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技术与AI同频,数字经济有哪些前沿范式?
2025-07-31 15:27:39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法治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杨幸芳
当一个人的全基因组数据可以快速完成测序并存入云端,当同一串数据又能被AI算法实时解析成个性化用药方案、保险定价乃至择偶建议,碳基生命信息与硅基智能算力的深度耦合将成为数字经济的新边疆。AI数字人24小时不间断直播带货,也彰显着数据要素已成为核心生产资料,算法模型演变为新型基础设施。
2025年7月26日,在由武汉大学北京校友会传媒分会主办,清华MBA数字经济俱乐部联合协办的“珞珈山遇见清华园——数字经济前沿范式”交流会上,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来自媒体出版、互联网AI、信息管理、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的校友用一场跨学科对话,探讨了数字经济的前沿问题。
交流会现场
人人基因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武汉大学北京校友会传媒分会会长、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大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李斌在交流会上介绍,华大集团在近日圆满闭幕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首次发布了宠物生命钻石,该钻石从宠物毛发碳化提纯并经高温合成,配备了宠物专属DNA档案。他提出,伴随人类对生命认知的深入、工具的不断迭代、基因测序成本“超摩尔定律般”的指数级下降,正在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巨浪。
李斌结合伴随着基因分析的血友病治疗、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肠癌基因检测等案例故事,讲述了华大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前沿机构,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临床级高通量测序仪的国家,并使基因科技渐入寻常百姓家。他认为,基于高通量测序仪等大工具的支撑和大数据的驱动,人人基因组时代正加速到来,对于掌握自主可控工具的中国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李斌表示,基因技术事关每个个体命运,事关健康中国、科技强国和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生命科学正经历基因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精准医疗和基因组测序的突破性进展正重新定义生命本质。随着基因检测成本显著下降,肿瘤治疗与遗传病防治正式迈入个性化时代。比如,孕妇无创产前基因与耳聋基因筛查,在降低唐氏综合征和遗传性耳聋出生缺陷率方面的显著成效,展现了基因技术在改善民生方面的重要价值。
李斌认为,生物经济已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支柱,基因合成与治疗等关键技术将在实现科技强国的战略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必将成为新质生产力黄金赛道。只要突破认知瓶颈、政策瓶颈,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双重作用,这一领域必然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突破口和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风口,也加速着人人基因组时代的到来。
AI驱动电商变革
武汉大学北京校友会传媒分会秘书长、清华MBA数字经济俱乐部主席、百度智能电商业务全国招商与营销负责人赵晨在交流会上提出,2025年是AI应用在智能电商领域大规模落地的元年,智能电商加速演进,行业运营模式正从流量导向转向用户与内容精细化运营+智能应用运营。他现场演示了业内领先的双数字人直播间,展现了在多任务场景下,双数字人可自主决策和自然配合,实时响应观众互动,实现“真假难辨”的高说服力直播带货,显著提升直播带货的转化效率。
赵晨提出,电商已由货架电商、媒体电商向智能电商演进,AI技术的应用深度将决定电商业务的增长速度。其中真人、数字人协同生态,成为百度电商的业务特色。而数字人智能化水平持续攀升,重构着电商行业的应用价值链。当前,基于AI驱动的数字人已成为具备真人形象、感知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超级智能体。
赵晨认为,数字人在电商领域的终极价值在于让普通人共享智能时代的红利,共同构筑一个更加普惠的未来。数字人使进行电商直播带货的门槛变低,让人人都能做主播,在赋能产地农人开展电商直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很好的经济效果与社会效果。
提升数字经济领域治理能力
从基因测序成本超摩尔定律到AI数字人真假难辨,每一项技术突破背后,既带来了发展数字经济的新舞台,也潜藏着数据权利、算法专利、遗传资源惠益分享、虚拟人形象的商品化权益及平台责任边界等复杂的法律命题。知识产权、伦理审查与合规治理等措施,决定着技术浪潮能否服务于国家安全与公众福祉。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教授姚佳认为,AI不仅意味着技术发展,AI同时也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部分,与人类,以及观念、生物等非人类实体共同形成了“行动者网络”,促进了人类知识生产机制的更新。面向未来的治理,显然不再是一种“近焦距”的治理,而是必须面对未来、包容未来发展的治理范式。在大模型训练数据方面,应从“知识的输入”角度,考虑在作品使用方面设置合理使用制度,但同时兼顾著作权人的利益,考虑通过其他合理对价补偿的方式,实现利益平衡;也可以考虑在国家层面或者更大范围设置“作品授权池”,使众多作者实现便捷授权,大模型训练方便获取作者授权,从而实现“作品”作为知识的传播。
姚佳提出,AI赋能方方面面,在医疗健康、电商、娱乐等领域,伦理审查始终是主线,确保人工智能在研发、应用过程中符合伦理准则、社会价值观和人类福祉。比如,应当防止出现偏见或歧视,实现对所有群体的公平对待;保护用户隐私,关注数据使用的透明度;破除“黑箱控制”,尽可能提升高风险领域,如医疗领域AI决策的可追溯与可理解等。总之,还是应以“人类发展中心主义”为主线,实现促进发展与规范治理的平衡。
北京知识产权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杨华权表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技术始终是法律演进的催化剂,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法律滞后于技术发展的历史现象。因此,面对技术变革对法律带来的挑战,立法应加强引导技术向善。活字印刷术催生了世界首部版权法《安娜法令》,而基因测序成本突破摩尔定律预测,则瓦解了传统专利制度的“经济合理性”根基。当下AI数字人深度伪造引发的身份危机,在肖像权规则难以覆盖虚拟形象商品化的困境下,立法需要超越事后补救逻辑,将技术向善伦理嵌入规则设计,要求数字人生成平台承担透明度成本,将基因编辑专利保护期与多中心伦理审查结论挂钩。通过以动态制度供给将技术纳入伦理轨道,方能使生物经济与智能经济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双翼。
比读懂基因和数字人更难的,是读懂技术背后的社会契约,在训练大模型的同时更要提升我们对数字经济领域的治理能力。只有当立法、执法、司法与行业自律形成闭环,才能把技术的强大力量转化为普惠医疗、精准农业、智慧保险等万千场景的新质生产力,让技术发展的方向始终对准人的尊严与福祉。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保障创新者获利、公众受益、国家安全与社会公平同步进阶,让中国的生物经济与智能经济真正跑出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度”。
编辑:迟明绪