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如何应对官方通报失误衍生的负面舆情

2019-11-04 12:55:20 来源:法制网 作者: -标准+

□ 法制网 彭晓月 刘忆

10月9日下午18时许,山东菏泽发生一起重大公交事故。当晚,菏泽市牡丹区交警大队通报发布通报称,事故致二人死亡、三人轻伤。随后,网民“@陶然_sherlock”自称是死者家属,在新浪微博上实名发帖,表示实际死亡人数与通报人数不符,称“交通事故死亡三人及三人以上,才可评定为‘重大交通事故’”,因此质疑“市政府瞒报死亡人数压低事态”。此事很快引发网民广泛关注。

10月10日晚,菏泽市政府新闻办再次发布通报,称事故已造成三人死亡、三人轻伤,对于网络实名举报问题,已组成调查组全面调查。13日上午,事故调查组通报称,经查,牡丹区交警大队未详细调查救助细节致漏统一人,相关人员将被依纪依规严肃处理。当地官方及时跟进事故动态通报、公开回应网络质疑并采取切实的调查行动,遏制了舆情发酵态势,这起由“通报失误”引发的负面舆情危机至此缓和。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通过解析此次舆情事件的舆论动因,以菏泽官方的应对处置措施为例,总结此类舆情的应对要点,以供参考。


一、通报失误如何导致负面舆情

工作失误衍生舆论猜想导致关注失焦。一般而言,负面舆情发酵与实体工作存在问题脱不开关系。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官方通报理应是最为权威且真实的解释,是普通民众和新闻媒体获取信息时可信度最高的来源。对于大众来说,官方通报漏报事故死亡人数,本身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正如网民评论所指那样,“这是比交通事故更为严重的政治事故”,伤害的是官方公信力。

因此,通报失误的消息传出后,大众的关注焦点就从对公交事故本身的追问,迅速转移到对官方的质疑和问责中去,官方取代事故本身成为舆情主体。对照事故死亡人数等级标准来推测瞒报动机也就有了传播驱动力和发酵空间。加上后真相时代的来临,网民在接受网传“小道消息”时,往往难以辨别信息的真实性,情绪走在了事实前面,各种猜测、质疑在社交媒体中流淌。这种舆论失焦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加重了负面情绪的扩散。

社交媒体为舆情发酵和扩散提供空间。社交媒体作为舆情主要发源和发酵地的作用又一次得到验证。10日晚,网民“@陶然_sherlock”自称是死亡家属,在微博上发布标题为“关于山东菏泽10.9重大交通事故瞒报死亡人数的举报”的帖子,抛出了其对死亡人数的质疑和对政府瞒报动机的猜测。当晚,该帖转发和点赞量均超过2万人次,负面舆情迅速发酵,大量网民质疑“交通事故有什么需要隐瞒的”。此外,在热门转发里面可以看出,单条转发超过2000人次的微博账号多为加V认证的自媒体,如“@徐记观察”(认证为“微博签约自媒体”,转发2109次)“@吐槽鬼”(认证为“知名搞笑幽默博主”,转发2043次)。一些转发者还称是“粉丝私信我的,帮忙转发”,无形中增加了网帖信息的可信度。当网民讨论热度足够时,媒体就会跟进报道,将舆情事件从单一的社交媒体平台扩散至更为广阔的网络空间中,引发更多平台舆论关注。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9年第39期)


编辑:王千玉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