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江西上饶小学生被刺死案舆情研究

2019-05-21 12:36:31 来源:
分享:
-标准+

编者按:近日,江西省上饶市第五小学内发生学生家长刺死同学案件,引发舆论强烈关注。案件发生后,网络上流传关于案发原因和经过的各类猜测及主观臆断,被害学生有校园霸凌行为、嫌疑人存在精神问题等说法也引起网民争议。从舆情工作角度来看,相关舆情责任主体未严格遵照“三同步”原则处置网络舆情,是舆论场产生混乱、舆情持续的重要原因。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梳理案件经过及舆论观点,分析涉事部门舆情工作得失,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事件概述】

 

1. 官方两次通报案情 “小道消息”传播煽动网民情绪

5101427分,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新闻中心官方微博“@信州发布”发布警情通报,称当日916分许,上饶市第五小学内发生持刀伤人案件,嫌疑人王某建系该校学生家长,因其小孩与受害学生刘某宸发生纠纷,持刀将刘某宸刺伤,刘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目前王某建已被警方控制,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随后,澎湃新闻网、环球网等媒体及“@头条新闻”“@红星新闻”“@华商报”等官微纷纷发布相关消息,舆情热度逐步走高,网易新闻相关报道评论量很快超过10万条。

当天15时许,“@奶油甜熙”等网民发布多张显示为“五小20161班”的家长微信群聊天截图。截图显示,遇害男孩长期欺负女孩何某某,其父亲、嫌疑人王某建曾发消息威胁“天天在校门口等你”。《北京青年报》旗下新闻客户端“北京头条”向刘某宸母亲同事求证,网传截图确系刘某宸所在班级家长群聊天记录。此后,有关该案中存在校园霸凌的说法开始蔓延,部分营销号煽动网民称“熊孩子杀得好”,甚至要求对凶手从轻处罚。

511日,“@信州发布”再度发布通报,称王某建对杀害刘某宸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已被依法刑事拘留,事发学校校长已被停职检查。

 

2. 媒体集中报道、受害人家属密集发声 网民态度发生偏转

510日之后,《北京青年报》、红星新闻等媒体密集发表报道,称刘某宸与何某某发生纠纷后,班主任已着手解决,事发当天早晨邀请双方父母来学校面谈,不过刘某宸家长并未到校。教育部门也通过媒体发声,上饶市教育局局长侯小仙表示“善后处理正在进行”;信州区教体局称,信州区政法委、公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此事进行调查,江西省教育厅也已介入此事。

另据新京报网报道,刘某宸父亲通过媒体回应孩子纠纷及双方沟通问题,表示网上关于儿子霸凌的说法是诬蔑,并要求严惩凶手。报道还称,记者多次致电上饶、信州两级相关部门,均未获回复。随后,“上饶遇害男孩父亲”出现在新浪微博热搜榜和百度新闻搜索热点。512日为“母亲节”,刘某宸母亲发布的悼文“救了很多人,却没来得及救你”被广泛传播,部分舆论转向同情遇害男孩,谴责自媒体和网民造谣。

 

3. 自媒体乱象引发网警“怒怼”舆论追问真相

案发后,@奶油甜熙”等网民发布“遇害男孩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欺凌并涉嫌性骚扰何某某”等案件细节,经过微博大V传播引起广泛关注。对此,绵阳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官方微博“@绵阳网警巡查执法”评论称,有些人“只凭个人猜想臆断,已涉嫌制造传播谣言”。多家媒体以《网红造谣小学生刺死案细节吃人血馒头 网警怒怼》等为题报道了该事件。健康博主“@蕨代霜蛟”表示不满,认为“握有执法权的部门不应该跳过必要取证程序直接点评”“网警说话应更加慎重”。对于网警与大V的冲突,舆论各有看法。科普博主“@三思逍遥”认为,校园欺凌的信息得到广泛认可,警方需发布新通告否认;心理学家“@武志红”等人则反驳并批判网络臆测的不正之风,认为舆论把嫌疑人王某建美化,应当引起深思。

514日,“@奶油甜熙”就发表未经核实的微博向公众致歉,网民纷纷跟帖要求其承担造谣的法律责任。对于案件讨论仍在持续,各方观点争议较大,追问真相的声音凸显。截至51612时许,相关报道5800余篇,微博9000余条,微信文章3700篇,“#上饶小学生被刺死原因待查#”等话题阅读量超过4.5亿。

 

【舆论观察】

 

