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公安机关封号治理电信诈骗致“误伤” 需加强风险预判

2019-10-28 11:16:56 来源:法制网 作者: -标准+

□ 法制网 车海星

【舆情综述】

10月14日,陆续有网民反映称,自己的QQ、微信突然无法登录,并被提示“账号因涉嫌欺诈,被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通报查封”。提示还称,“如有疑问,请联系云南普洱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并附上地址和14个联系电话。这些网民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以及重庆等地,他们在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媒体表示自己无辜“躺枪”,并未违法犯罪却被封号,对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此外,还有一些网民反映联系电话长时间无法打通,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给出说法。此后,舆情随着网民疑问的增多而处于持续发酵中,相关微博话题登上热搜榜。

10月15日17时许,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官微“@公安部刑侦局”通报称:“此次专项打击行动是针对中缅边境地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猖獗的现实情况,自10月14日起,对缅北部分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严重区域的QQ、微信、支付宝、POS机等社交和支付账户采取封停措施。如有疑问,请尽快联系公安部驻云南普洱工作站进行处理。”这一回应解释了14日大量出现的封号情况。在官方通报后,不少被“误伤”的网民在“@公安部刑侦局”及转发该通报的官媒下留言反映情况。有重庆网民表示,自己从未去过云南却被波及;不少网民反映普洱当地派出所已经排大队,而公布的 14 个联系电话已经被打爆。16日20时许,“@公安部刑侦局”再次发布补充通报,称公安部驻普洱工作站新增14个受理解封电话、增加短信和邮箱受理解封通道。不少网民在评论区跟帖追问短信、邮箱解封的细节问题。

10月17日,财经网、“36氪”等网络媒体发文,对此次风波背后的中缅边境网络诈骗“地下江湖”进行详细梳理。同日,《新京报》发表评论称,公众支持严厉打击,事急从权的道理也不难懂。然而,在大数据时代,这样的行动不应伤及无辜。之后,该事件舆情逐步趋缓,但仍有一些网民在微博反映其账号至今未被解封。截至10月24日12时,该事件媒体报道70篇,微博1万余条,微博话题“#中缅边境电诈严重区微信支付宝被封#”阅读量1.2亿次,微信公众号文章295篇。


舆情点评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已经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各地政法机关积极开展专项打击行动,重压之下,犯罪分子实施诈骗行为的地点从国内开始转向周边国家。在此背景下,广大民众对于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整体是持支持肯定的态度。然而,这种支持是建立在周密部署、精准打击的基础上。此次封停行动,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存在一定疏漏,对大规模封号可能引发的后果预估不足,导致大量“误伤”情况出现,进而引发舆论情绪。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9年第38期)


编辑:王千玉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