络生态、准确预判舆情提供参考。

 

事件综述

 

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短视频在以下三方面的特征凸显,对互联网生态的影响更为直接。

 

1. 各类主流平台掀起跨界布局短视频热潮

随着媒介技术从4G5G迈进,云计算、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新技术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贴合,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的短视频已经逐渐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参与到短视频的生产和传播中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4月底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3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占网民整体的85.6%。短视频发展一路高歌猛进,活力日益彰显,吸引社交媒体、电商平台和主流媒体入局。其中,短视频与社交媒体有着天然的融合属性,一边是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巨头试水做社交,一边是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巨头跨界短视频。主流媒体方面,典型代表如人民日报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分别推出短视频平台“人民日报+”、“央视频”APP,以及上海广播电视台的“看看新闻Knews”、《新京报》的“我们视频”等。

 

2. 舆情传播扩散的“主渠道”和“助推器”

目前,国内居于头部阵营的短视频平台主要有微博、微信、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资讯类客户端;抖音、快手、微视、西瓜视频、梨视频等短视频直播应用以及B站等二次元弹幕网站。其中,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后,抖音、快手已然占据头部的“双峰”地位。据抖音发布的官方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15日,抖音日活跃用户数量(以下简称“日活”)已突破4亿;据快手官方报告显示,2020年初快手日活已突破3亿。而基于庞大用户群的微信视频号,自开放注册后在极短的时间内日活就突破2亿。“两超”加上“多强”,短视频总日活已经超过10亿,成为重塑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重要力量。

 

3. 主流用户群体向青少年和农村倾斜

一是青少年群体。伴随网民的年轻化,短视频从一开始出现就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分析指出,短视频文化三大特点,即片断性、表演性和互动性,契合互联网青少年文化的重要需求,成为青少年文化重要的展示空间和互动空间。目前,青少年用户已经成为各大短视频平台上数量最庞大的主流群体,由此衍生出用户沉迷、不良内容等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二是农村群体。随着短视频用户不断下沉,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应用在农村覆盖面较广。《半月谈》采访调研发现,短视频正成为农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部分群众茶饭、工作之余都会打开短视频软件,部分农民还热衷于用短视频记录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快手短视频中农村题材占了绝大部分内容,因此被打上“土味视频”“低俗媚俗”的标签。

 

风险研判

 

与图文信息相比,短视频更加深度嵌入社会生活,在各种平台巨大用户群体的加持下,给网络舆情带来新的表现形式。但是,短视频本身的碎片化、不完整、低门槛等缺陷,一旦叠加自媒体过度娱乐化、流量至上、内容色情低俗等乱象,也会诱发舆情风险和隐患。

 

1. 舆情发酵的新“策源地”

“随手拍”“行走拍”十分普遍的移动端时代,短视频的现场感、即时性以及连续性,使得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得到有力“背书”,因此,短视频成为网民表达关注和诉求的主要方式,网络舆情由此爆发。如广西一视频博主发布视频称容县一精神病男子“锁妻”十余年,在微博舆论场引起轩然大波,公安、民政等部门即使介入处置也难免网民的“口水”围攻;抖音用户曝光江苏连云港一法院贴错执行人地址,面对当事人电话投诉,工作人员态度蛮横、拒绝道歉,惹来网民追打。

不容忽视的是,个别短视频用户通过编造、嫁接等手段制造“假新闻”“假舆情”。典型如贵州威宁的“虎啸龙吟”闹剧,72日,抖音、快手等平台有人发布短视频称,威宁县秀水镇大山里出现“龙叫”,经过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的炒作,该消息由线上蔓延到线下,引发了省内外每天有数千人去凑热闹,当地政府为此不得不设卡劝返。经当地公安机关调查发现,4名违法者将事发地视频添加类似所谓“虎叫”“狼嚎”等恐怖音效,同时附带“秀水鬼叫”“听鬼叫黑死人”“叫了我都不敢听了”等文字内容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传播。此外,如抖音上一段“女孩考上清华后跪谢父母”视频引发争议,各类短视频平台上层出不穷的“摆拍视频”“假监控视频”问题也亟待进入平台管理者和监管部门的视线。

 

2. 舆情传播扩散的“主渠道”和“助推器”

短视频平台对舆情的传播、扩散、放大作用主要体现为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指舆情事件在某个短视频平台出现爆炸式传播。这与信息传播权利下移有关,网络的去中心化意味着更多网民都是潜在的信息扩散出口,而短视频平台巨大的用户数量恰好能够为网络信息的“爆炸式”传播提供基础。一旦出现突发的、影响力大的事件,网民对信息获取的渴望变得尤为迫切,导致短视频平台上的信息出现井喷式增长。另一种情况是跨平台传播,舆情热点的传播路径更多的是跨平台、多平台的,既有传统媒体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剪辑加工,也有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的联动传播,其结果就是一个热点事件同时成为多个平台上的热门话题,舆情也愈加复杂、充满变数。如江西曾春亮落网的消息引爆全网,有关“政府门口举红旗庆功、家属愤愤不平”的短视频在抖音刷屏,警方遭到较多批评;而在微博舆论场上,现场视频中曾春亮裤子被扒掉、被抓时面带笑容等细节引起网民关注,甚至衍生出警方故意羞辱嫌疑人、曾春亮嘲讽警方等不良讨论倾向。在多平台信息聚合的压力下,警方不得不对这些舆论疑问作出回应。

第三种情况是,舆情由短视频平台发酵,在其他平台扩散后升级。典型如黑龙江初中生“钟美美”在抖音上模仿老师走红网络后,疑似其被约谈、视频被下架的消息在微博、微信、知乎、豆瓣等社交媒体上传播,不但刺激了模仿视频的进一步传播,也将“钟美美”系列话题推上微博热搜,引发舆论热议如何对待孩子使用短视频问题。

 

舆情建议

 

近期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表明,短视频已经成为舆情发酵与传播的“标配”,将总体舆情的传播速度、烈度以及复杂程度都提升了好几个量级。对于舆情处置部门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短视频的介入为新媒体生态内的网络舆情规律带来更多不确定性,想要及时发现、对冲敏感信息,相关部门必须尽可能多地进驻各大短视频平台,这在实践中具有较高难度。机遇在于,对于覆盖如此庞大的群体来说,政法机关或政务部门做好传播引导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今年6月份,湖南浏阳一名街道干部宣传禁毒工作,经过“浏阳日报”抖音号剪辑发布后,短短30秒的禁毒短视频播放量达1.4亿次,成为禁毒宣传的“现象级”产品。面对由短视频引发的负面网络舆情,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为相关部门处置应对提供参考。

 

1. 提高舆情敏感意识 迅速响应妥善应对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爆发速度在加快,涉事部门的响应速度也必须跟上步伐,甚至要与谣言传言进行赛跑,官方只有快速提供有效信息,才能尽可能压缩负面情绪的发酵与传播的空间。因此,在短视频舆情大面积发酵之前,相关部门需迅速响应、妥善应对,防止信息向其他平台扩散,造成舆情升级恶化。此外,从源头管理角度来说,各地政府部门需在日常工作中加大对短视频平台的关注,增强自身对网络敏感信息的感知和发现能力,为后续工作争取主动权。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20年第29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彭晓月 车海星


编辑: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