目前,案件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中,警方并未发布相关调查信息。舆论关注点分散,以猜测和衍生讨论居多,各类说法均引起了较大争议。

 

1. 对涉案双方评价两极分化

总体来看,针对遇害男孩和嫌疑人的揣测较多,且分歧严重。对于遇害男孩,部分网民认为男孩是“熊孩子”“霸凌同学”“死有余辜”等;另一部分认为男孩不应承受来自大人的伤害,表达惋惜之情。对于嫌疑人,舆论多持“杀人不对”的观点,如微信公众号“中央政法委长安剑”的评论文章指出,这样“替女报仇”的家长,法律绝不能容忍;少数网民认为嫌疑人是为女儿“伸张正义”,认可嫌疑人“以暴制暴”的行为。

 

2. 讨论校园霸凌相关话题

该案件中是否存在霸凌行为,有待官方调查明确,但舆论对这一话题的讨论却很积极,不少网民认为教育部门治理校园霸凌不力,在该案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还有舆论呼吁相关部门、学校以及家长重视校园霸凌现象。如《钱江晚报》的评论文章指出,当校园霸凌有增无减时,焦虑就会上升,如果最终看不到改变的希望,焦虑感就会转化为暴力倾向。为王某建行为叫好的人们当中,多数是把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定位成霸凌行为的受害者。红网的评论文章称,希望从家长到学校,再到整个社会,更加严谨地看待校园暴力的本质,公正公开地处理校园暴力事件。

 

3. 反思自媒体造谣传谣乱象

该案件中表现出来的自媒体造谣传谣乱象,主流媒体纷纷予以批判。央视网的评论文章指出,在目前事件的真相还未被还原的情况下,舆论场却被一些不和谐音所笼罩,这一现象需要引起重视。《法制日报》的评论文章也认为,“这一事件中某些舆论有点跑偏了”,执法司法机关需要通过良好的执法和案例宣导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社会的理性与良知。

 

4. 追问真相、要求公开信息

根据媒体报道,嫌疑人如何持刀进入教室等细节引发网民追问,其中不乏有声音指责学校安保工作不到位。还有媒体追问案件真相,要求警方尽快公布关键信息。如《中国青年报》在评论文章指出,涉事家长的孩子是否长期受欺负,两个孩子之间的纠纷是否存在霸凌,以及老师和另一方家长是否存在疏忽等等内情,还有待警方公布。

 

【舆情点评】

 

案发后5小时左右,当地通过政府新闻部门官微迅速发布警情通报,并在案发次日跟进进展,主动发布信息和统一发布渠道的做法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占据主动,值得肯定。但从舆论反馈来看,当地相关处置部门对风险研判不够准确,舆情应对工作仍然存在多处不足,如舆论引导陷入雷区、社会面管控措施力度不足等,致使舆情逐渐失控。

 

一是舆论引导陷入雷区。首先,权威信息匮乏,回应速度跟不上舆情发展节奏。@信州发布”的两条通报限于案情和进展的简要发布,无法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距离第二次通报至今已过去5天,这期间官方没有跟进任何调查信息通报,导致各方揣测包括媒体调查不断涌向舆论场,信息真假难辨。其次,缺乏针对性的引导工作。在调查“空窗期”内,对于舆论场上传播的各类猜测臆断,以及将嫌疑人塑造为“治理熊孩子的英雄”等不当言论,地方网警官微和部分网民呼吁理性看待,但涉事部门既未出面澄清,也没有采取任何的引导措施,使得不实信息蔓延严重干扰了舆论判断。第三,躲避媒体采访,放弃舆论引导机会。《新京报》等媒体在报道中均提到曾联系相关部门进行采访,但电话打不通或遭到拒绝,这种躲避媒体的态度也引起舆论不满。

二是社会面管控乏力。按照中央政法委的有关规定,涉法网络舆情引导要遵照依法办理、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同步”原则。从现有的信息来看,当地处置部门的社会面管控工作力度存在不足。第一,该案件涉及未成年人,对网络上传播的案发现场及遇害男孩的图片,网安部门未予完全查删;针对遇害男孩及其家属的网络谩骂和攻击,也没有进行有效管控引导,导致当事人及其家属受到二次伤害。第二,“米脂中学杀人案”发生后,陕西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各地及相关部门加强矛盾隐患排查和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上饶地方政府并没有采取类似的社会面管控措施,根据媒体公开报道,仅有学校在案发后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了心理辅导,舆论对当地的校园安保工作一直存有疑问。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9年第16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车智良


编辑: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